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在失蹤后不會喪失權利能力,但其失蹤前名下的財產會因其失蹤而無人看管,既不利于保護其合法權益,又可能影響利害關系人權益的實現。因此,有必要建立財產受托人制度來彌補這一不足。也就是說,當失蹤人員失蹤時,他名下的財產將由他人管理。就“代管”的法律性質而言,應當按照相關立法規定進行判斷。我國民法通則第二十一條規定,失蹤人員的財產由其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近親屬、朋友保管。對財產負責人有爭議,沒有前款規定的人或者前款規定的人不能保管財產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保管。《民通意見》第三十條規定,失蹤人員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近親屬擔任財產受托人時,人民法院也可以指定財產受托人。由此可見,財產受托人可以由法院直接指定,而不是以失蹤人的意志為前提。因此,就失蹤人員財產受托人的身份而言,他具有類似法定代理人和指定代理人的身份,即財產受托人有權按照其保管權管理失蹤人員全部或者部分財產。這只是財產代管人財產代管行為范圍的確定,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立法。例如,日本《民法典》第28條規定,“這一權力應符合法院的命令。法院確定的管理權限不明的,管理人有權對失蹤人員的財產實施第一百零三條規定的“管理行為”;如果管理人需要執行超出此權限的行為(例如向失蹤人員的兒子提供教育基金和婚姻基金),他必須獲得法院的許可。我國臺灣地區2005年修訂的《非爭訟事件法》第118條規定:“財產”應當在善政者的注意下予以保全,可以使用,也可以用于幫助失蹤人員,但其使用或改進可能會改變財產的性質,顯然上述法律對失蹤人財產管理人的財產管理行為采取了限制性的立場。這主要是由于日本和臺灣的民法只設立了失蹤人制度和財產受托人制度,而沒有設立失蹤人申報制度。因此,財產代管制度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從我國立法的相關規定來看,似乎采取了限制失蹤人財產受托人權力的立場。
根據《民法通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失蹤人所欠稅款、債務和其他費用,由受托人從失蹤人財產中支付”和《民法通則意見》第三十一條,民法通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所說的其他費用,包括贍養費、贍養費、撫養費和保管財產所必需的費用,受托人的保管權限主要包括使用失蹤人財產支付失蹤人所欠稅款、失蹤人所欠債務、贍養費、贍養費、撫養費等保管財產所必需的費用。從抽象上講,失蹤人員財產的保管主要限于對財產的保管和對失蹤人員所欠各種債務的清償。但對上述規定含義的狹隘理解,違背了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和維護當事人合法財產權益的目的。例如,a因外出打工長期下落不明,其父親向法院申請宣告失蹤,并被指定為a財產的受托人。經查,某房屋以a的名義被拆遷,根據當地拆遷政策,如果簽訂拆遷補償協議自愿拆遷,將獲得額外的拆遷補償。達不成拆遷補償協議而強制拆遷的,不予取得上述追加拆遷補償。此時,如果機械地解釋上述法律規定,簽訂拆遷補償協議將被理解為財產處分行為,即父親無權處分房屋,因此他無權簽訂協議,其后果將導致房屋拆遷不能增加利益,從而損害房屋拆遷人的合法權益。由此可見,禁止財產受托人管理或者處分失蹤人員的財產,不僅可能導致失蹤人員的財產不增值,但甚至可能導致失蹤人員財產貶值。因此,有必要對失蹤人員的財產進行管理或處置。
鑒于我國《民法通則》確立的宣告失蹤制度中財產受托人制度的程序較日本和臺灣地區的立法更為復雜,失蹤人的下落狀況更為穩定。因此,就我國失蹤人員財產受托人的管理權限而言,除了保全行為(包括保管、贍養、收入等)之外,還可以包括必要的管理行為和處罰行為。比如,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變易變質的失蹤人員房產價格,以保持價格不變;再比如,將失蹤人員的空置房屋出租,收取租金。司法實踐中可能出現的爭議是什么是“必要的管理行為和處分行為”。一種觀點是客觀主義,即只有從客觀結果來看,經營行為和處置行為真正有利于失蹤人員,才能認定為必要的經營行為和處置行為;另一種觀點是主觀主義,即,只要財產受托人在實施失蹤人員財產管理或者處分失蹤人員財產時主觀上是為了失蹤人員的利益,就可以認定為必要的經營行為和處分行為。我們認為,上述兩種觀點有失偏頗:一是財產受托人對失蹤人員財產的操作或處分實質上是一種商業交易。既然是商業交易,自然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商業風險,要求財產受托人提前預測和規避此類風險,不符合商法規定。其次,財產受托人保管的財產畢竟不是自己的財產,受制于時間和精力,在日常管理中難免會出現懈怠和疏忽。這種懈怠和疏忽,與財產受托人對失蹤人利益的主觀管理并不矛盾。因此,如果僅以受托人的主觀利益作為其過錯免除的充要條件,將不利于失蹤人財產的保全和增值。而且,在司法實踐中,財產受托人主觀上是否為失蹤人的利益而管理或者處分財產,也難以判斷。我們認為,必要性的判斷應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驗為依據:如果實施操作或處置行為更有可能增加失蹤人員的財產價值或防止失蹤人員財產價值下降,那么行為的實現是必要的。也就是說,財產受托人有權進行經營或者處分。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處理失蹤人員財產時,經常會遇到財產受托人能否成為失蹤財產的交易對象的問題。例如,甲方作為乙方的財產受托人,作為交易對方購買了一批應付給乙方的食品。對于交易:一方面,作為失蹤人員的財產受托人,甲方應盡量保護乙方的合法財產權益;另一方面,作為失蹤人員財產交易的對方,甲方應從自身利益出發,對是否購買食品做出最佳判斷。由于雙方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難以避免甲方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乙方利益的情況。我國現行法律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職工未簽勞動合同 工傷賠償該如何計算
2021-03-07股東名稱變更是否需要工商變更
2021-02-24兩個自然人可以成立公司嗎
2021-02-15發生交通事故致人傷殘,傷殘鑒定費由誰承擔
2021-03-16以往的贍養費能要嗎
2020-12-06請求排除妨害的前提是什么
2021-03-20離婚中的精神損害賠償
2021-02-21交通事故私了保險公司怎么陪
2021-03-22同業拆借,拆入資金可以用于投資嗎
2021-01-19村民違法建房如何處罰
2021-03-09中介賣房有哪些侵權現象
2021-02-21無產權證房產轉讓可否公證
2021-03-04入職體檢屬不屬于個人隱私
2020-12-28女職工哺乳期保護
2021-01-08勞動合同應該怎么解除
2020-11-23產假結束可以辭退嗎
2021-03-03臨時工沒簽合同仲裁需要什么材料
2021-02-26他人代簽商業三者險投保單免責條款仍舊生效
2020-11-19學生勸架被劃傷保險公司要不要理賠
2021-02-21車上座位責任險案例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