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法理論中,根據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結合侵權歸責原則理論,可以將侵權行為分為一般侵權行為和特殊侵權行為兩種基本類型。一般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過錯所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指在正常情況下構成侵權行為必須具備的因素。只有具備這些因素,侵權行為才能成立。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損害行為、損害事實的存在、損害行為與損害事實的因果關系、行為人的主觀過錯。首先,傷害行為又稱傷害行為,是指行為人對他人民事權利造成損害的行為。任何民事損害事實都與具體損害行為有關,即民事損害事實是由具體損害行為造成的。如果沒有有害行為,損害就不會發生。
這里所說的損害行為是一種沒有法律評價的行為,其認定完全是基于該行為所造成的民事損害后果。從表現形式上看,損害行為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但大多表現為作為。不作為構成損害行為的,一般以行為人的具體義務為基礎。
在傳統的民法教科書中,這一要素通常被表述為“行為的違法性”或“違法行為”,這是合理的,但并不準確。無論是“違法性”還是“違法性”,他們實際上都對造成損害的行為作出了法律判斷。事實上,這里沒有必要對損害行為進行法律判斷,因為一般侵權行為的另一個重要要件,即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是對損害行為進行法律判斷的場所。在這里,我們只需要證明存在有害行為。
2。損害事實的存在這里所說的損害事實是指某些行為或事件對他人的財產或人身造成的不利影響。損害事實的存在是侵權行為的另一個要件。沒有損害事實,就沒有侵權,更談不上侵權賠償。損害事實作為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損害是由于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造成的;二是損害是可以補救的,即損害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得到補救;三是損害的確定性,即損害事實確實發生,以及它的大小和程度可以用某種方法來衡量。損害事實按其性質和內容可分為財產損害、人身損害和精神損害。
財產損害主要是指行為人侵害受害人財產權利造成的經濟損失。如毀壞房屋、盜竊車輛等,損害了權利人的經濟利益。財產損害包括直接損害和間接損害,直接損害是既得利益的損害,如車輛被盜;間接損害是可得利益的損害,如車輛被盜造成的營業收入減少。人身傷害是指行為人侵害受害人造成的人身傷害。人身損害是指自然人因對自然人的侵害而造成的人身損害,包括對生命、身體和健康的損害。同時,對自然人的損害往往導致其財產的損失。如對他人身體的傷害導致醫療費用和收入的減少。
精神損害又稱無形損害,主要是指人格損害或人身傷害造成的精神痛苦。比如,名譽被非法侵犯,隱私被他人非法泄露,身體因傷致殘等。所有這些都會導致自然人的精神痛苦。與其他損害不同,精神損害是無形的,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第三,損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行為人有加害行為,他人有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的事實,但二者互不相關,則不能構成侵權行為。因此,損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是一般侵權行為的另一個重要要件。因果關系是指社會現象之間的一種客觀聯系,即一種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必然引起另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就是原因,而后者就是結果。這兩種現象之間的聯系稱為因果關系。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主要是指損害事實是由損害行為造成的情形。例如,a故意傷害B的身體,直接導致B的身體受傷。在這里,a的傷害行為是原因,B的身體傷害是結果,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
侵權法中的因果關系是復雜的,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其具體表現為:(1)一因一果,即一個傷害行為導致一個傷害結果,相對簡單;(2)一因多果,即一個傷害行為導致多個傷害結果;(3)多因一果,即,多重傷害行為導致的傷害結果是最復雜的。明確侵權行為法中的因果關系對于侵權民事責任的認定具有重要意義。實踐中,有的因果關系一目了然,有的因果關系復雜,難以認定,因此必要時需要相應的司法鑒定。除上述要件外,行為人的主觀過錯也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只有行為人有主觀過錯,才能構成一般侵權行為。過失是行為人決定自己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行為人是否有過錯,直接關系到行為性質的認定。民法理論對過錯沒有明確的界定,對過錯的認定主要依據刑法理論。民法上的過錯也包括故意和過失。
如果行為人知道自己的行為會損害他人的民事權利,并希望或允許結果發生,則是故意的。如果明知持刀刺傷他人會導致人身傷亡,而仍持刀刺傷他人,導致他人受傷,則屬于故意侵權。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害他人的民事權利,但由于過失沒有預見,或者雖預見,但輕信可以避免,造成他人民事權利損害的,是過錯。行為人是否有過失,取決于行為人是否履行了注意義務。行為人注意義務的確定,應當根據具體的時間、地點、條件等因素確定。
在刑法中,行為人是故意還是過失具有重要意義,直接關系到罪與非罪、輕罪與重罪的問題。但在民法中,行為人的行為是故意還是過失,對侵權行為的認定和民事責任的承擔意義不大。因為侵權責任的范圍通常取決于損害的存在或大小,而不是取決于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當然,區分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形式并不是沒有意義的。在混合過錯、共同損害、被害人故意或重大過錯等特定情形下,行為人的過錯形式和過錯程度對賠償責任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適用民事制裁時,前提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民事制裁一般不適用于過失致人損害的行為。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購置二手房買家應注意哪些問題
2021-03-01撤銷婚姻以后屬于未婚嗎
2021-03-13合同保證金能否在貨款中扣除
2021-02-24設立普通合伙企業應當具備什么條件
2020-12-06責任免除是對誰承擔責任的限制
2020-12-31夫妻離婚后爺爺是否有權探望孫子
2020-12-24什么叫男女平等?
2021-03-03沒撫養過的養母能否主張贍養費
2020-12-20對強制執行費用不服的如何確定管轄
2021-03-15二審程序是怎樣的
2021-03-16涉及房產確權的離婚案件訴訟費用法律有沒有統一的標準
2021-01-16房產土地贈與免稅嗎
2021-01-25房產部門可否撤銷房屋產權證
2020-11-24勞動合同變更的條件
2021-02-02勞務外包的好處
2020-11-21職工連續工作滿多久可以帶薪休假
2021-03-13去勞動局投訴,勞動局會過來處理嗎
2020-11-16兒童意外險限額是多少
2020-11-21保險合同的概念是什么
2021-01-17對維護保險標的安全基本規則有哪些
20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