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我國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工作(以下簡稱職防工作)和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相適應,更好地保護廣大
勞動者的身體健康,特制訂我國職防工作重點發展十年規劃。
勞動衛生職業病學是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直接為生產服務的綜合性的應用科學。該學科的實際工作是勞動衛生服務,即職業病的預防。
在我國,職防工作是解放以后隨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在黨的領導和各級政府的關懷下,現已培養了一支初具規模的職防技術隊伍,并先后開展了防暑降溫、防塵防毒、 職業病防治和衛生監督工作。 在科學研究方面,重點開展了塵肺病的研究,化學、物理因素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衛生標準和測試方法的研究等。使我國的職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工農業生產的需要,特別與在本世紀末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翻兩番的需要還很不適應。和世界先進工業國相比有很大差距。
目前,我國工農業生產中職業危害嚴重,據調查,全國有矽肺病患者約一百萬余人,僅鉛、汞、苯、有機磷農藥、三硝基甲苯(TNT)這五種毒物中毒和可疑中毒者達六萬四千余人,實際工業生產中的毒物遠不止上述幾種,而是成千上萬種。特別是近幾年農藥大量使用,農藥中毒也十分嚴重,據二十六個省、市、自治區不完全統計,一九八一年共發生農藥中毒者二十七萬四千余人,死亡一萬五千余人。另外,在我國一些工業部門中,職業性腫瘤的危害也日趨突出,如冶金系統的云錫公司,在一萬二千余名工人中,累計患肺癌者一千二百二五例,死亡一千零二十四例。首鋼、太鋼、鞍鋼等焦爐工肺癌死亡率為當地居民的幾十倍。又如化工系統的
天津染料化工廠,在接觸聯苯胺的一千余名工人中,已發現二十四例膀胱癌患者。
據調查,我國絕大多數廠礦,80%以上有塵毒的作業點都未達到國家衛生標準的要求,尤其是農村社隊企業,由于資金少,設備技術落后,其職業病患病率有的高達60%—70%。 據有關部門統計, 全國約有50%的矽肺病人喪失了勞動能力,由國家養起來,僅工資、醫療和伙食補助費,每年開支一億多元。
在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中,把能源工業作為今后長期發展的重點,尤其是煤炭、石油工業的發展,其接塵、接毒人數和新毒物的種類,必將大大增加,現在如不狠下決心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今后不論是職業病發病率還是發病的絕對人數,必將大幅度的上升和增加,無疑將會嚴重影響我國四個現代化的建設和在本世紀末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的實現。
當然,控制職業病的根本辦法是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要求工業部門自己加強企業管理,改革工藝更新設備,注意個人防護及衛生防護教育。而對現有一大批各種職業病的冶療,各種有毒、有害因毒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衛生標準、職業病診斷標準和其它勞動衛生法規的制訂,則是衛生部門責無旁貸的職責。但是,衛生部門的現狀和要求承擔的職防任務是不相適應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 職防隊伍比例失調,技術力量薄弱:初步統計,全國從事職防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約一萬人左右,僅以產業工人為例,全國現有產業工人(全民)四千六百萬人,和職防人員的比例是1∶4600,如果加上農村約五億農業勞動力,其比例就更小了。另一方面,缺乏技術骨干,如技術力量較強的
北京、
上海、天津、
遼寧、
湖南等省、市級的職防機構,正、副研究員(或正、副主任醫師)分別占全所技術人員的4.82%、8.5%、2.44%、5.33%,湖南勞研所為零。而日本國產業醫學綜合研究所(相當于于我國的勞動衛生研究所 ) 僅有八十人, 其中大學畢業生占90%, 有博士學位的占80%。可見技術力量相差較大。
第二、 經費不足,儀器設備落后,長期以來職防工作在衛生事業中是一個薄弱環節,所需經費嚴重不足, 如遼寧、
廣東某地區, 職防經費平均每人每年八百元。只夠人員工資。由于經費不足,舊儀器設備不能更新,現在所使用的儀器設備,要比先進國家落后二十至三十年,如
廣西自治區勞研所,至今只裝備了一臺國產氣相色譜儀、一臺測汞儀。有相當一部分職防機構搞毒物分析還得靠化學方法,既費時,又費人。
由于上述原因,極大影響了職防工作的開展。如對衛生標準的研究制訂和實際需要相差很遠。據初步統計,我國常用的化學毒物達五千余種,制訂了衛生標準的只有一百二十種(包括粉塵),此外絕大部分物理因素如高頻、激光、振動等等都未制訂衛生標準。而美國已制訂了一千余種,蘇聯制訂了八百余種。又如對職業性腫瘤的研究,我國近幾年才開始搞人群調查,致癌物的鑒定只有極少數單位開展。且水平不高。而國外已作了大量的研究,成績顯著。目前已有十四個國家公布了致癌物名單或職業性腫瘤名單,建立了化學致癌物的生產,使用登記管理制度,而我國還是空白。
第三、 衛生監督制度不健全,一九五四年國務院就授權衛生部門建立衛生監督制度,因種種原故,這個制度一直未建立健全起來。由于對工礦企業不能實行有效的衛生監督,老企業的職業危害未得到根本治理,一大批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新企業又興建投產,其結果是治不勝治,防不勝防,這也是我國工業生產中職業危害至今還很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盡快健全衛生監督制度、制訂衛生監督法規是當務之急。
綜上所述,今后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任務是十分艱巨的,我們設想通過十年規劃的實現,使我國的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工作有一個較大的改變。本規劃的實施步驟是:前五年對全國職防機構進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重點抓好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中心、能源基地和有技術特長的職防機構以及培訓基地的建設;培訓、提高各類技術人員;建立健全必要的勞動衛生工作制度和制訂有關法規。為后五年打好基礎,后五年加速發展,力爭形成完整的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體系,并做出顯著成績。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本世紀末使我國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和科學管理,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體規劃任務如下:
一、 制訂修訂有關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管理法規
(一)制訂:
1.塵肺法 1981—一1985
2.預防性衛生監督
管理條例 1983—一1984
3.職業病診斷工作管理辦法 1983年完成
4.生產環境塵毒測試規范 1983年完成
5.廠礦企業職工健康管理辦法 1983—一1985
6.勞動衛生管理條例 1985—一1987
(二)修訂:
1.關于職業病范圍及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 1984—一1986
2.職業病報告制度 1983—一1984
3.職業病防治院(所)工作條例 1983—一1984
二、 制訂和修訂生產環境中的衛生標準和測試方法:
我國現有衛生標準共122項,其中:化學因素的衛生標準120項、物理因素的衛生標準2項(試行)。計劃在十年內制訂新標準292項,其中:
(一)研究制訂化學因素衛生標準280項及相應的測試方法,計劃在1981—一1985年完成100項(現已安排33項)。1986—一1990年完成180項。在十年內,把我國現有120項化學因素衛生標準增加到400項。
(二)研究制訂物理因素衛生標準12項及相應的測試方法 , 計劃在1981—一1985年完成8項(已下達計劃),1986—一1990年完成4項。在十年內把我國現有2項物理因素衛生標準增加到14項。
完成上述規劃后,將使我國生產場所中最常見的有毒有害因素都有衛生標準可依。并根據應用情況和驗證結果進行經常性修訂。
三、 制訂和修訂職業病診斷標準:
目前我國現已頒布的正式和暫行的職業病診斷標準共11個,在此基礎上,十年內將診斷標準增加到80個。 計劃: 1981—一1985年制訂28個(已下達計劃),1986—一1990年制訂52個。并在應用中定期修訂,不斷完善。
四、 對職業性腫瘤進行調查研究:
1.有計劃的組織安排職業性腫瘤病的現場調查和實驗室研究,摸清我國當前職業性腫瘤的發病及分布狀況 , 查出致癌物質的種類 , 繪制出我國有致癌危險的工業分類表(1987年完成);
2.研究制訂若干個職業性腫瘤名單及診斷原則(1982—一1984);
3.會同有關部門制訂致癌物質的生產 、 使用 、 登記管理辦法 ( 1986—一1988)。
五、 加強與
勞動部門和工會組織之間的配合,督促工業部門積極改善勞動條件,做好防塵、防毒和職業病人的治療和療養工作:
多年來各級衛生、 勞動部門和工會組織, 為保護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一直配合得很好,取得了很大成績,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繼續加強這種配合,共同督促工業部門特別是煤炭、冶金、化工、輕工、建材、水利、石油等部門,在發展生產的同時,應積極改善勞動條件,做好防塵防毒工作。在今后十年內,重點抓塵肺病和鉛、汞、苯、有機磷農藥中毒的防治,降低發病率,提高生產場所塵毒濃度合格率,具體指標和工業部門協商后確定。繼續組織力量,有計劃地對職業危害較大的行業進行重點調查。在職業病的治療和療養方面,充分發揮廠礦醫療衛生機構、療養機構和地方職業病防治機構的作用,對患有職業病的職工應有計劃地、分期分批的進行治療和療養。重點抓好矽肺合并結核患者的治療,到1986年95%以上的矽肺合并結核的患者都能住院治療或療養。
六、 防治農藥中毒:
配合農業主管部門,重點抓好農業生產中的農藥中毒的防治工作,計劃在1983~1984年摸清全國農業生產中農藥中毒的情況,抓好二至三個農藥使用的試點,總結經驗,在1986年制訂出和農村各種經濟責任制相適應的農藥管理制度。
七、 開展社隊企業勞動衛生學調查:
有計劃地對社隊企業的職業危害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從1983年開始,重點辦好上海、
山東、廣東、遼寧、
江蘇等地的社隊企業防塵防毒工作,推廣
無錫、大豐、興寧、高密等縣“五小”衛生工作經驗,1985年總結出社隊企業管理經驗并形成制度,在全國推廣。
八、 研制或仿制微型、 輕便、快速、 靈敏、準確的先進監測儀器,并逐步向配套齊全、連續、自動、遙測同步水平發展, 不斷提高監測水平, 改變目前測試儀器笨重、陳舊、落后的狀況。
計劃在1983~1985年集中研制5種新型適用的儀器,1986年~1990年研制出10種新型儀器,以適應職防工作的需要。
為完成上述任務擬采取以下措施:
一、對全國職防機構進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
目前全國已建立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機構104所,但技術力量薄弱,需要調整、改革。準備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堅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進一步明確各級職防機構的性質與任務,健全各項工作制度;總結經驗,抓好典型;抓好技術骨干的培訓提高工作。
二、建立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中心:
為使我國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水平,在十年內有較大提高,為后十年大上打好基礎,必須有一批技術力量強,設備比較先進的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機構作為國家的技術指導中心。為了發揮老院所的優勢和考慮到全國布局的平衡,初步考慮在中國預防醫學中心勞動衛生研究所、 華東—一上海市勞動衛生研究所、 東北—一遼寧省勞動衛生研究所、西南—一
四川省工業衛生研究所、西北—一
甘肅省工業衛生實驗所、華北—一北京市工業衛生職業病研究所、中南—一湖南省勞動衛生研究所和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的現有基礎上分期分批的建成全國和區域性的各有特點的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中心。
(一)中心的隸屬關系:
1.全國中心直屬衛生部領導;
2.全國中心與六大區域中心是業務指導關系;
3.區域中心受衛生部和所在省、市政府的雙重領導,業務領導以衛生部為主。
(二)七個中心的特點(暫定);
全國中心:專業比較全面,側重于勞動衛生職業病的基礎理論、職業癌的防治與研究和監測儀器的研制;
東北中心:側重于塵肺和振動的防治和放射衛生防護研究工作。
華北中心:側重于化學中毒和噪聲的防治與研究工作。
華東中心:側重于化學中毒、潛涵病的防治與研究工作。
中南中心:側重于有色金屬中毒和有色金屬粉塵所致的塵肺病的防治與研究工作。
西北中心:側重于有色金屬中毒和有色金屬的粉塵所致的塵肺病以及高山病的防治與研究工作。
西南中心:側重于職業病治療藥物和放射衛生標準研究。
(三) 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中心的任務:
1.全國中心:
(1)承擔國家下達的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與科研任務,負責研究解決國家在經濟建設中重大的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技術;
(2)對全國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工作進行技術指導;負責解決各省、市、自治區提交上來的職業性疑難病的診斷,仲裁職業病診斷糾紛;
(3)承擔培訓各省、市、自治區勞動衛生職業病技術骨干;
(4)承辦衛生部交辦的其它任務。
2.區域中心:
(1)承擔國家下達的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和衛生標準科研任務;
(2)根據本省、本地區在勞動衛生職業病方面存在的問題,開展防治研究工作;
(3)組織本地區科研協作和情報技術交流;
(4)負責培訓本地區的勞動衛生職業病技術骨干;
(5)對本地區的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工作進行技術指導;
(6)根據本地區的特點逐步形成本地區的分析測試中心。
(四)中心建設的實施步驟:中心的建設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先將見效快、投資少的中心充實組建起來。第一批:全國中心、華北中心、華東中心、東北中心、中南中心。要求到1987年形成中心。第二批:西南中心、西北中心,要求到1989年形成中心。
三、除建立上述七個中心外,還要充分發揮具有技術特長的現有職防機構和醫學院校的作用,對這些機構和院校,將視其承擔任務的多少、輕重,給予適當資助。同時對國家能源基地所在的省、市、自治區的職防機構,給予適當資助(從1983年開始,視經費情況分批進行)。
四、把上海第一醫學院、北京醫學院、
武漢醫學院、
山西醫學院、四川醫學院、
哈爾濱醫科大學衛生系重點建設成為勞動衛生職業病技術培訓基地(1983年開始)。
五、發展勞動衛生職業病技術人員一萬人。具體計劃是:
1.1983~1985年發展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技術人員4000人,其中大專畢業生1500人,中專畢業生2500人。
2.1986~1990年發展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技術人員6000人,其中大專畢業生2500人,中專畢業生3500人。
技術人員的配備 : 物理、 化學、 電子和其它工程技術人員與衛生技術人員的比例1983~1985年和1986~1990年的計劃分別按1∶4和3∶4進行安排。
由于職防技術人員的比例嚴重失調, 即使實現上述規劃, 其比例關系還難以糾正過來。
六、開展國際技術交流:今后要充分利用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條件,有計劃的選派學術水平較高的專業技術人員出國考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專業學習班,在平等互利的條件下和其他國家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請專家來華講學,積極引進有關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技術和衛生標準資料。繼續辦好中國—一世界衛生組織勞動衛生科學技術合作中心。
為了保證規劃的實現,將對計劃中的有些項目實行合同制。在貫徹執行過程中,我部每年要重點抽查一次,三年全面檢查一次,并隨時修改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計劃。對完成計劃好的單位, 除給予精神鼓勵外, 還適當增加資助費,對于未履行合同規定,完成計劃差,或擅自挪用資助費的單位,除給予通報批評外,必要時終止資助,追回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