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死后名譽權司法解釋是什么?
我國現有法律保護死人的名譽權的。《民法通則》101條規定公民享有名譽權,應包括保護死者名譽權,這點已為我國司法實踐所證實。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8月7日)已明確,死者名譽受到損害的,其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
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又將以往僅就死者名譽權的延伸保護擴大到死者的其他人格要素,包括姓名、肖像、榮譽、隱私以及死者的遺體、遺骨等方面。由此可見,對死者的名譽權乃至姓名、肖像、榮譽、隱私等人格、身份權的保護,是有充分法律依據的。
二、名譽權的侵權形式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過言語、文字或者行為舉止等方式貶低他人人格、毀損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行為的主觀狀態應當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語、書面文字或者行為舉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民法通則》第101條后端規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民通意見》第140條規定,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以書面、口頭等行使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
(二)誹謗
誹謗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地散布有關他人的虛假事實,導致他人名譽降低或者毀損的行為。誹謗的主觀狀態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語、書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虛假事實散布開來的方式。《民法通則》第101條后段規定,禁止用誹謗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在文學作品中故意使用他人真實姓名,或者未寫明原告的真實姓名和地址,但對人物特征的描寫有明顯的指向或者影射他人,小說內容存在侮辱、誹謗情節,致其名譽受到損害的,作者和出版社均可能構成對名譽權的侵犯。
(三)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
對于人死之后的名譽權在法律上也是明確規定的,特別是對于相關情況的認定上,也是基于實際的侵犯名譽權形式來進行處理的,對于造成了經濟損失的,是需要賠償的,對于利用死者的名譽權來進行違法行為的,還需要追究相關的法律責任。
侵犯名譽權起訴狀格式
侵害名譽權立案標準是什么?
公司能否提起名譽權訴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警察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怎么處理
2020-12-31耳朵十級傷殘鑒定標準
2021-03-22什么是文字商標
2021-01-06什么是遺贈?遺贈與遺囑繼承的區別
2020-11-12“假結婚”與“假離婚”有哪些法律風險
2020-11-26南京辦理勞動關系轉移的備案新政是怎樣的
2021-02-09擔保合同無效怎么處理
2021-03-04什么是合同撤銷權
2020-12-01做不了工傷認定怎么起訴賠償
2020-12-31公司正常清算人員如何處理
2021-02-21勞務外包工作中,勞動者受傷該由誰負責
2021-02-05勞動仲裁訴訟到法院需要什么材料
2021-02-23投資型保險購買注意事項
2021-01-28人身保險合同多久未支付保險費合同失效
2021-03-01人身保險一般期限長嗎
2020-12-01保險合同的變更怎么體現
2020-12-24意外死亡賠償協議書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0-12-12發生大地震造成人員死亡保險能賠償嗎
2020-12-26投保人駕駛無證車輛身亡 保險公司拒絕賠償
2021-03-03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的具體分類包括哪些
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