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治安盡管相對安全,但是詐騙現象任然日益猖獗,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被詐騙后,由于對金融詐騙罪不了解,并不選擇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權,從而使得罪犯逍遙法外。接下來小編將為讀者們介紹下有關于金融詐騙罪的相關知識,金融詐騙罪的立案標準是怎么樣的呢?律霸為您解答。
1、在為金融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設立的相對確定的判斷標準中,將控制條件作為第一層面的判斷標準(即通過對行為人控制或者準備控制他人財物的行為的合法性分析,首先確認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可能性), 將失控條件作為第二層面的判斷標準(即考察其心理上對使財物完全脫離權利人的有效控制是否具有明確的追求,以此作為決定性條件),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判斷體系。
2、數額在公安機關對金融詐騙犯罪進行查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否具有特定的數額是決定是否作為詐騙刑事犯罪追究刑事責任的標準。2001年4月18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聯合發布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以下簡稱《追訴標準的規定》),對于金融詐騙犯罪和經濟犯罪中涉及到“數額”的犯罪基本都作了具體的規定,達到這一數額的,才能構成刑事犯罪立案、追訴,追究刑事責任;未達到《追訴標準的規定》中的數額的,不構成刑事犯罪,只能作為一般違法行為追究相應的民事或行政責任。
3、金融詐騙的犯罪主體修訂后的刑法只規定了單位可以成為四種金融詐騙犯罪行為的犯罪主體。單位是金融活動的主要主體,如申請貸款的多為單位,信用卡有單位卡和個人卡兩種,在投保和有價證券(如股票)交易中,以單位為大戶。因此,完全存在單位進行貸款詐騙、信用卡詐騙、保險詐騙、有價證券詐騙的可能。而且,單位貸款的數額,信用卡中單位卡數額,大戶的證券交易、單位投保的數額遠非個人能比。因此,一旦發生詐騙,危害性更大。修訂后的刑法沒有規定單位成為這四種金融詐騙的主體,不能不說是立法的疏忽,建議立法時予以完善。
4、金融詐騙的主觀要件金融詐騙犯罪主觀上只能由故意構成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故意分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金融詐騙犯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構成。因為:
(1)間接故意不存在犯罪目的,而金融詐騙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
(2)從金融詐騙行為方式來看,詐騙人必須實施欺騙手段。如果行為人在采取欺騙手段時存在漠不關心的放任態度是不可能使人上當受騙的。
(3)金融詐騙犯罪故意產生時間有先后之分。只有產生詐騙故意并實施詐騙行為,才能以詐騙犯罪論處。如果將詐騙時間提前至剛剛開始進行金融活動之時,據此認為此時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持放任態度,顯然是不妥的。因此,金融詐騙犯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構成。
在金融詐騙犯罪中,故意內容有兩點:
(1)行為人必須認識到自己所采取的手段是欺騙手段,即明知是虛假事實而有意告訴別人,使別人上當受騙;或者明知應該將某種真實的事實告知他人而有意隱瞞。如果行為人將誤認為真實的虛假事實告知他人,或者誤認為他人已知某種事實而未告知,致使他人產生認識上的錯誤,而“自愿地”將財物交出,由于行為人主觀上無詐騙故意,不能認定為金融詐騙罪。
(2)行為人必須明確意識到是非法占有他人的財物。如果將他人財物誤認為是自己的財物而予以收回,不構成詐騙犯罪。修訂刑法僅在192條集資詐騙,193條貸款詐騙中明確寫到“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其他六罪沒有規定。是否這六種金融詐騙犯罪就不以此作為必備條件。
這六種金融詐騙犯罪仍應以此作為必備條件。假設在保險合同中,如果投保在發生保險事故請求給付保險金時,因經驗不足過分夸大受損程度,雖然這種行為給保險公司造成損失,但行為人主觀上不具備非法占有的目的,則不構成保險詐騙罪。
其他幾罪也如此。修訂刑法對金融詐騙犯罪有的規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有的未加規定,容易導致理解上的混亂,亟待進行立法表述。
此外,金融詐騙犯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提法是否科學。根據《民法通則》第71條規定,財產所有權分為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在詐騙犯罪中,僅僅是占有不能準確反映詐騙犯罪分子主觀故意的全部內容。如實踐中某些“借雞生蛋”案件,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欺騙手段,騙取貸款用于自己生產或經營,行為人雖然非法占有他人財物,并加以使用或收益,但確有歸還之意,有的在賺了錢確實將資金歸還了對方,未觸及所有權中的處分權。因此,不構成犯罪。倘若以“非法占有”為標準,則難以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界限,建議立法借鑒、采用“以非法所有為目的。”
5、金融詐騙犯罪的客體金融詐騙犯罪侵犯了公私財產所有權。財產所有權的物質表現形式是公私財產,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商品經濟社會里,金融詐騙行為人的犯罪目的是采取詐騙手段非法占有公私財產,只是手段更狡詐,方式更隱蔽,金融詐騙犯罪首先侵犯的客體便是公私財產所有權。金融詐騙犯罪更主要地侵犯了社會主義的金融管理秩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權固然是一個應受保護的重要內容,但市場交易的真實性和誠實信用更是需要保護的。為更好地維護誠實信用的交易原則,國家制訂了一系列金融管理法規,如《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票據法》等,以法律來協調和健全金融管理秩序,而金融詐騙行為直接違反上述金融管理法規,干擾國家的金融管理活動。
金融詐騙犯罪不僅侵犯了財物所有權,還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且金融管理秩序是金融詐騙犯罪的主要客體。其理由:侵犯金融管理秩序的社會危害性大于侵犯財物所有權。因為金融詐騙犯罪發生在社會金融活動過程中,是對貨幣資金融通秩序的破壞,導致社會上人們對信用的普遍不信任,這將對整體經濟發展不利。而財物所有權則集中于民法所調整的主體消費等狹小領域,和社會經濟活動沒有具體、直接的聯系,只是對財物所有權的歸屬問題發生侵犯,因而社會危害性較小。
6、金融詐騙犯罪的客觀要件金融詐騙的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在金融活動中,違反金融管理法規,采用欺騙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1)金融詐騙犯罪必須是發生在金融活動中。縱觀金融詐騙行為,其手段、目的、媒介等離不開金融活動。比如某主體想貸款,就必須按照貸款條件,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辦理必要手續,遵照一定方式、程序、條件、期限等。離開了這種特定領域的行為規范、活動程序等,就不可能發生金融詐騙行為。
(2)行為違反了金融管理法規。金融管理法規指有關調整金融關系和金融活動的各種法律、法規、章程、制度等法律規范的總稱。如關于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法律地位和業務范圍的規定;關于貨幣發放和管理的法律規定;關于外匯和金融管理的法律規定;關于存、貸款、儲蓄等信貸管理的法律規定等。金融詐騙犯罪首先表現為違反了相關金融法規,這是構成本罪的前提。
(3)行為人采取欺騙的方法。以欺騙方法,使受害人“自愿地”交出財物,是詐騙犯罪的本質特征,金融詐騙也不例外。所謂欺騙方法就是刑法上通常所說的: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使人陷入錯誤認識。所謂虛構事實指行為人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實或者故意夸大事實,使人誤認為根本不存在的事實存在或者認為夸大的事實是真的。比如使用虛假證明騙取貸款,使用虛假保險標的騙取保險金,夸大損失程序騙取保險金等。但并非所有夸大事實都是虛構事實。從夸大事實到虛構事實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夸大的事實與實際事實有了本質的差別,便成了虛構事實。如果只是一般的夸大事實,只為爭取貸款,故意夸大自己的還貸能力,在借到貸款后,積極創造條件履行借貸合同,便不能以詐騙罪論處。隱瞞事實真相指故意隱瞞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使受害人上當受騙。隱瞞事實真相既可以積極作為形式表現,也可以是消極的不作為形式表現出來。虛構事實與隱瞞真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兩者可能同時或交叉使用。
(4)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根據刑法第192條至198條之規定,除信用證詐騙沒有規定數額較大為定罪標準外,其他金融詐騙犯罪均以數額較大為定罪標準。何為數額較大呢?以立法、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中的解釋為準。
以上則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金融詐騙罪的相關知識,主要針對于金融詐騙罪的立案標準為內容,從中能發現對于金融詐騙罪的立案標準存在著6項,必須發生在金融活動中,并且行為違反了金融管理法,騙取的公私財物數量也是存在著要求,具體需要看司法機關進行定罪。更多相關知識您可以咨詢律霸平頂山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上海法院起訴離婚程序是怎樣的?
2021-01-30二次法院起訴離婚程序是什么?
2021-03-02怎么和軍人離婚,需要什么條件?
2020-12-10分居離婚的條件有哪些?
2020-12-04新婚姻法離婚后債務如何規定
2020-11-16單方離婚起訴書如何寫?
2020-12-212020最新女方離婚訴訟書范文
2021-03-222020無子女離婚協議書范文怎么寫?
2020-12-20夫妻離婚了戶口怎么辦?
2021-02-14有撫養權可以遷戶口嗎?
2020-12-24夫妻離婚小孩撫養費怎么計算
2020-12-25起訴孩子撫養費應該怎樣起訴?
2020-12-25云南省《計劃生育條例》是怎樣的
2021-02-06誰可以提出監護權撤銷申請
2021-02-262020年子女撫養權變更協議書如何寫
2021-03-16婚姻法子女撫養權解釋規定是什么?
2021-03-04離婚小孩撫養權監護權是什么?
2021-02-11出生證明辦理流程
2021-02-18婚前財產公證是否必要
2020-12-13夫妻共同財產分割比例是怎樣的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