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定礦種與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二者含義是否一致
問:礦產資源法第十條、第十三條規定的“特定礦種”與第十五條規定的“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的含義是否相同?我們認為“特定礦種”和“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含義不同。“特定礦種”是指可以由國務院授權的地質礦產主管部門以外的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負責勘查登記和頒發采礦許可證的礦種。“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是指“未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開采”的礦種。這種理解是否正確?(地質礦產部 1989年12月25日)
答:礦產資源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對礦產資源勘查實行統一的登記制度。礦產資源勘查登記工作,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特定礦種在礦產資源勘查登記工作,可以由國務院授權有關主管部門負責。”第十三條規定:“國務院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批準開辦的國營礦山企業,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在批準前對其開采范圍、綜合利用方案進行復核并簽署意見,在批準后根據批準文件頒發采礦許可證;特定礦種的采礦許可證,可以由國務院授權的有關主管部門頒發。”第十五條規定:“國家對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實行有計劃的開采;未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開采。”我們同意你部的意見,第十條、第十三條規定的:“特定礦種”和第十五條規定的“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的含義是不一樣的。第十條、第十三條規定的“特定礦種”是指可以由國務院授權地質礦產主管部門以外的國務院的有關主管部門負責勘查登記工作和頒發采礦許可證的礦種(按照國務院1987年發布的《礦產資源勘查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和《全民所有制礦山企業采礦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石油、天然氣和放射性礦種三個礦種是“特定礦種”)。第十五條規定的“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是指必須實行有計劃開采,“未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開采”的礦種。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其勘查登記工作由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批準開采后,仍應由地質礦產主管部門頒發采礦許可證。(1990年2月5日)
2.關于在河道內開采砂石、砂金由哪個部門審批發證
問:礦產資源法第十三條規定,“國營礦山企業,由國務院地質主管部門……根據批準文件頒發采礦許可證”。水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在行洪、排澇河道和航道范圍內開采砂石、砂金,必須報經河道主管部門批準”。對在河道內開采砂石、砂金的審批發證,是執行礦產資源法還是執行水法?(
河北省人大常委會 1989年11月20日)
答:礦產資源法第十三條關于開辦國營礦山企業的審批程序的規定,是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而作出的監督管理規定;水法第二十四條第四款關于在河道內開采砂石、砂金的審批程序的規定,是為保證行洪、排澇和航行安全而作出的監督管理規定。兩個法律的上述規定并不矛盾。國營礦山企業在行洪、排澇河道和航道范圍內開采砂石、砂金,既應執行礦產資源法第十三條的規定,由地質礦產主管部門依法頒發采礦許可證;同時也應執行水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經河道主管部門批準或者經河道主管部門會同航道主管部門批準。(1990年5月18日)
3.在制定實施統計法的地方性法規中能否規定罰款
問:制定有關實施統計法的地方性法規,能否規定較多的經濟處罰?(
黑龍江省人大財經委1990年8月6日)
答:關于對違反統計法的行為是否給予罰款處罰的問題,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在審議統計法(草案)時作了專門研究。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1983年關于統計法(草案)的審查報告中提出:“草案原第二十九條規定,對虛報、瞞報統計資料的,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拒報或屢次遲報統計資料的,可以由國家統計機構處以罰款。考慮到統計工作屬于行政工作,工作問題,對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可以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好采用罰款的辦法。因此,刪去了有關罰款的規定。”至于個體工商戶違反本法有關規定需要給予適當處罰的,因為不能給予行政處分,將原第二十九條第二款改為:“個體工商戶有上列一、二、三項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經縣級人民政府批準,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給予暫停營業或者吊銷
營業執照的處罰。”此外,個體工商戶虛報、瞞報、偽造統計資料的,往往與偷稅、漏稅行為有關,對偷稅、漏稅行為還可以由稅務部門作出罰款等處罰。全國人大常委會同意法律委員會的建議,在通過統計法時,刪去罰款的規定。如果地方性法規作出罰款的規定,與統計法的規定是不一致的。(1990年8月15日)
4.省人大常委會可否決定全省執行省會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問:我省人大常委會擬批準
南京市制定的外商投資企業工會
條例。考慮到
連云港、
南通、
蘇州等市也有外商投資企業,可否由省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南京市外資企業工會條例在全省范圍內執行?(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 1990年7月28日)
答:省人大常委會批準省會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時,是否可以對其中可以適用省內其他城市的,同時作出該法規適用省內其他城市的決定,可由省人大常委會決定。(1990年11月23日)
5.省人大常委會在任命省高級法院的庭長、副庭長時,應否具體指明哪個庭的庭長、副庭長
問:我省高級法院給省人大常委會一份報告,建議省人大常委會在任命庭長、副庭長時不具體指明是哪個庭的庭長、副庭長,其理由是地方組織法和法院組織法只規定人大常委會有權任免法院庭長、副庭長,沒有指明具體庭。我們認為這樣做不利于人大對法院的監督,而且人大常委會在決定本級人民政府廳長、局長、主任時,都指明是哪個廳、哪個局的廳長、局長,不能說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就可以不指明。妥否?(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 1990年4月28日)
答:經與最高人民法院商議,同意浙江省人大常委會的意見。(1990年5月26)
6.地方性法規如何公布
問:我省人大會議通過了省人大議事規則,對于以什么名義公布這個法規有不同意見。多數同志主張以人大常委會名義公布,理由是人大會議已經閉幕,再以大會名義公布不太合適,過去也從未以大會名義公布過法規。這個意見妥否(
吉林省人大常委會 1990年3月13日)
答:地方性法規的公布辦法,法律沒有規定,可由省人大常委會決定。大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建議可以直接在報紙上公布,也可以由大會主席團公告發布。(1990年5月10日)
7.省人大換屆后,沒有及時任命新的地區中級法院院長,仍由上屆院長繼續行使職權,是否違法
問:最近在我省人大常委會開會期間,有的委員提出,省人代會1988年換屆后,由于種種原因,地區中級法院院長沒有及時依法任命,而由上屆院長繼續行使職權,是否違法?(
陜西省人大常委會 1990年5月3日)
答:法院組織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各級人民法院院長任期與本級人大每屆任期相同。地方組織法第三十九條第十一項規定,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由省級人大常委會決定任免。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任期是否同省級人大每屆任期相同,法律規定不夠明確。但是,考慮法律對其他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均明確規定任期,按期進行換屆選舉,建議省級人大換屆后,即重新任免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陜西省人大1988年換屆后,省人大常委會直到今年才決定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的任免,可以總結經驗。(1990年6月29日)
8.任命了新的地區中級法院院長后,是否應辦理原任院長的免職
手續
問:任命了新的地區中級法院院長后,是否應辦理原任院長的免職手續?(陜西省人大常委會 1990年5月3日)
答: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系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決定任免,在決定任命新的院長時,應同時免去原院長的職務。(1990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