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犯罪的構成要件有四個,包括主體及主觀方面。從主觀來看,犯罪有故意和無意的狀態。在大部分刑事犯罪構成要件中,主觀表現都是故意,比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等。一般來說,故意犯罪的處罰措施都比較嚴厲,那么,故意犯罪名詞解釋是什么?下面我們一起跟隨小編做個具體了解。
一、故意犯罪名詞解釋是什么?
故意犯罪就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是卻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事件,因而構成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故意犯罪是指行為人在故意的心理狀態下實施的犯罪,是犯罪構成要件中主觀方面的一種心理狀態。根據刑法規定,故意犯罪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特征:
1、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必須是明知的。這種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也包括明知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2、行為人必須是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不論行為人明知的是危害結果必然發生,還是可能發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就構成故意犯罪。希望危害結果發生和放任危害結果發生在程度上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就是刑法上通常說的“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二、如何理解直接故意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所構成的犯罪。直接故意犯罪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行為人在行為當時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成立故意犯罪的前提。首先,此處的“會發生”包括必然發生和可能發生兩種情況。其次,這里的危害結果是相對確定的結果。再次,某些直接故意犯罪還要求行為人認識到刑法規定的一些特定事實。
2、行為人對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的危害結果持希望其發生的態度,是成立直接故意犯罪的關鍵。即行為人積極追求危害結果的發生,發生危害結果是行為人實施危害行為所直接追求的目的。希望發生的危害結果與其明知會發生的結果須同一。
3、直接故意犯罪行為人具有明確的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行為人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促使危害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愿望。這與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是一致的。
4、直接故意犯罪行為人的心理傾向是單向的。即要危害結果發生,一旦危害結果沒發生,是違背行為人的心愿的。
由此可見,根據故意犯罪名詞解釋,故意犯罪就是當事人明知道后果還去做違法犯罪的事情,法院審理刑事案件,在量刑的時候,會重點判斷犯罪意識形態。故意犯罪可以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如果當事人直接故意犯罪,其承擔的法律責任要重一些。間接故意也可以理解為過失犯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離婚判決書有哪些內容
2020-12-22根據婚姻法規定,分居多久可以起訴離婚?
2020-11-11法院起訴離婚程序一方不同意怎么辦?
2021-03-16離婚去哪里辦理?離婚手續怎么辦理
2020-11-15女方離婚起訴書范本
2021-03-05四川離婚率為什么那么高?
2020-12-11如何寫單方離婚協議書
2020-11-25離婚了孩子能改姓嗎?需要哪些手續?
2021-03-05離婚如何打官司,打離婚官司應注意什么
2021-03-15未婚同居生子是否違法 未婚生子的犯法嗎
2020-11-21怎么變更探視權,探視權的時間有哪些規定?
2021-03-23離婚后孩子的探視權規定是什么?
2020-11-24離婚拒付撫養費被拘留的前提是怎樣的?
2021-03-22離婚孩子撫養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2021-02-11出生證明辦理流程
2021-02-18出生證明辦理時間是什么
2020-12-21胎兒親子鑒定的方法及效力是什么?
2021-02-08夫妻雙方離婚后離婚房產如何分割
2021-03-24怎么辦理婚前財產公證?
2021-03-04新財產分割協議書范本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