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約何時生效?有人認為,應采取“發信主義”,即要約發出之后就生效。但大多數人認為應當采取“到達主義”,要約必須自到達受要約人時才生效。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國際公約都持這種觀點。如德國民法典第130條中規定,在相對人以非對話方式向其為意思表示時,意思表示以通知達到相對人時發生效力。中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94條規定,對話人為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以相對人了解時,發生效力。第95條中規定,非對話而為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以通知達到相對人時,發生效力。《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15條和《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2、3條中也都規定,要約于送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中國合同法這一規定也是參照國外一般規定作出的。需要說明的是,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并不是指一定實際送達到受要約人或者其代理人手中,要約只要送達到受要約人通常的地址、住所或者能夠控制的地方(如信箱等)即為送達。“送達到受要約人時”生效,即使在要約送達受要約人之前受要約人已經知道其內容,要約也不生效。在對話要約時,以采用“其意思表示以相對人了解時發生效力”的解釋較為妥當。
以數據電文發出要約何時生效,如何到達,是一個問題。數據電文都是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傳送的信息,發出就已到達。中國合同法是參考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電子商業示范法》的有關規定作出的。示范法第15條“發出和收到數據電文的時間和地點”中第1款規定:“除非發端人與收件人另有協議,一項數據電文的發出時間以它進入發端人或者代表發端人發送數據電文的人控制范圍之外的某一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準。”第2款規定:“除非發端人與收件人另有協議,數據電文的收到時間按下述辦法確定:
1.如收件人為接收數據電文而指定了某一信息系統:(1)以數據電文進入該指定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收到時間;或(2)如數據電文發給了收件人的一個信息系統但不是指定的信息系統,則以收件人檢索到該數據電文的時間為收到時間;
2.如收件人并未指定某一信息系統,則以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一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收到時間。”該條第1款規定了何為數據電文的“發出”,第2款規定了何為數據電文的“收到”即到達。合同法本條采用了示范法第15條第2款的規定,但省略了該款第1項第(2)的規定,即在指定了特定接收系統時而對方未發送到特定接收系統(雖然也發送到了收件人的系統),以收件人檢索到數據電文的時間為收到時間。并非示范法的這個規定有什么問題,只是合同法規定得比較簡明,遇到此類問題,也應當如此掌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沒簽合同算入職嗎
2021-03-08商標權轉移要注意什么
2021-03-01家人經濟犯罪會凍結家人的財產嗎
2021-02-28妻子私自轉賣房屋會有法律效力嗎
2021-02-12黑社會性質有組織犯罪的構成要件
2021-02-25怎么收集離婚證據
2021-01-05臨時用工算雇傭關系嗎
2020-12-20有購房合同但是沒有房產證可以保全嗎
2020-12-15法院判贈與房產無效契稅可以退嗎
2021-01-29變更勞動合同需要什么條件
2021-01-04試用期離職拒不簽字怎么辦
2021-01-121年合同幾個月實習期
2021-01-25人壽保險的辦理和理賠途徑是什么
2020-12-30航班延誤保險賠償問題
2020-12-20保險人哪些情況可以解除保險合同
2020-12-25酒駕出車禍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1-02-17車禍理賠需要哪些資料
2020-12-23自殺是否可以得到保險賠償
2020-12-21新保險法與財產保險理賠有什么不同
2020-12-30非機動車拒賠同等責任賠付如何處理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