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違約的認定有哪些誤區
誤區之一:認定預期違約須以一方當事人主觀上有過錯為條件
預期違約是與實際違約相對而言的,其基本含義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以后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肯定地拒絕履行合同或以其自身行為預示其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的一種違約行為。它分為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兩種形態。有的同志認為,預期違約須以一方當事人即違約方主觀上有過錯為前提條件。一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只有在其主觀上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構成預期違約。這種觀點的實質是把預期違約的適用條件即構成要件與責任的構成要件混為一談,是將預期違約的構成要件等同于承擔預期違約責任的要件,這顯然是欠妥的。
筆者認為,認定當事人是否構成預期違約,所依據的只能是客觀情況,即客觀上是否存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有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的可能。我國新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二款及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預期違約的特征,均是當事人的客觀情況,并未提到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狀況。因此認定一方當事人是否構成預期違約,應該嚴格依照當事人的客觀情況。而如果將當事人的主觀過錯作為預期違約的構成要件,那么在一方當事人主觀上無過錯但將來確實不能或不會履行合同義務的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就不能適用預期違約制度以求救濟,只能聽任對他不利的情形的發展,而不能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從合同關系中擺脫出來,以減輕損失。這顯然不利于維護債權人的利益,也違背了設立預期違約制度的初衷,與預期違約的立法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我國新合同法生效之前,當事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只是涉及違約行為發生后,違約方是否要承擔責任以及承擔責任大小的問題。對違約責任的承擔,我國已經生效的新合同法采用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從有利于保護受損害方當事人的利益和促使合同當事人遵守合同的目的出發,改變了過去經濟合同法實行的過錯歸責原則,而實行嚴格責任原則,只有在不可抗力情形下的違約才可以免責。如新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此條規定并未將當事人主觀過錯作為承擔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該法第一百一十七條還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據此,在發生預期違約的情況下,當事人主觀上有無過錯并不是其是否承擔預期違約責任的前提條件。在沒有不可抗力的情況下,違約方主觀上雖沒有過錯,但仍應承擔預期違約責任。
誤區之二:認定預期違約須以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不能提供充分保證為前提
對于明示預期違約而言,一方當事人已經明確表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因而談不上再讓其提供充分的履行保證。但對于默示預期違約來說,是否只有在當事人于合理期限內不能提供充分履約保證的情況下,才能認定為默示預期違約,這一點新合同法并沒有涉及到。學術界和審判實踐中對此有不同的認識。有的同志認為,能否在合理的期限內提供充分的履行保證,是認定當事人是否構成默示預期違約的重要條件。光有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尚不能認定對方就構成違約,只有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提供不了充分履行保證的情況下,才能認定為默示預期違約。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既缺乏法律依據,也違背預期違約的立法目的。
首先,從法律依據上來看,新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二款及第一百零八條均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的,當事人即可解除合同,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而并沒有規定只有違約方在合理期限內提供不了履約保證時,另一方當事人才能解除合同,才能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我國新合同法第六十九條雖然提到了履約擔保問題,即規定合同“中止履行后,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但此條規定有特定的適用范圍,是針對“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也就是說僅僅是針對不安抗辯權而規定的,而并不適用預期違約。從這一點看,將一方當事人不能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充分的履約保證作為構成預期違約的要件,是缺乏法律依據的。
那么一方當事人只有在合理期限內不能提供充分保證才構成預期違約的觀點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這種觀點的依據是我國原涉外經濟合同法第十七條的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另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的確切證據時,可以暫時中止履行合同,當另一方對履行合同提供了充分保證時,應當履行合同。根據這條規定,在一方預見到另一方將不會或不能履行合同時,即使其證據十分確鑿,也不能宣告對方已構成違約從而解除合同,而必須要求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充分的履行保證。只有其提供不了充分的履行保證,當事人才能解除合同。毫無疑問,這條規定是針對涉外經濟合同而言的。在當時法律沒有明確規定預期違約制度的情況下,將這一規定類推適用國內合同本來就很牽強,更何況現在涉外經濟合同法已經廢止,我國新合同法也已明確規定了預期違約制度,且并不要求一方當事人只有在對方不能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充分保證時才能宣告對方預期違約。在這種情況下,還根據已經廢止的涉外經濟合同法,將不能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充分履約保證作為構成預期違約的前提,這是不妥當的,也是沒有合法依據的。
其次,從設立預期違約制度的目的看,我國新合同法之所以規定預期違約制度,就是因為預期違約制度能夠全面而靈活地保護守約當事人的權利,一方當事人只要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發現對方當事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主要義務,即可根據預期違約制度采取相應的救濟方式,避免自己的損失,保護自己的權益。如果規定預期違約發生時,當事人只有在對方不能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充分擔保時才能采取救濟方式,則會延誤時機,令當事人遭受不必要的損失,不利于保護權利人的權利,也有違預期違約制度的立法目的。
因此,只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即可認定對方當事人構成默示預期違約,而不以對方當事人是否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充分履行保證為前提。以上就是律霸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上述問題的相關知識,本網站為您提供專業的律師咨詢,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進入律霸網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戶口被注銷婚姻關系如何處理
2021-03-18侵犯病人隱私權包括哪些
2020-12-15公司實控人變更股權轉讓需時多久
2021-01-15我國法律關于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規定
2021-01-08第三方支付有哪些弊端
2020-12-25合伙人退出錢怎么算
2020-11-27成年子女對父母行使探望權的限制
2021-01-10車禍死亡怎么計算扶養費
2021-03-23什么是建筑物區分所有權
2021-02-06什么叫勞動合同變更
2021-03-14勞務派遣轉勞務外包的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0-12-06保險合同有哪些體現形式
2021-01-02保險合同成立超過兩年隱瞞病情能獲得賠償嗎
2021-01-07一起復雜的船舶保險合同糾紛訴訟案
2020-11-26退商業車險過程是怎么樣的,退保需要什么材料
2021-03-25簽訂土地流轉合同需要注意什么
2021-03-08什么是空心房,拆遷有補償嗎
2020-12-04地鐵拆遷城中村的拆遷補償可以參考城市房屋嗎
2020-12-09建高鐵拆遷房屋,補償不合理,該如何維權
2021-02-21拆遷安置房怎么辦理房產證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