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協議與原合同沖突以什么為準
新的《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合同法》《民法通則》有效時期為2020年12年31日止,屆時與《民法典》相沖突的條款失效,由新頒布的司法解釋替換。
《民法典》生效前的規定:
合同補充協議簽署在后,一般以補充協議所約定內容為準。具體依據如下:
1、補充協議中一般都會在尾部寫明“原合同與本補充協議不一致的,以本補充協議為準”;
2、《合同法》第77條規定,雙方協商一致,可以對合同進行變更。補充協議簽署在后,與主合同不一致,應視為雙方對主合同的變更,因此應以補充協議為準。
合同是當事人或當事雙方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廣義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門中確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狹義合同指一切民事合同。還有最狹義合同僅指民事合同中的債權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5條: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合同的法律約束力,應是法律賦予合同對當事人的強制力,即當事人如違反合同約定的內容,即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包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約束力是當事人必須為之或不得為之的強制狀態,約束力或來源于法律,或來源于道德規范,或來源于人們的自覺意識,當然,源于法律的法律約束力,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最強迫約束力。
合同的約束力主要表現為:
①當事人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②當事人應按合同約定履行其合同義務;
③當事人應按誠實信用原則履行一定的合同外義務,如完成合同的報批、登記手續以使合同生效。不得惡意影響附條件法律行為的條件的成就或不成就,不得損害附期限法律行為的期限利益等。
1.自成立起,合同當事人都要接受合同的約束;
2.如果情況發生變化,需要變更或解除合同時,應協商解決,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
3.除不可抗力等法律規定的情況以外,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承擔違約責任;
4.合同書是一種法律文書,當事人發生合同糾紛時,合同書就是解決糾紛的根據。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的保護。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一般來說,簽訂的補充協議和原合同是不存在沖突的,一旦存在沖突的時候那么應當雙方進行協商處理,如果雙方協議不成的話,那么這個補充協議原則上來說是沒有法律效益的,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變賣銀行抵押物構成犯罪嗎
2021-01-07特殊工種提前退休的辦理程序有哪些
2021-01-10交通事故律師費怎么算
2021-01-05人身損害死亡賠償金怎么算
2021-03-09股東名冊在哪里查詢
2020-11-19銷售數據是否屬于商業秘密
2021-01-06擅自改變字號名稱如何處罰
2020-12-06公章能代替合同章嗎
2020-11-19消費者投訴方法是什么
2021-01-10個人公司破產個人財產要抵債嗎
2020-11-11子女的阻撓老人的婚姻是否違法
2021-02-25老人贍養費多個子女怎么分配
2021-02-13小孩私自拿滅火器玩耍如何處理
2020-11-11刑事速裁程序能否上訴
2021-01-03雇傭關系無底薪可以嗎
2021-02-21房地產稅制改革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2020-12-29出租人拒絕維修水管,該怎么辦
2020-12-15保險合同變更申請書的內容
2021-02-06保險合同的體現形式包含有哪些
2021-03-03外貿保險單背書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