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明權的理解與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第一次規定法院(法官)釋明權。釋明權也稱闡明權,是指法院為救濟當事人在舉證和質證過程中存在的能力上的不足或缺陷,通過發問、指導等方式以澄清或落實當事人所主張的某些事實,以引導和協助當事人對案件的主要事實和主要證據進行有效和積極辯論的權力。設立目的是平衡當事人在辯論能力上的差異,從而實現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結合。在我國訴訟當事人的文化水平、知識面、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理解程度相差非常大,賦予法官釋明權顯然將更為重要。
釋明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一是民事訴訟是法官與當事人意思互相溝通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當事人要提出自己的請求和主張,要提供相應的證據,從而使法官形成對自己有利的心證,但有時因當事人與法官的意思溝通不夠,法院(法官)不能充分理解當事人的主張,或當事人受到訴訟能力的限制,不能充分、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或者所舉證據不能充分證明自己的主張,而當事人認為已經足夠等。在這種情況下,法官就應當通過發問等方式,提醒、啟發當事人把不明確的予以明確,把不充足的予以補充,把不當的予以排除和修正,直至法官真正了解當事人的真實意思為止;二是法官依據什么樣的法律理念審理案件也應當為當事人所了解。當法官與當事人有不同的法律觀點時,法官應當向當事人說明并盡可能取得共同的理解。
我國法官的釋明權,應理解為法官應盡的義務而非權利?!度舾梢幎ā返谌龡l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第三十五條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第三十四條規定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這兩條《若干規定》均使用了“應當”一詞,應當則為必須,這里強調的是必須“說明”和“告知”是對法院(法官)義務的強制性的規定,而非權利。法院(法官)應當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否則,屬于失職行為。在我國的審判實踐中不難發現多數當事人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不深,很多案件在缺乏律師代理的情況下,如果法院(法官)不積極行使釋明權,就會極大地影響訴訟效率,并可能影響公平正義目的的實現。所以審判實踐也告訴我們,法院(法官)必須適當地行使釋明權,以使糾紛能夠得到公平、公正的解決。所以法院(法官)的釋明義務雖然稱之為釋明權,但從實質意義上講應為法院(法官)的義務。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提供證據證明其事實主張的行為及能力將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訴訟后果。如果當事人缺乏對法律和訴訟技巧的熟知,可能會因為不懂得舉證或不完全舉證而使可能打贏的官司敗訴。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居中裁判的法官適時地指導當事人“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是使民事訴訟公平、正義之目標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但對審理案件的法官來說,如何適當地行使釋明權,確實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問題。而且釋明權的行使并不是沒限制的。所以,如何把握釋明的“度”,卻是關系到法官公正斷案的問題。如原告提出的訴訟主張已超過訴訟時,被告又未提出抗辯的情況下,如果法官行使釋明權告知被告,原告的訴訟主張已超過訴訟時效,最終將導致原告的敗訴。這樣將必然使當事人對法官釋明權的行使正當性和對法官裁判的公正性產生懷疑,同時使其對法官個人的職業品質產生不信任?,F就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如何正確行使釋明權作如下闡述:
一、開庭審理前釋明權的行使。
開庭審理前釋明權的行使,主要應依據《若干規定》第三條的要求,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罢f明”的形式有:(一)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即書面說明。在送達舉證通知書的同時,應向當事人說明舉證通知書的內容和要求,充分引起當事人對舉證通知書內容和要求的重視。(二)口頭說明,法官可以根據具體案件的情況隨時進行,主要內容應當說明待證事實如何,圍繞當事人訟爭焦點,以謹慎而有限的,中立方式引導當事人積極、全面地舉證。在此,應特別注意的是法官的中立與引導,而不能過多地介入當事人之間的起訴請求和答辯、反訴過程,更不能直接限制居于優勢的當事人。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如果案件復雜證據較多,應當進行證據交換。在證據交換中,強化法官對當事人交換證據的指導,即證據交換中法官釋明權的行使,才能使證據交換的“度”得到較好的把握。首先,應告知當事人證據交換的程序,以及證據的規格和要求。其次是對證據交換行為和后果的說明,以達到證據交換的順利進行。
二、開庭審理過程中釋明權的行使。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探求當事人的真實意思是應當做到的,但當事人由于受文化水平、知識面及對法律的理解的限制,對自己的主張不可能陳述的面面俱到,這時法官應當及時發現及時發問,中立地行使釋明義務,引導當事人陳述清楚自己的真實意思表示,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表示否認的法官應予以詢問和充分說明。
《若干規定》第三十五條,要求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應行使釋明義務,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這里的法院(法官)的告知有以下幾個問題:1、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合議庭(含獨任審判員)能否當庭告知,是不是還需要休庭合議。2、這時合議庭應當明確無誤地告知當事人案件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什么,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是什么。
(一)如果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時,筆者認為告知的前提必須是在庭審完,合議庭就該問題進行充分合議后進行。因為只有經過庭審雙方當事人充分陳述、辯論后,當事人爭議的事實才會更清楚、更明確,只有案件審理完畢,合議庭才能對案件事實作出認定,否則會影響法官的中立地位,也會造成當事人對法官的誤解和不信任。
(二)合議庭的告知是否應明確無誤。筆者認為,告知的范圍只能限定在提示,即告知當事人經過庭審本案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民事行為的效力與其所主張的有可能不同?;蛘呤钱斒氯说姆申P系還可能是什么,民事行為的效力還可能是什么,為避免訴累,就可能出現的法律關系或者民事行為,要求當事人舉證,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只有這樣做才可能避免合議庭作出認定后,庭長、院長或者審判委員會不同意合議庭的認定,而可能損害法庭的嚴肅性,損害法律的權威性的發生。告知應當庭作出記錄在案,使雙方當事人都明了告知的內容。法官應當庭征詢當事人的意見,以使在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情況下,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告知的方式應當采用征詢的口吻,內容應包括當事人是否要變更訴求,變更后需要多長的舉證期限等等。詢問的情況也應當記錄在案。
辯論原則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條的規定,民事訴訟當事人有權對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辯論原則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當事人有權就案件事實和爭議問題,各自陳述自己的主張和根據,互相進行反駁和答辯,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辯論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又是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的準則。當事人雙方就有爭議的問題,相互進行辯駁,通過辯論揭示案件的真實情況。只有通過辯論核實的事實才能作為判決的根據。對于辯論原則,必須把握以下內容:
1.辯論權之行使貫穿于訴訟的整個過程。在通常的理解中,辯論只指法庭辯論,實際上這種理解并非全面。固然,法庭辯論是當事人行使辯論權的重要體現,法庭辯論最集中地反映了辯論原則的主要精神,但是,辯論絕不限于法庭辯論,而貫穿于從當事人起訴到訴訟終結的整個過程中。原告起訴后,被告即可答辯,起訴與答辯構成了一種辯論。在訴訟的各個階段和各個過程中,當事人雙方均可通過法定的形式,開展辯論。因此,在理論上有人主張將法庭辯論稱為狹義辯論,而把一般的辯論稱為廣義辯論,能夠全面地體現辯論原則的只能是后者。
2.辯論的內容,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問題,也可以是實體方面的問題。對于程序方面的問題,如當事人是否合格、當事人的某項訴訟行為是否符合法定要求以及代理人是否有代理權等,當事人雙方均可依據自己的意志提出否定的或者肯定的意見。實體方面的問題通常是辯論的焦點。一般來說,對實體問題的辯論往往是法庭認定事實的重要依據,因為借助辯論過程,審判人員可以了解雙方的觀點及各自的論據,進而作出某種評判。
3.辯論的表現形式及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辯論既可以通過口頭形式進行,也可以運用書面形式表達??陬^形式便于當事人隨時闡明自己的主張,隨時對他方觀點做辯駁,所借唇槍舌劍,因此口頭形式的運用較為普遍。但是??陬^形式往往容易造成口誤。同時,口頭形式只能在特定場合,向特定對象進行,有一定的局限性。書面形式雖然不夠靈便,同時又受當事人文化水平的限制,但能夠彌補口頭形式的某些缺陷。
釋明權與辯論原則,均是法律大海中的小小水滴,法律并不僅僅是專業人士所需了解的,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該有法律意識,懂得正確地運用法律知識來為自己捍衛權益。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對因產品質量問題引起的糾紛應當采取何種方式解決
2021-02-12反擔保協議范本
2021-01-29跟蹤債務人犯法嗎
2020-11-11公司破產了對法人有什么影響嗎
2020-12-06家庭冷暴力多久可以離婚
2021-02-23胎兒取得繼承權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09行政訴訟超過半年沒有結案怎么辦
2021-01-03雇傭關系雇主怎樣免責
2020-12-28商品房外墻面的所有權到底歸誰所有
2020-12-17免責條款有何用
2021-03-13確認成立勞動關系訴訟時效是多少年
2021-03-16請長假會被辭退嗎
2021-02-27干15天辭職有工資嗎
2020-11-12哪些原因會導致人身保險合同終止
2021-02-04陳某訴一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0-11-22車上人員責任險常見問題
2020-11-29認識保險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誤區
2020-12-13外資保險公司違反法律被吊銷證書的如何處理
2021-03-09單位要給滿50歲的女職員買養老保險嗎
2021-02-17逆行出車禍保險賠嗎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