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贈與合同。
在《合同法》頒布之前,我國立法對贈與合同沒有具體規定,但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的司法解釋中可知“贈與關系的成立,以贈與財產的交付為準。”在我國合同法的起草過程中,立法者對贈與合同是實踐合同還是諾-成合同存在爭論,最終合同法拋棄了要物性與諾-成性的爭論,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但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適應前款規定。”據此,有學者認為“我國《合同法》對贈與合同的實踐性與諾-成性采取了兩分法,將一般的贈與合同(不區分書面贈與和口頭贈與,但不包括具有社會公益和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經過公證的贈與)原則上規定為諾-成合同;而將具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以及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為實踐合同。”但我國合同法未明確規定以贈與財產的移交作為贈與合同的生效要件,所以贈與合同是諾-成合同。
保管合同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被我國學者公認為實踐合同。既然將這兩類合同歸為實踐合同則這兩類合同必然具有某種內在的共性,需要法律加以特殊的規定。但我們卻未發現這兩種合同之間的內在共性。唯一使這兩種合同與其他有名合同相區分的特征是“交付物才成立或生效”,這種共性的缺乏與特征的存在顛倒了因果關系的邏輯性。而且,我國《合同法》中對保管合同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規定有所不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367條“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而《合同法》第210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
民間借貸是實踐性合同嗎
生活中,我們常說的民間借貸合同,一般是指自然人之間的借貸合同,而根據相關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貸合同一般為實踐合同,具體理由如下:
根據《合同法》第210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借貸雙方間是否形成借貸關系,除對借款標的、數額、償還期限等內容意思表示一致外,還要求出借人將貨幣或其他有價證券交付給借款人,這樣借貸關系才算正式成立。民間借貸合同正是需要出借人將借款給付借款人之后,借貸合同才能成立。因此我們一般情況下將民間借貸合同視為實踐性合同。
要是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向我們律霸網的律師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子被燒怎么賠償
2020-12-08股權轉讓工商怎么變更股東
2021-03-08股權惡意轉讓后能否打撤銷權糾紛官司
2020-11-16構成商標的文字應達到什么要求
2021-01-07關于行政處罰管轄原則
2021-01-23經濟糾紛會異地審理嗎
2021-03-25婚姻法解釋二
2020-11-20交通事故法醫鑒定的申請與注意事項
2021-01-04汽車追尾事故如何處理
2020-12-26為什么有精神損失賠償
2020-11-15房產證在房屋中介手里不肯退怎么辦
2020-12-27房屋抵押后還不上流拍能住嗎
2021-03-20再婚者可否繼承前妻的遺產
2020-12-16承攬合同和勞務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1-01-20農民工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進行投訴舉報?
2021-02-03公司被收購能辭退孕婦嗎
2021-02-15旅游意外險怎么賠付
2021-02-18保險合同應當包括什么事項
2021-03-13割去雙耳 4張保單曝自演血案真相
2021-03-07進出口貨運保險怎樣安全省費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