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本應在承諾期限內作出,超過有效的承諾期限,要約已經失效,對于失效的要約發出承諾,不能發生承諾的效力,應視為新要約。如德國民法典第150條、日本民法典第523條、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160條均規定,遲到的承諾,視為新要約。有的國家規定,如果要約人欲使該承諾生效,則應當立即通知受要約人。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326條第3款規定:“即使承諾遲延,要約人亦可以保留遲延承諾的效力,但是,以立即向另一方發出通知為限。”這樣規定的結果與德國、日本以及臺灣地區的規定是一樣的。遲延的承諾視為新要約,立即發出通知等于是對此新要約的承諾。
遲到的承諾視為新要約,英美法也有同樣的原則。但是,英美法的要約通常是虛盤,其有效期常常采用合理期限進行推定。如果承諾明顯地遲發了,明顯地超過了合理期限,當然不能生效。但是,有許多承諾難于判斷是否在合理期間發出的。判例法認為,如果受要約人有根據認為其承諾是在合理期間內發出的,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要約人應當接受這個承諾。如果根據他的理由斷定這個承諾已經逾期,不愿承認這個承諾,他就必須把這個意思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否則承諾有效、合同成立。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1條第1款的規定與意大利的規定相仿:“逾期接受仍有接受的效力,如果發價人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將此種意見通知被發價人。”《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2.9條中也有類似的規定;“逾期承諾仍應具有承諾的效力,如果要約人毫不延遲地告知受要約人該承諾具有效力或就該承諾的效力發出通知。”通則的解釋是,逾期承諾通常無效,本條中此項的規定與《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1條的規定一致。如果要約人接受逾期承諾,則在一項逾期的承諾送達要約人時,而不是在要約人通知受要約人其認為該逾期承諾有效時,合同視為成立。并舉例說明:甲指定3月31日為承諾其要約的最后期限。乙的承諾于4月3日送達甲。甲仍然對該合同有興趣,愿意接受乙的逾期承諾,并且立即通知了乙。雖然該通知是在4月5日才送達乙,但合同于4月3日成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一直被電話騷擾,報警是否能處理
2020-12-17實習期簽訂兩年合同辭職要交違約金嗎
2020-11-13同居關系是否連帶賠償
2021-03-10留置人員看護屬于什么
2020-11-30自己租房合同掉了怎么辦
2020-12-23不動產權證書和土地證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20家暴沒有外傷怎么取證
2021-01-19欠錢不還開庭后如果名下沒有財產怎么辦
2021-01-09調崗多久后可解除勞動合同
2021-03-04勞務分包合同應蓋什么印章
2021-01-07停工留薪滿后可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02人壽保險離婚時要分割嗎
2020-12-08分析 家庭財產保險為何難進百姓家
2021-01-21保險合同變更的效力是怎么樣的
2020-12-19在保險公司不干了,對以后有影響嗎
2021-02-11重復保險的賠償方式是什么
2021-03-09北京可以注冊保險代理公司嗎
2021-02-07保險合同期滿誰能領保險金
2020-12-06保險公司的理賠環節及步驟一般包括哪些
2020-12-30土地承包合同公示怎么寫
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