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依據】勞動合同法中的經濟補償又稱為“遣散費”,其法律性質是辭退職工的“遣散費”。適用法律的前提是雇員因雇主的原因而被迫辭職?!扒采①M”的性質具有民事違約金的含義。用人單位不存在違約、違法等過錯行為,職工自愿辭職實質上是因職工自身原因行使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定權利,所以經濟補償金已經失去了支付的法律依據
[簡要案例]
劉某在一家工廠做車床工,平均月薪1500元,雙方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2008年6月30日,劉某以工資低為由向工廠遞交辭呈,稱將于2008年7月31日前離開工廠,工廠同意劉某的要求,并結清了劉某的相關費用。隨后,劉某申請勞動爭議仲裁,要求廠方支付:1.未簽訂勞動合同的兩倍工資差額為9000元;2、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為1.8萬元。仲裁委員會裁定:1.工廠支付劉先生雙倍工資差額9000元(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7月31日);二、駁回劉某的其他訴訟請求。劉某不服仲裁裁決,向法院起訴,要求工廠支付經濟賠償金
[訴訟焦點]①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十條、第八十二條的規定,自《勞動合同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以上不滿一年,工廠未與劉先生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另一個法律問題是:如果雇主同意雇員辭職,是否應支付經濟補償?一種訴訟意見認為,用人單位不同意辭職通知的,勞動者不支付經濟補償金,用人單位同意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解除合同。參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另一種訴訟意見認為,勞動者發出辭職通知,實質上是行使《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規定的法定解除權。無論用人單位是否同意,都會產生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因此,員工的辭職通知,即經使用單位同意,不應視為協議終止。因不可歸責于用人單位的原因終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免予支付經濟補償金【法院判決】法院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維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裁決,因用人單位負有六種違約責任,或違反法律法規,損害勞動者權益的,勞動者辭職的,用人單位才給予經濟補償。但不能歸責于用人單位的,勞動者無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而用人單位不支付經濟補償
(2)《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用人單位首次提出解除合同并與勞動者協商一致的,應當支付經濟補償。在這種情況下,工人發出了辭職通知,工廠沒有過錯,因此不符合該條的規定。建立經濟補償制度的立法目的是緩解失業人員的生活困難,維護社會穩定;同時,經濟補償也是國家調節勞動關系的經濟杠桿,可以引導用人單位平衡自身利益,謹慎行使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網絡造謠需承擔哪些責任
2020-12-05電話辱罵他人怎么處理
2021-02-27交通事故自認全責有什么后果
2021-01-09提示免責格式條款怎么寫
2021-03-24離異后親生母親是否具有法定監護權
2020-12-24買賣合同糾紛判決多久生效
2020-12-16不出庭對判決有啥影響
2020-12-25重組家庭繼子女有沒有代位繼承權
2021-03-25房屋預售應有哪些步驟
2021-03-12集資房和公租房有什么區別
2021-02-27承攬與雇傭性質如何區分
2021-01-15勞動仲裁員聘任期是幾年
2021-02-18勞動糾紛常見情形有哪些
2021-03-17勞動糾紛官司期間可以計算利息嗎
2020-11-26財物被他人毀壞后后可否要求他人和保險公司都賠償
2020-12-08人身保險的特點是什么
2020-11-12人身保險的保險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14被保險人年齡不真實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0-11-30投保人解除合同需要經被保險人同意是否合法
2021-01-07保險經紀公司存在的違法行為有哪些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