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贈與合同。
在《合同法》頒布之前,我國立法對贈與合同沒有具體規定,但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的司法解釋中可知“贈與關系的成立,以贈與財產的交付為準。”在我國合同法的起草過程中,立法者對贈與合同是實踐合同還是諾-成合同存在爭論,最終合同法拋棄了要物性與諾-成性的爭論,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但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適應前款規定。”據此,有學者認為“我國《合同法》對贈與合同的實踐性與諾-成性采取了兩分法,將一般的贈與合同(不區分書面贈與和口頭贈與,但不包括具有社會公益和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經過公證的贈與)原則上規定為諾-成合同;而將具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以及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為實踐合同。”但我國合同法未明確規定以贈與財產的移交作為贈與合同的生效要件,所以贈與合同是諾-成合同。
保管合同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被我國學者公認為實踐合同。既然將這兩類合同歸為實踐合同則這兩類合同必然具有某種內在的共性,需要法律加以特殊的規定。但我們卻未發現這兩種合同之間的內在共性。唯一使這兩種合同與其他有名合同相區分的特征是“交付物才成立或生效”,這種共性的缺乏與特征的存在顛倒了因果關系的邏輯性。而且,我國《合同法》中對保管合同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規定有所不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367條“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而《合同法》第210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
民間借貸是實踐性合同嗎
生活中,我們常說的民間借貸合同,一般是指自然人之間的借貸合同,而根據相關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貸合同一般為實踐合同,具體理由如下:
根據《合同法》第210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借貸雙方間是否形成借貸關系,除對借款標的、數額、償還期限等內容意思表示一致外,還要求出借人將貨幣或其他有價證券交付給借款人,這樣借貸關系才算正式成立。民間借貸合同正是需要出借人將借款給付借款人之后,借貸合同才能成立。因此我們一般情況下將民間借貸合同視為實踐性合同。
要是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向我們律霸網的律師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買賣合同糾紛案需要提供什么證據
2020-12-22哪些財產可以抵押
2021-01-11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必須是凈地嗎
2021-01-23嫖娼事后如何認定
2020-12-07拘傳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2020-12-11夫妻一方失蹤,一方如何申請離婚
2021-02-27退役軍人的傷殘撫恤金代領的情形
2021-02-03公司勞務合同應該注意什么
2020-11-28企業停產是否屬于勞動關系終止
2021-01-08員工產假期間合同到期單位不續簽違法嗎
2020-11-15經濟補償金離職后發放嗎
2021-03-01江西藍天學院專職人員調崗申請表
2020-11-29勞務外包和正式工待遇有差別嗎
2020-11-09企業勞動糾紛處理程序是怎樣的
2021-03-10交通事故理賠期限是怎么算的
2021-02-20產品責任險的特點有哪些
2021-03-19人身保險理賠的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0-11-16離婚后還是原配偶保單的受益人嗎
2021-01-05車禍受害人能告保險公司嗎
2021-01-27上海城鎮保險包含哪幾種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