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001年12月,被告某市人民銀行為擴建辦公樓,向原告**電梯有限公司定作一部五層電梯,雙方簽訂了一份承攬加工電梯合同,約定原告加工完畢后于2002年7月1日將電梯運抵被告指定工地。原告依約加工電梯完畢,在向被告交付工作成果之前,由于被告擴建辦公樓的項目未得到上級批準,被告急通知原告暫不要發貨,要求原告變更電梯設計。原告停止發貨后,多次催促被告來人修訂合同、變更設計,但被告推托一年不予任何答復。原告遂于2003年8月起訴,要求被告履行原合同,接收已完工的電梯。被告辯稱,雙方既然始終未達成變更原合同的協議,原告就應按原合同約定,于2002年7月1日向被告交付已加工完畢的電梯,原告逾期一年才主張發貨,構成根本違約,故被告反訴要求原告承擔違約責任、賠償損失,并要求解除合同。
對本案有兩種處理意見:
一、在加工承攬合同中,被告首先提出停止發貨、變更定作物的設計,而后又不積極與原告協商變更事宜,造成原告不能按時發貨,電梯壓庫一年,因此被告沒有盡到受領人的協助義務,應承擔違約責任,原告有權要求被告繼續履行原合同,接收定作物,并給付報酬。對被告的反訴請求不予支持。
二、本案被告雖構成違約,但根據《合同法》第268條規定,定作人可以隨時解除承攬合同。既然被告在反訴中主張解除合同,就應判令解除原合同,并對因此給原告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確定數額后由被告給予賠償。
對于本案被告未在合理期限內履行協助義務而構成違約的事實,基本可以確認,對此原告有兩種救濟方式。一種是主張解除合同,要求被告賠償損失;另一種是主張繼續履行原合同,要求被告接收加工成果。這兩種救濟方式都符合合同法的規定,究竟選擇哪一種,屬于原告的權利。原告之所以選擇后一種救濟方式,是因為后一種方式較簡單,只要被告接收加工完畢的電梯并給付報酬,就可以使原告的損害獲得最大補償,因此最符合原告的利益。第一種救濟方式理論上可行,但操作難度大,實際損失的確定較難掌握,從而會影響到損失賠償的順利實現,必然對原告不利。
但若原告行使第二種救濟權利,即主張履行原合同,要求被告接收加工成果,似乎也會面臨一種風險。一旦被告在訴訟中提出解除原合同,而法官又適用了《合同法》第268條的規定,原告的訴訟請求將得不到支持,最終還要以解除合同、被告賠償損失了結。相對來說,這種結果對被告較為有利,因為解除合同讓被告賠償損失,與讓被告接收并自己處理對之已無意義的電梯相比,顯然前者的負擔要輕得多;而原告雖最終可獲得損失賠償,但處理砸在手里的對之亦無意義的加工成果,無疑會加重原告的負擔。這里還應看到,本案被告反訴主張解除合同,是要原告承擔違約責任的一種形式,而事實上卻是被告方自己違約。如果法官在確認被告違約的同時,又采納了被告方解除合同的主張,無形中會造成對原告的無辜制裁。適用法律的結果反倒對違約方有利,對守約方不利,這是不公平的,該結果會助長違約方為減輕其責任而違背誠信原則濫用合同解除權的傾向。
問題的癥結在于如何理解適用《合同法》第268條的規定。
筆者認為,該規定基于如下的立法本意:定作人訂立承攬合同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特殊要求。承攬合同作為一種繼續性合同,從成立、生效到履行完畢需要一定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定作人因自身要求的變化或出現某種客觀情事,會發生合同履行不必要的后果,如不賦予定作人隨時解除合同的權利,定作人將會蒙受進一步擴大的損失,造成物質資源的不必要浪費。因此,合同法規定,定作人享有隨時解除合同的權利。由于這種解除合同是因定作人的原因而導致的,因此,如若給承攬人造成損失,定作人自應當賠償。
但是,如果定作物已由承攬方按約定時間加工完成,而恰在此時或之后該定作物對定作人失去了實用意義,物質浪費已不可避免,那么定作人還能解除承攬合同而拒收定作物嗎?單純從合同法268條的規定看,似乎是可以的。但《合同法》第261條規定:“承攬人完成工作的,應當向定作人交付工作成果,并提交必要的技術資料和有關質量證明。定作人應當驗收該工作成果。”該規定屬于絕對確定性規范,在無其它約定時應當適用該規定。因此可以確定《合同法》第268條僅適用于定作物尚未加工完畢時的情形,一旦承攬人按約定時間將定作物加工完畢并向定作人主張交付,定作人就應當按《合同法》261條的規定驗收定作物,而不能再行使合同解除權。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定作人行使隨時解除合同的權利,應符合以下條件:
一,須在承攬工作完成前。如承攬人已完成工作,即使履行期限尚未屆滿,定作人也不能解除合同,因為,解除合同的目的是阻止承攬人進一步工作,避免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二,須及時通知承攬人。
三,須賠償承攬人的損失
落實到本案,我們認為,被告在原告加工電梯完畢后,已不再享有隨時解除合同的權利,對本案的第一種處理意見是恰當的。定作物在加工完畢后而對定作人失去實用效能,物質浪費已成定局,這一不利后果由定作人承擔,符合公平原則和公平觀念,無過錯的承攬人不應承受理應由定作人承受的負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違反環境保護法怎么處罰
2021-01-25公司名變更手續是怎樣的
2021-02-11股權眾籌融資有哪些法律法規
2021-03-22如何尋求知識產權的刑事救濟
2021-02-07欠條、借條和收條的法律效力
2020-11-08交通肇事逃逸罪量刑標準
2020-12-16因車禍受傷賠償標準
2021-03-14勞動關系轉移是什么意思
2020-12-07要約失效的要求有哪些
2021-01-10合同欺詐怎么報警
2020-12-10醫療糾紛訴訟的案由包含哪些
2021-01-01清潔工是雇傭關系嗎
2021-02-15如何認定虛假勞務派遣
2020-11-28離職工資過一個月才結算合法嗎
2021-02-01勞務外包員工工資待遇有什么規定
2021-01-22產品責任險的除外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25郵包保險的方式和責任范圍有哪些
2021-03-14在人身保險中應該規定哪些內容
2021-01-28同一外資保險公司可以同時兼營財產和人身業務嗎
2021-02-13對方逃逸保險賠償嗎
20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