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各省級煤礦安全監察局,各直屬事業單位、社團組織:
《安全生產信息化“十二五”規劃》已經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安全生產信息化“十二五”規劃
本規劃依據《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的建設目標和內容,并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確定的指導方針編制。在全面分析全國安全生產監管、煤礦安全監察、應急管理和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高危行業(領域)及冶金等工貿行業安全生產面臨的形勢與挑戰,以及加強新形勢下安全生產工作對信息化建設的迫切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二五”時期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旨在實現安全生產領域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和共享,為政府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供科學有效的保障手段,促進安全生產狀況持續穩定好轉。本規劃是《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配套的專項規劃,是“十二五”時期我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和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重要依據。
一、現狀和面臨的形勢
(一)“十一五”時期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間,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切實加強政務信息化建設,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在進一步完善基于互聯網的外網平臺和涉密網平臺的基礎上,通過實施國家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金安”工程)一期、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臺等一批重大政務信息化工程,初步形成了基于政務外網的專網平臺及其數據庫(簡稱“三網”,如圖1所示),為安全監管監察、應急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技術保障。
圖1 安全生產信息化服務體系
同時,引導和推動了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企業實施了安全監測監控、人員定位管理、應急避險和隱患排查治理等一批安全生產信息化工程,不同程度地提升了企業防范事故和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及部分地方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領導機構,進一步加強了信息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能力。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應用和服務等工作開始步入了規范發展的軌道,信息化為政府實施安全監管監察以及企業加強安全管理的保障能力不斷提高。主要成效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實施了“金安”工程一期項目,初步形成了支撐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開展安全生產基礎業務的資源專網及其應用系統。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和多種網絡資源建成了覆蓋全國各級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全部省級安全監管機構和大部分市(地)、縣級安全監管機構的互聯互通的廣域網絡,實現了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間數據、語音和視頻信息的傳輸和處理。初步建成了面向安全監管監察及行政執法、調度與統計和礦山應急救援等業務信息系統,建立了企業安全生產基本情況、事故和執法統計等基礎業務數據庫,建成了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非涉密業務辦公、網絡輿情分析和電子公文傳輸等系統,為日常行政辦公、安全監管監察和事故應急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數據支撐,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信息化對安全監管監察和行政執法的保障能力。
2.依托互聯網推進安全生產政務公開和網上為民服務,進一步提高了面向社會公眾和企業的服務水平。全國省級以上安全監管監察機構、80%的市(地)級和50%的縣級機構基于互聯網絡建成了政府網站門戶系統,及時發布安全生產政務、政策法規、事故調查處理、為民服務等信息,開展了安全生產信息查詢、政府信息公開、安全生產建言獻策等公共服務,一些地方安全監管機構開通了“12350”安全生產舉報投訴特服系統,進一步加強了面向社會公眾和企業的信息服務。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建設了安全生產網絡輿情分析系統,為政府部門及時掌握安全生產輿情民意,正確引導安全生產輿論和科學決策提供了信息支撐。
3.加強了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涉密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得到進一步提升。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按照涉密信息安全保密的要求,進一步加強了涉密計算機系統和應用系統的分級管理和保護工作。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擴容和升級了機關內部信息平臺,進一步完善了機關涉密網辦公系統的功能,通過了國家保密局組織的安全保密檢查和測評,為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機關提供了安全的業務信息處理環境。
4.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臺作為“十一五”期間安全生產信息化的重點工程得到立項并實施。各地區積極開展了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建設,北京、河北、遼寧、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廣東、廣西、云南等省級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各市(地)及部分縣級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建設工作也取得了進展,大連、青島、南京、沈陽、南昌、南寧、威海、秦皇島以及北京市房山區等城市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全生產應急資源數據庫逐步擴充完善。全國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框架初步形成,為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和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術保障。
5.高危行業(領域)企業安全生產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領域)企業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國有重點煤礦全部安裝了瓦斯監測監控系統和井下通信聯絡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以及其他應急避險系統正在全面建設;大型危險化學品企業建設了重大危險源監控系統、危化品車輛運輸監控系統等;化工園區建設了安全管理與應急救援信息系統;非煤礦山企業建設了尾礦庫安全監測系統;煙花爆竹企業建設了禮花彈流向管理系統。高危行業(領域)企業通過安全生產標準化和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等信息化手段,進一步加強了安全管理和事故風險防控能力。
6.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運維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通過加強信息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完善了信息系統運行環境和安全保障系統,初步建立了運維保障制度。通過“金安”工程一期項目的實施,建成了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網控中心、數據中心、培訓中心和遠程數據備份中心,以及供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使用的綜合運維管理平臺,提高了信息系統的整體運維保障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和應用還不能滿足安全生產工作的現實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信息基礎設施仍不完善。依托電子政務外網建設的全國安全生產專網還沒有完全覆蓋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信息網絡、信息安全、運行環境等信息基礎設施和設備尚不能全面保障日益增加的應用需求。
2.安全生產信息化發展不平衡,難以發揮整體效用。安全生產信息化狀況在各地區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各類型企業之間差異較大,中西部地區、基層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和中小型企業信息化基礎薄弱,安全生產行政執法和企業基礎信息難以有效采集。安全生產信息資源尚未進行全面規劃,更難以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企業與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之間尚未建立信息互聯互通的傳輸通道,無法實現安全生產信息的交換與共享。信息化在加強政府安全監管監察、應急管理和企業事故預防等方面的整體保障作用不明顯。
3.信息化尚未深度融入安全生產的核心業務。信息化驅動安全生產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的力度不夠,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促進安全生產的工作進展緩慢。信息技術尚未全方位融入安全生產的核心業務,安全生產的業務流與信息流尚未達到深度融合與有機關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的成效。
4.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仍未建立。安全生產信息技術標準嚴重滯后,難以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項目由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自行組織實施,缺少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缺少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應用系統和數據庫分類不同、庫表結構和編碼規范不一,嚴重影響了信息系統的應用推廣和功效發揮。
5.安全生產信息技術支撐體系落后。尚未完全建立從規劃設計、系統研發、工程實施到運維管理的信息技術支撐體系,沒有形成面向安全生產領域的信息產業。基層安全監管監察機構、高危行業企業信息化人才緊缺矛盾突出,專業化、復合型人才不足,安全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知識和操作技能滯后,影響了信息化的應用推進。
(三)“十二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的重要時期,是確保實現國務院確定的“到2020年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實現根本性好轉”目標的關鍵時期。
1.安全生產工作日趨復雜,提高安全監管監察水平需要信息化手段保障。“十二五”時期,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基礎依然薄弱,高危行業(領域)產業布局和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制約安全生產的深層次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安全生產保障難度加大,城市運行安全風險加大,安全生產工作進入攻堅階段。加強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政府履行安全監管監察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
2.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為安全生產信息化提供了機遇。以物聯網和云計算為重點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已成為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以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重點的國家電子政務建設已列入我國“十二五”時期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信息產業持續發展,信息網絡廣泛普及,為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3.信息化建設對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將不斷滲透到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融入到安全生產管理的各環節。通過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條件進行有效監測和預警,實現企業安全生產信息的采集、處理和分析,是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的有效途徑。通過企業與行業管理部門和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是監督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重要手段。
4.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方法對信息化手段的需求更加迫切。安全監管監察對象點多面廣、過程連續、動態變化,僅僅依靠傳統的人工方式難以實現對安全監管監察對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方法,加強安全監管監察能力,提高行政執法效能。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緊扣《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目標,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國務院關于堅持科學發展安全發展促進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的意見》(國發〔2011〕40 號)和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關于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推進安全生產信息技術創新,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標準體系建設,強化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開發和信息資源利用,推進安全生產政務信息公開,促進企業與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為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升政府安全監管監察和社會公共服務能力提供信息技術支撐和保障。
(二)基本原則。
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從安全生產工作全局出發,認真研究新形勢下安全生產對信息化的新需求,綜合協調、科學推進各地區、各行業(領域)安全生產信息化的平衡發展。
以用促建,以建保用。以信息化建設保障應用的不斷深化,以業務需求促進信息化建設不斷推進,實現信息化建設與安全生產業務的深度融合。
統一標準,資源共享。加強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推動不同業務類型之間、部門之間、地區之間、部門和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充分發揮安全生產信息化的效益。
夯實基礎,安全可靠。依托現有多種網絡資源,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信息系統安全、可靠和高效運行,提高系統的整體安全和使用管理水平。
精選示范,分類推廣。在“十一五”時期安全生產信息化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隱患排查治理和應急管理等工作,選擇重點地區先行開展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安全監管監察核心業務的試點工作,逐步形成企業、行業管理部門和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之間信息共享和交換的標準規范體系、典型業務系統及數據庫,并在全國進行推廣。
(三)規劃目標。
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覆蓋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應急救援機構(基地)和有關單位的基礎信息網絡和安全保障系統,滿足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業務應用的需要;初步建成共用共享的安全生產基礎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有效支撐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管理業務,為安全生產形勢分析和決策管理提供服務;通過重點工程建設,基本建成覆蓋安全監管監察核心業務的信息系統、數據庫和標準規范體系,提高行政執法和公共服務能力;通過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以及冶金等工貿行業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設,形成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與企業信息共享的標準、互聯互通機制以及典型業務系統;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進一步強化對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情況的監督管理,為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促進全國安全生產狀況持續穩定好轉提供信息化保障。
——依托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基本建成覆蓋各級安全監管、煤礦安全監察、應急救援機構(基地)和有關單位互聯互通的基礎信息網絡和安全保障系統,初步實現與國務院安委會各成員單位的信息共享,具備新一代數據、語音、圖像和視頻等信息傳輸功能。
——按照國家有關涉密信息安全規定,建成符合涉密信息系統標準的機密級內網及其業務系統。
——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直管行業安全生產許可證辦理,以及中介機構管理等業務實現網上審批。市(地)級以上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建成政府網站,實現政務信息公開和行政許可業務網上辦理。
——煤礦安全監察執法統計和安全生產調度統計等基礎業務實現網上辦理,基礎信息入庫率達到100%。
——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直管行業基礎信息入庫率達到90%以上,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和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基礎信息入庫率達到80%以上。
——基本建立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制定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業務系統的基礎信息采集標準規范以及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與相關部門間、與重點安全監管監察企業間信息共享和傳輸交換的標準規范。
——建成覆蓋國家、省(區、市)、市(地)、重點企業和主要救援隊伍的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各省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的安全保障和運維服務體系基本滿足信息系統運行需要,市(地)和縣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明顯加強。
三、主要任務
(一)安全監管監察業務系統建設。
1.煤礦安全監察系統:繼續完善“金安”工程一期的煤礦安全監察執法業務系統,煤礦安全許可證等行政許可實現網上審批和全國統一配號管理。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煤礦企業基礎信息采集系統,實現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對井下人員、設備、環境等信息的網絡化動態巡查。建立覆蓋煤礦職業衛生申報、煤礦瓦斯等級鑒定、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煤礦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重大事故調查處理等功能的管理系統。
2.非煤礦山安全監管系統:繼續完善“金安”工程一期建設的非煤礦山安全監管系統,建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基礎信息數據庫。建設非煤礦山安全生產許可證管理系統,實現非煤礦山安全生產許可證網上審批和全國統一配號發放。建設非煤礦山企業基礎信息動態采集、安全生產標準化礦井達標和隱患排查治理等系統,實現對非煤礦山企業的動態化安全管理。
3.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系統:繼續完善“金安”工程一期的危險化學品監管系統。利用移動網絡和3S等技術,建立基于物聯網的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使用、經營和運輸的安全監管系統,建立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和隱患排查治理等系統,實現對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和運輸車輛的動態監管,掌握危險化學品企業危險裝置和關鍵部位安全狀態,為安全監管執法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擴充非藥品類易制毒化學品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非藥品類易制毒化學品生產、經營許可證(備案)網上申報和審批、執法檢查信息管理以及與其他系統的信息共享,并實現與公安、工商、商務等部門的數據交換。
4.煙花爆竹安全監管系統:完善“金安”工程一期的煙花爆竹安全監管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煙花爆竹流向網上查詢、跟蹤、管理等全過程監管功能以及生產經營重點場所(部位)視頻監控與報警功能,為各級安全監管機構執法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5.冶金等工貿行業安全監管系統:建設冶金等工貿行業安全監管、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和隱患排查治理系統,實現對冶金、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煙草、商貿等行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基礎信息、大型建設項目安全設施的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的日常管理和動態監管。
6.職業健康監管系統:建立完善職業危害申報、檢測、評價、中介機構管理、專家數據庫等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職業危害相關內容的規范化管理。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職業危害場所相關信息的采集系統,實現對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的動態監管。
7.調度與統計系統:繼續完善“金安”工程一期建設的生產安全事故快報、事故統計和行政執法統計系統,擴充建設事故快報跟蹤管理、應急管理統計等功能,拓展在工礦商貿等重點行業的職業健康統計功能,進一步擴充和完善全國生產安全事故分析及形勢預測預警系統的功能和應用范圍。
(二)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建設。
進一步完善全國安全生產應急平臺的應急管理與救援核心業務系統,實現國家、省(區、市)、市(地)以及國家和區域礦山救援隊、重點企業應急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提高安全生產突發事件信息報送、資源管理、預案管理、協調指揮和應急評估等功能的實效;建設重大危險源監管系統,研制應急演練、預測預警和智能方案等高級應用功能,實現重大危險源信息的接入和綜合展現,形成全國性的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進一步提升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的保障能力。
(三)企業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
加強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及冶金等工貿行業企業安全生產物聯網信息系統建設,推動企業(集團)級應急平臺建設,推進生產作業環境的監測監控、安全管理和應急信息系統的應用。推動企業利用物聯網技術對生產作業環境實現超前感知,提高對生產安全事故的預控能力。2011年,非煤礦山安裝完成監測監控系統。到2012年,煤礦安裝完成井下人員定位系統和通信聯絡系統;到2013年6月底,非煤礦山安裝完成井下人員定位系統;到2015年,三等及以上尾礦庫和部分位于敏感區的尾礦庫安裝完成全過程在線監控系統。積極穩妥地建設重大危險源監控系統;推動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企業安裝運輸車輛跟蹤定位系統。到2015年,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領域)及冶金等工貿行業各形成50家安全生產物聯網信息系統標準化示范企業。
(四)信息化標準規范體系建設。
制定安全生產物聯網等信息化的數據、業務、技術和管理標準,指導全國各級安全監管、煤礦安全監察、應急管理機構以及安委會成員單位接口建設和信息共享交換。編制企業安全生產信息接入規范、資源目錄規范、業務功能規范、系統建設標準和標準使用指南等。
(五)信息資源規劃和數據庫建設。
1.信息資源規劃:根據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管理業務職能,梳理安全生產信息資源,全面規劃信息資源的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和使用,確定數據存儲粒度、更新和交換共享機制。建立健全國家和省級數據中心,提高安全生產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能力。研究確定企業安全生產信息采集范圍和方式,整合各類信息資源,構建全面的安全生產信息資源。
2.數據庫系統建設:擴充完善“金安”工程一期建設的數據庫,形成安全監管與執法、煤礦安全監察與執法、安全生產應急三大類數據庫,為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管理業務系統運行提供數據支撐環境。新建冶金、有色、建材、機械等工貿行業企業基本情況數據庫、人才教育培訓等業務數據庫和綜合辦公數據庫。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根據應用系統建設需求,進一步完善本地數據庫建設。
3.數據共享交換系統建設:分析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管理等業務流程,以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為目標,建立安全生產整體業務模型和信息服務總線,在全國安全生產信息系統廣域網內實現統一的數據交換接口,與安委會成員單位及有關行業(領域)企業共享基礎數據,滿足全國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的多級數據集成需要,為應用集成和流程整合提供基礎。
(六)政務辦公及公共服務系統建設。
1.非涉密政務辦公系統建設:進一步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完善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的政務辦公、政府信息公開、公文管理、人事管理、檔案信息管理等非涉密政務信息系統,提高政務辦公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
建設重大事故查處掛牌督辦系統,完善基于互聯網的全國安全生產信息聯網查詢、安全生產輿情分析等系統,進一步提升安全生產信息化公開以及媒體和公眾對安全生產工作社會監督的廣度和深度。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創新黨建工作方法,建設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的黨建網站、黨員信息庫,推進基層黨組織工作信息化,提高黨建工作效率。建設黨風廉政、監察、信訪等政務系統,提高紀檢監察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涉密政務辦公系統建設:按照國家關于涉密信息安全管理的規定,拓展和完善內網辦公系統、郵件系統、公文智能收發系統和基于GIS的安全生產形勢分析系統,擴充完善內網數據庫,加強涉密信息安全管理。
3.政府網站群建設:繼續完善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政府網站為主站,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各業務司局、地方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為子站的政府網站群建設,重點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公共信息服務、網上辦事和公眾參與互動等系統建設。到2015年,所有市(地)級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政府門戶網站。建立“一站式”服務窗口,依托專網數據資源實現對安全生產政策法規、許可、科技成果、安全評價資質等12類信息網上查詢服務。繼續深化公眾參與網絡互動平臺建設,推動安全生產社會監督信息化,各級安全監管機構加快開通“12350”安全生產舉報投訴特服系統。加強基于互聯網的黨建工作平臺建設。對政府網站進行擴容和系統升級,保障網站安全運行。推進安全生產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工作。
(七)基礎信息網絡建設。
1.安全生產資源專網建設: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傳輸通道,完善覆蓋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應急救援機構(基地)和直屬單位的安全生產專網,實現與安委會成員單位、煤炭行業管理部門以及相關單位的網絡聯通。重點加強市(地)和縣級安全監管機構的基礎網絡建設,滿足安全監管執法、調度統計等業務系統運行的實際需要。以無線網絡、3G等移動網絡和衛星通信網絡為補充,實現與重點行業(領域)企業的網絡聯接。
2.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涉密內網改造:按照“涉密最小化”的原則,進一步縮小涉密內網的覆蓋范圍,加強涉密內網的安全改造,強化用戶終端的安全保障。更新密碼系統并升級加密傳輸系統。調整涉密內網的政務信息系統,擴充完善內網數據庫。
3.視頻會議及IP電話系統建設:擴充完善視頻會議系統和IP電話系統,覆蓋到全國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將現有標清視頻會議系統升級為高清視頻會議系統,提高視頻會議系統和IP電話的使用效率。
(八)安全保障與運行服務體系建設。
按照非涉密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和定級指南,完善安全生產專網及其應用系統的安全防護體系。進一步強化信息化人才和運維保障隊伍建設,完善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網控中心、數據中心、培訓中心和遠程數據備份中心的基礎設施和運行環境,保障安全生產專網的正常運行。擴充完善專網綜合運維管理平臺,實現對專網核心節點和骨干節點的基礎設施、運行環境、網絡設備及廣域網傳輸通道的實時監控管理。制定完善系統運維規章制度和應急處置預案,加強安全管理,提高系統運維保障和應急處置能力。
(九)信息技術保障能力建設。
建設安全生產信息技術和安全保障實驗室,開展信息技術產品應用于安全生產領域的專業化檢測和驗證,加強對業務系統的性能和安全性測試。加強安全生產領域信息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創建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大力開展信息化知識和應用技能培訓,提高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的信息化素能。研制安全生產教育培訓信息系統,充分利用互聯網絡、視頻系統,開展遠程教育培訓。
(十)安全生產信息化成果推廣應用
積極開展信息化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在煤礦等行業(領域)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信息技術裝備,重點加強物聯網技術在安全生產領域的應用推廣。打造安全生產領域信息產業,加強專用信息產品研發。建設安全生產信息化成果轉化平臺,以應用需求為導向,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信息技術研發、應用示范和成果推廣的服務平臺。以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推進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10個安全生產信息化示范城市。
四、重點工程
(一)國家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金安”工程)二期。
依托國家政務信息資源、“金安”工程一期以及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所形成的信息化成果,建設滿足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應急指揮機構以及有關單位業務信息處理的政務信息系統,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應用系統、數據庫、基礎信息網絡、安全保障系統、運行服務體系和標準規范等六個方面。通過試點應用,形成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工貿等行業(領域)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職業安全健康、統計分析等領域共用共享的業務系統和數據庫,并在全國推廣應用。制定適用于安全監管監察業務的建設、管理和技術標準規范。
通過“金安”工程二期項目建設,建成覆蓋全國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應急救援機構(基地)以及有關單位的信息網絡平臺、安全和運維保障系統,實現各級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管理機構系統內、相關部門間、基層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與企業間相關安全信息資源的共享交換,全面提高安全監管監察及行政執法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工程。
在已有信息系統標準的基礎上,編制安全生產基礎信息網絡、安全保障、運行環境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編制重點企業安全生產信息化裝備標準規范以及安全監管、煤礦安全監察和應急管理業務所需要的信息技術標準,指導地方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與企業的安全生產信息資源規劃、應用系統和數據庫建設。編制與安委會成員單位的數據接口規范。通過標準建設,規范企業安全生產信息系統以及有關信息采集和分類編碼標準,統一各業務系統底層數據格式,實現企業安全生產信息系統標準化,實現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安全生產數據的及時報送和更新。
(三)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監管工程。
緊密結合《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工程,建設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信息化監管工程,實現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工作的網上申報、業務辦理、達標情況考核及評審管理等功能,重點實現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領域)及冶金等工貿行業企業安全生產投入、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產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生產設備設施運行管理、隱患排查治理等標準化達標內容監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為動態跟蹤檢查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進展情況提供信息化支持。
(四)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內外網改造工程。
根據國家電子政務總體要求,按照“涉密最小化”的原則,調整內外網環境及其應用系統布局,構建機密級內網應用平臺,將原有非涉密政務辦公系統整合遷移到專網平臺,完善機密級內網基礎平臺和涉密應用系統,健全內網安全保密技術措施和管理制度。擴充專網信息平臺,新建非涉密信息辦公業務系統,實現信息公開、辦公、通知、短信與安全監管監察業務系統的整合。擴容升級外網電子郵件系統。完成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機關辦公相關應用的國產正版軟件基礎環境的升級改造。健全外網信息安全防護措施和管理制度。
(五)安全生產領域物聯網技術應用試點工程。
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選擇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行業(領域)和職業危害嚴重的企業,建設安全生產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有效感知人員、設備、設施、環境的安全狀態信息,實現對生產經營活動中安全要素和職業危害因素的實時監控和智能處置,提升企業事故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通過與相關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建立信息關聯,監督企業落實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主體責任,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方法,提高行政執法效能。
建立國家安全生產物聯網應用工程中心,推進安全生產領域物聯網產業發展和技術推廣應用,為信息化建設提供物聯網專業技術支撐和服務,實現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企業和相關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
五、保障措施和條件
(一)加強組織領導,扎實推進信息化工作
充分發揮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和議事決策作用,協調有序開展安全生產信息化規劃設計、項目實施、標準規范及規章制度建設等工作,解決信息化建設、應用和運維管理中的重大問題。加強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督檢查,統籌規劃,統一部署,協調推進信息化建設工作。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工作,做到信息化工作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有檢查、有步驟地開展。
(二)健全項目管理制度,確保項目建設質量。
依據國家電子政務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規范安全生產信息化項目建設全過程管理,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建立健全項目建設管理制度,做好信息化建設項目的前期論證和頂層設計,重視需求分析,加強對建設過程的質量監督和控制,提高進度控制水平,確保工程質量,提高投資效益。
(三)加強信息化培訓,強化信息系統的應用效果。
通過專題講座、業務培訓、技術交流等形式,加強對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以及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知識和應用技能培訓,推進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逐步建立信息系統應用評價制度,加強對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和有關單位安全生產信息化應用效果的考核監督,將應用推進工作落實到部門和個人,逐步納入單位和個人的政績業績考核體系。
(四)保障資金投入,嚴格項目資金管控。
加大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及系統運維資金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支持,將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和系統運維資金列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或納入安全生產專項資金。對項目建設進行資源、資金、效益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制定合理的經濟控制和評價指標,建立完善的資金管理和使用制度。嚴格落實資金使用計劃、工程付款和資金使用情況審核等管理制度,加強資金的監督管理。
(五)完善運維機制,提高系統安全保障能力。
充分發揮各級信息化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在信息化建設、應用和系統運維等方面的技術支撐作用,構建覆蓋全國的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運維服務體系,各省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要明確信息系統運維機構,市(地)和縣級安全監管機構要指定專人負責信息系統運行維護工作,明確崗位職責,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按照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和涉密信息系統管理的有關要求,建設完善的信息安全防護系統,保證網絡信息安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2017修正)
2017-11-04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
2008-03-1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關于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的決定
1996-12-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臨時性區域組織的決定
1997-02-0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所附的<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誘殺裝置和其他裝置的修正議書>》和《<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附加議定書的決定
1998-08-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決定(2004)
2004-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西班牙王國關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條約》的決定
2006-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
2006-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臺灣省出席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協商選舉方案的決定
1987-09-05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于海南行政區建置的決定
1988-05-31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06年修正)
2006-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2006年修訂)
2006-08-27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
2019-05-28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17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8)
2018-09-18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
2014-02-16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
2013-08-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消防工作考核辦法的通知
2013-02-26國務院關于修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3-01-30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1-01-08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2010修訂)
2010-12-0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
2010-10-27中國2010年世博會《上海宣言》
2010-10-31國務院關于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
2010-08-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有序做好支援甘肅舟曲災區有關工作的通知
2010-08-10國務院三網融合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三網融合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
2010-08-02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的決定
2010-04-24地質勘查資質管理條例
2008-03-03關于做好除雪破冰保障道路通行工作的公告
2008-02-02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環保總局等部門關于加強重點湖泊水環境保護工作意見的通知
200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