(一)讓與人對讓與的財產無處分權
所謂無權處分,是指讓與人無處分權而從事了法律上的處分行為。對財產的處分權是屬于財產所有人,讓與人是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如果讓與人有權處分則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常見的無權處分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是無所有權的情形即占有委托物的情形,如承租、保管或借用人對承租或保管、借用的財產而將該財產出讓給他人;
二是所有權受到限制的情形,如某一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的同意,而將共有財產處分給他人;
三是代理人擅自處分被代理人的財產的情形,如代理權終止、超越代理權、無權處分的情形下,也有可能發生無權處分的情況。
(二)受讓人受讓該財產時是善意的
善意取得以受讓人受讓動產時主觀上為“善意”且無重大過失為其必備要件。所謂善意,是指第三人于受讓時,不知出讓人為非所有人,也不知出讓人無權處分。財產的善意取得以受讓人的善意為條件,如果受讓人具有惡意,則不得適用善意取得。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受讓人自始不知道該物為善意取得,因此,善意的適用時間應為物權變動行為發生之前,在此之后即受讓人取得所有權,原權利人不得以受讓人惡意要求返還原物。
在善意取得制度中,這種善意應為“推定善意”,這一原則已為德國民法、我國臺灣地區民法明文確認。第三人和占有人(無權處分人)進行交易行為時,根據占有的權利推定效力,以及占有的公信力,我們應推定第三人為善意,如果原權利人主張權利,則負責舉證第三人為非善意,如不能舉證,第三人則為善意而取得財產所有權。
(三)受讓人取得財產是基于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行為
善意取得是以有償取得為前題條件,受讓人在取得財產時,必須向出讓人支付相應對價。因此受讓人取得的財產必須是通過有償的法律行為來實現,如果通過繼承、贈與等無償行為取得財產,則不能產生善意取得的效力。
(四)已作出了物權變動行為
根據《物權法》規定,動產的物權變動必須作出了交付行為,交付可以為現實交付、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及占有改定。登記是不動產物權的生產要件,如果受讓人沒有為權利的變更登記,也就沒有實現物權的變動,即使受讓人占有財物,財產的物權仍屬于原權利人。因此,只要符合以上四個條件即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原權利人只能向無權處分人要求賠償,而不能向受讓人行使物權請求權。
需要看實際的行為有沒有滿足善意取得的構成條件,若都滿足的話,才能認定第三人構成善意取得。當然若本身第三人就知曉對方是無權處分的話,那么就不能認定構成善意取得了,此時就要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履行中的抵銷權屬于抗辯權嗎
2020-12-27強拆在法律上屬于什么樣的概念
2020-11-24拆遷違法能否請求國家賠償
2020-11-09政府采購資格預審公告應包括哪些內容
2021-01-29實習期懷孕了怎么辦
2021-02-11喪偶后原婚姻關系是否有效
2021-01-04股份制企業改制流程有哪些
2020-11-29人民法院是否必須執行仲裁裁決
2020-12-18外公屬于非直系親屬嗎
2020-12-28執法中隊蓋章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18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談《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
2021-01-27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是否適用訴訟時效
2021-01-05治安案件人跑了怎么辦
2020-12-03家庭財產保險索賠的注意事項
2021-03-02第一個保險合同生效日是怎樣規定的
2021-01-29交通肇事逃逸的保險公司怎么理賠
2021-02-01保險合同糾紛案例分析有什么
2021-02-21龍卷風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賠嗎
2021-03-02保險人的違約行為有哪些
2020-11-30交通保險理賠誤區有哪些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