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安置利益轉移的認定辦法
原告韓某、被告張某系祖孫關系。2014年9月,因房屋面臨征收,韓某、張某簽訂協議書,韓某將一套房屋中屬于自己的份額贈與張某。2014年10月,房屋被征收,依據《房屋征收補償與安置協議書》(以下簡稱征收協議書)約定:韓某一家獲得補償1948430元,并可選購安置房兩套,韓某同意自補償款中扣減安置房購房款,剩余補償款340375元打入韓某其他家人賬戶;韓某和其他家人同意在簽訂正式房屋買賣合同時將其中的A號樓B單元C號房屋登記在購房人張某名下。目前,安置房屋尚在規劃建設中。后韓某以其贈與房屋后生活困難,且房屋權利并未轉移為由,將張某訴至法院,要求撤銷其基于贈與協議對安置房一套及340375元補償款的贈與。
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房屋在贈與協議簽訂后被征收,其中屬于韓某的份額已轉化為安置房和補償款,其中部分補償款尚未交付張某,韓某要求撤銷對該部分財產的贈與,予以支持。韓某因房屋被征收所獲安置房實屬一種征收安置利益,按照征收協議書約定,張某已完成選房并可直接與開發方簽署《商品房買賣合同》,故此征收安置利益權利已完成轉移,韓某無權要求撤銷該項贈與。遂判決:一、撤銷韓某就其所有的涉案房屋被征收所得補償款對張某的贈與;二、駁回韓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韓某不服,提起上訴。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征收協議書簽訂后,贈與標的物發生了從房屋到征收補償利益的變化過程。依據征收協議書和房屋價款的支付情況,認定張某已完成了安置房選房行為,韓某的該項財產性利益已經轉移給張某。遂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截至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在被拆遷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未滿一年,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居住在被拆遷房屋,且符合下列特殊情形之一的人員,可以認定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應安置人口:
(一)拆遷
范圍內應安置人口的未成年子女;
(二)因工作需要調回本市的干部、職工及其隨遷家屬,在拆遷范圍內直系親屬處落戶的;
(三)因離休、退休、退職從市外遷回拆遷范圍內家中的;
(四)海員、船員、野外勘探人員、就學等人員遷回拆遷范圍家中的;
(五)本市居民因應征入伍、出國(境)而注銷拆遷范圍內的戶口,后又恢復戶口的;
(六)本市居民因服刑、被勞動教養、人民法院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等注銷拆遷范圍內的戶口,后又恢復戶口的;
(七)市政府規定的其他情形。
應安置人口的認定標準
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不具有拆遷范圍內的本市常住戶口,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且符合下列特殊情形之一的人員,可以認定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應安置人口:
(一)有本市常住戶口的未成年人,且其父母屬于拆遷范圍內的應安置人口;
(二)戶口從被拆遷房屋內遷出,且拆遷時仍處于遷出狀態的海員、船員、野外勘探人員、就學等人員(不包括已在外地結婚的);
(三)因應征入伍而注銷戶口的人員;
(四)因服刑或者被勞動教養而注銷戶口的人員;
(五)戶口不在本市的人員,因結婚實際居住在被拆遷房屋內至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滿兩年,且其配偶屬于拆遷范圍內的應安置人口;
(六)市政府規定的其他情形。
另一個問題就是拆遷糾紛的訴訟時間切入點。一般來說,主要是要看訴訟一方的訴求是什么,如果拆遷方案是選擇貨幣補償的,在拆遷協議生效后,就可以第一時間提起訴訟,同時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以防止承租人或是產權人轉移財產。如果拆遷方案是選擇安置房屋的,則必須要等安置房屋大產證出來之后才能訴訟,等待的時間會比較久。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講解的關于拆遷安置利益轉移的認定辦法。拆遷安置問題是拆遷過程中最難以解決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糾紛。拆遷的過程中一定要滿足到各方的基本利益,當然不能滿足沒有任何不必要的利益。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有哪幾種
2020-12-20惡意砸別人車玻璃是犯法嗎
2020-11-13全款公寓房可以抵押貸款嗎
2021-01-24如何確定交通事故受訴法院
2021-02-04行政處罰多長時間下通知
2020-12-14勞動仲裁強制執行申請書怎么寫
2021-03-16協議離婚后再分婚前財產要依據雙方協議約定嗎
2021-03-13后媽能告繼子不贍養嗎
2020-12-18合同法延遲交貨的處罰是什么
2021-01-05未簽訂勞動合同是一裁終局嗎
2020-11-17新勞動法合同到期賠償標準
2021-02-11什么情形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2021-02-28股東離職是否有競業限制
2021-01-30如何處理員工擅自離崗的事件
2021-03-09石家莊教師試用期工資標準
2021-02-27出租人拒絕維修水管,該怎么辦
2020-12-15如何確定保險合同的生效時間
2021-02-18六年工作沒買保險怎么賠償
2021-02-16健康保險包括哪些
2020-11-28保險代理人的代理行為如何認定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