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則
第1條 根據國家統計局勞動工資統計制度,結合鐵路具體情況而建立的鐵路勞動工資統計,是鐵路統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經濟統計的重要內容。
第2條 為了有效地、科學地、全面地、系統地組織鐵路各單位勞動工資統計工作,統一鐵路勞動工資統計范圍、統計指標口徑和計算方法,發揮勞動工資統計在了解鐵路勞動工資情況和適應勞動工資制度的改革,滿足從宏觀上加強和改善工資基金管理,控制消費基金過快增長,達到從微觀上為各單位勞動工資管理的需要服務,促進鐵路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特制定本規則。
第3條 鐵路勞動工資統計的基本任務是:準確、及時、完整地搜集、整理和分析鐵路系統的人員數量、構成、分配使用、變動情況;工資總額、工資水平及勞動保險福利情況;勞動生產率及勞動經濟效益情況等;為各級領導制訂和貫徹勞動工資政策,編制和檢查勞動工資計劃提供依據。
第4條 各單位要切實加強對統計工作的領導,嚴格執行《統計法》,嚴格執行國家和部規定的統計制度,如實反映情況。要加強統計基礎工作,健全原始記錄,提高統計質量,充分發揮統計的服務與監督作用。
第5條 各單位的領導人對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依照本規則和報表制度提供的統計資料,不得修改,如果發現數據計算或者來源有錯誤,應當責成統計機構、統計人員和有關人員按正常程序核實訂正。
第6條 根據勞動工資統計任務的需要,各單位要健全勞動工資統計體系,充實統計人員,至少800人以上的單位設立專職勞資統計人員;工程局下屬處的工程隊和相當工程隊的單位(廠)設專職統計員;沒有專職的單位應指定專人兼辦;局、分局(處)要設立勞動工資統計監察,以保證勞動工資統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第7條 各級勞動工資統計人員要認真學習政治、經濟理論和勞動工資管理的基本知識,努力鉆研統計基礎理論和統計專業知識,不斷提高勞動工資統計工作水平,使鐵路勞動工資統計更好地為鐵路改革和現代化服務。
第8條 部以前頒發的關于勞資統計各項規定與本規則不符時,均以本規則為準。本規則的修改和解釋權在鐵道部。
第二章 職工人數
第一節 職工的范圍
第9條 職工的范圍
全部職工是指由全民所有制鐵路企業、事業、機關及其附屬機構直接組織、安排生產或工作,并由其直接支付工資的全部人員。
一、全部職工中不包括下列人員:
1、領取國家補貼的民辦教師。
2、從企業領取原材料,在自己家庭中進行生產的家庭工。
3、經主管部門批準,發包給集體所有制單位的半制品加工、裝配、包裝等工作所使用的人員。
4、企、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發包給集體所有制單位的拆洗縫補、房屋修繕、裝卸、搬運、短途運輸等工作所使用的人員。
5、根據國務院國發(1981)181號文件規定,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批準,有計劃從農村就近動用,參加鐵路、公路、輸油輸氧管線、水利等大型土石方工程工作,工程結束后立即辭退,不得調往新施工地區的民工。
6、參加企業生產勞動的軍工和勤工儉學的在校學生。
7、全民所有制單位中,已由國家依法在一定時期內剝奪政治權利的反革命分子及其他壞分子。
8、全民所有制的社會福利企事業中以國家救濟為主的人員。
9、經領導批準停薪留職,自費上電大,出國探親,自費出國以及離單位自謀出路,保留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身份的人員。
10、已正式辦理手續的離休、退休、退職人員(含因工作需要經主管部門批準留用或聘用的離休、退休、退職人員)。
11、鐵路沿線小站或養路工區等由職工合伙組成的伙食團聘請的炊事員,臨時使用的零星修繕人員,六個月以下的臨時性代課教員。
12、車站使用的亦工亦農裝卸人員。
二、在統計全部職工時,應注意的問題:
1、各基層單位的全部職工人數,應按“誰發工資誰統計”的原則進行統計。如代培人員、借調人員、帶工資學習人員、援外及出國勞務人員、工會工作人員等,均由直接支付工資的單位統計。
2、各單位由工資科目開支的人員以及工資科目以外其他各項經費(如搬運費、材料費、裝卸費、加工費、公雜費、勞保福利費、醫藥衛生費、工會經費及其他各種業務費與附屬機構的業務收入等)開支的人員,均應列入全部職工中。
3、新增加的人員,從其報到參加工作之日起,不論是否發放當月工資,即可算為本單位的人員。對于自然減員、不帶工資參軍、上學的人員,從其離開之日起即不再算本單位的人員。但調往其他單位的人員,如已在原單位領取工資,其期末人數和平均人數均應由原單位進行統計,調入單位從發放工資之日起統計。
4、全民所有制職工與集體所有制職工混合在一個單位生產和工作的,基本上應按單位的所有制性質來進行統計,但因具體情況比較復雜,需分別處理:
(1)凡在全民所有制單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資的,以集體指標招收或由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抽調、并入、借用、委托代培人員,一律由全民所有制單位統計。
(2)如原為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正式調至集體所有制單位,并由集體所有制單位支付工資,不論是否仍保留全民所有制職工身份、都由集體所有制單位統計。
5、勞動服務公司的人員參加全民所有制單位生產或工作時,應分不同情況處理:
(1)如由集體所有制的專業隊承包全民所有制單位生產或工作時,可按發包工處理,專業隊作集體所有制單位統計,全民所有制單位不予統計。
(2)勞動服務公司系單純向全民所有制單位提供勞動力,由全民所有制單位直接組織領導和安排生產,應由全民所有制單位視用工情況分別作臨時職工或計劃外用工統計。
6、鐵路多種經營企業及其人員:凡自經濟效益與工資總額掛鉤后富余出的人員,在主業以外舉辦的、經工商部門批準有照經營、價格和收費標準經地方物價部門批準、照章納稅,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單位應為多種經營企業。在多種經營企業工作并領取工資者,應為多種經營人員,在計算“萬含”、“百含”時單獨統計;在計算全員勞動生產率時,應將這部分人員剔出。未從原工作單位劃出或轉產、停產單位的人員不得列入。
7、各種合營單位、華僑或港澳工商業者經營和外資經營單位的職工:是指在全民與集體合營、全民與私人合營、集體與私人合營、中外合營、華僑或港澳工商業者經營、外資經營企業、事業單位中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資的人員。全民與集體合營單位包括與鄉(村)集體所有制單位合營,在統計職工人數時,應包括參加勞動的鄉(村)勞動力。在統計中外合營、華僑或港澳工商業者經營的外資經營單位職工人數時,不包括外籍職工和港澳職工。
8、臨時抽調參加防洪、搶險、救援、抗震等工作的職工,應由原單位統計在原來的部門、職工分類及生產組內。
9、全民所有制鐵路單位代管地方鐵路和廠礦企業專用線的工作人員,其人數由負擔工資的各該主管部門或委托企業單位統計。鐵路單位代辦廠、礦企業專用線業務以及機車車輛設備修理工作的人員,應由鐵路單位按職工統計。
10、要正確劃分用工或發包的界限。鐵路單位的工作任務發包給其他企、事業單位,不論其是否屬全民所有制單位或集體所有制單位,完成這項任務的所有人員由承包的企、事業單位進行統計。不論是鄉(村)的建筑隊、搬運隊,不論是城鎮街道組織的建筑隊、搬運隊,與全民所有制鐵路單位是承發包關系(以上級主管部門批準,簽訂承
發包合同者為準),其人員不受鐵路單位組織或支配,也不享受全民所有制鐵路單位勞動保險福利待遇,因此這些人員不按職工統計。
11、開除公職留用察看和
勞動教養的人員,仍應包括在全部職工中。
12、職工應征入伍后,原單位照發全部或部分工資,仍應作為職工統計。但待業青年參軍,由全民所有制鐵路單位發給補貼的人員,不按職工人數統計。
13、企、事業單位,招聘錄用的人員應包括在全部職工的范圍內(不包括招聘的離退休人員)。
14、富余人員的統計問題
經過整頓企業勞動組織后抽出來脫離原單位的富余人員,按以下原則統計:
(1)調整到新的全民所有制單位的,由新單位統計。
(2)安排在本單位舉辦的集體所有制生產或服務單位的,如確已獨立核算,原單位可不再進行統計,否則原單位仍應進行統計。
(3)由勞動服務公司和其他集體單位組織安排,但“保留全民所有制身份”的,原單位也不再統計,應由勞動服務公司或其他單位統計為集體所有制單位職工。
(4)根據富余人員的要求,經批準離職自謀生計的,從辭退之日起企業可不再統計。
15、“混崗”人員的統計
凡是在全民所有制單位工作并支付工資的,以集體指標招收或由集體所有制單位抽調、并入、借用的人員,一律由全民所有制單位統計,列入計劃外用工;勞動服務公司和其他集體所有制單位單純向全民所有制單位提供勞動力,由全民所有制單位直接組織領導和安排生產,均由全民所有制單位視用工情況分別做臨時工或計劃外用工統計。現在各單位正結合整頓企業勞動組織對“混崗”人員進行清理,凡是已經確實從原崗位抽出來另行組織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集體所有制生產、服務單位或調離企業的,原單位可不再做全民所有制單位計劃外用工統計;凡是沒有撤離原崗位,或僅將“混崗”人員名義上劃給了勞動服務公司或其他集體所有制單位,“簽定勞務或
承包合同”,實際上系單純向全民所有制單位提供勞動力,并沒有改變“混崗”的現狀,不論其工資是由企業直接發給本人或交集體所有制單位轉付,都仍應視為“混崗”,并由企業做為計劃外用工統計。
第二節 職工人數按用工制度分組
第10條 職工人數按用工制度分組
一、固定職工:是指經
國家勞動部門或組織(干部)部門正式分配、安排和批準招收為固定職工的人員。包括出勤的,因故未出勤的;編制內的、編制外的;在職的,在國外工作的;
試用期間的以及臨時借到其他單位,但仍由原單位支付工資的人員。
二、合同制職工:是指在用工制度改革中試行的,在國家勞動計劃以內,通過
簽訂勞動合同,考核錄用的人員。包括鐵路使用的農民輪換工和建筑業使用的農民合同制工人。
三、臨時職工:是指根據國家勞動計劃,經各級
勞動部門批準臨時使用的,到期可以辭退的人員,包括從事季節性、臨時性生產和服務工作的人員。
四、計劃外用工:是指國家勞動計劃以外,通過各種形式吸收到全民所有制鐵路單位,由全民所有制鐵路單位直接組織安排生產或工作,并支付工資的人員。這一部分人員,不論其工資的經費來源和支付形式,不論是否享受勞動保險福利待遇,不論是否吃商品糧,都應算計劃外用工。
1、計劃外用工包括以下幾種人員:
(1)全民所有制勞動單位招收的職工家屬,以及街道組織或勞動服務公司介紹到企業參加生產和工作的人員。
(2)以集體所有制勞動指標招收,或以集體所有制名義招收而實際分配到全民所有制鐵路單位頂崗的人員。
(3)由集體所有制單位抽調、借用、并入和委托代培的人員。
(4)名義上是發包工,實際上由全民所有制鐵路單位直接組織安排生產或工作并支付工資的人員。
(5)其他在國家勞動計劃以外招用的人員。
2、計劃外用工按來源可分為:
(1)來自農村的計劃外用工:是指在國家勞動計劃以外,由全民所有制鐵路單位通過各種渠道,以“支援”、“協作”等名義所使用的農村勞動力,以及用其他名義使用的臨時性質的民工,或者是雇用的農民工(指國務院國發(1981)181號文規定以外從農村招用的農村勞動力)。
(2)來自城鎮的計劃外用工:是指從城鎮勞動服務公司(隊)、街道組織,介紹到全民所有制鐵路單位參加生產和工作,以及通過各種形式使用的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的人員。
第三節 職工人數按國民經濟行業分組
第11條 職工人數按國民經濟行業分組
為了反映鐵路全部職工在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人數分布和工資福利情況,將全路的勞動工資統計資料,從國民經濟角度出發按照企、事業單位及機關的主要經濟、業務職能進行分類綜合。
劃分國民經濟行業的基本單位,原則上是以行政上、經濟上獨立的單位為準,不是以非獨立單位來進行劃分。一個單位從事兩種以上的業務時,應以其基本業務為主劃分行業,不允許把一個統一管理的單位劃分為兩個行業。
獨立單位的條件如下:
1、行政上有獨立的組織形式。
2、獨立核算盈虧,編制獨立的資金平衡表或獨立編制會計預決算表。
3、有權與其他單位
簽訂合同,并在銀行獨立開戶。
一、鐵路運輸業:
是指從事鐵路運輸的全部人員。包括鐵路局及其所屬鐵路分局、車站、車務段、列車段、客運段、機務段、車輛段、工務段、橋工段、電務段、通信段、供電段、水電段、建筑段、大修隊、職工生活供應段、材料廠等單位。還包括除獨立工業、建筑業、資源勘探、商業、科研、文教衛生事業外的鐵路運輸單位。
鐵路運輸業按款源可分為:
1、運營工作。指由運營經費項下開支的人員。包括從事列車運行、辦理客貨運輸業務及服務的人員;機車、車輛、線路、橋隧、建筑物及通信、信號設備的維護修理人員;由運營經費開支的職工學校、干部學校、黨校人員;機車車輛驗收人員。
后備培訓人員:是指在生產崗位及學校內進行培訓,為運輸生產增長提前準備的人員。
2、大修工作人員。是指線路、橋隧、電務、建筑大修隊和工務段、建筑段、水電段、電務段等鐵路運輸單位,從事線路、橋隧、建筑物、房屋、通信電線路、信號、水電等設備大修人員,以及各單位承包的其他大修工作的全部人員(均含其他人員)。大修隊從事基本建設工程的人員仍應列入大修工作人員項內。
3、裝卸工作。是指從事鐵路運輸裝卸工作并由裝卸成本列支的全部人員(含其他人員),包括附屬的裝卸機械修理站、廠及配件站人員(不論是車站管理或裝卸作業管理所管理均應包括在內)。
4、公安工作。是指鐵路運輸業公安局(處)所屬的全部人員(含其他人員)。
5、其他工作。是指上述1—4項以外由其他款源支付工資的人員。包括:
(1)由福利補助金開支的生活福利工作人員。
(2)由業務收入中開支的餐車、小賣部、站臺售貨等旅行服務人員。
(3)由材料費提成開支的材料廠(庫)、配件站人員。
(4)由工會經費開支的工會及其附屬機構全部人員。
(5)由營業外開支的長期學習人員、長期病
產假人員、勞動教養人員。
(6)由營業外列支的鐵路運輸法院和檢察院全部工作人員。
(7)實行附業核算的水電段、建筑段的工作人員。
(8)由其他經費(包括清算)中開支的農副業生產人員,封存機車、車輛設備的看管養護人員,援外及出國勞務人員。
二、工業:
是指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單位。包括:
1、鐵路局、工程局所屬的獨立核算的工廠。
2、鐵道部和各公司所屬的獨立核算工廠。
三、建筑業:
1、土木工程建筑業(施工單位)。是指鐵路局所屬各工程處(公司)、段、隊,鐵路工程總公司、鐵道建筑總公司及其所屬工程局、處、段、隊。上述單位承包的線路、橋隧、建筑、通信信號電線路大修等工作的人員亦應列入建筑業。
2、勘測設計機構。是指由國家預算中勘測設計事業費開支的機構,包括勘測設計院、公司、處、所。
3、籌建機構與生產準備人員。籌建機構是指新建企業自籌建之日起,正式施工前從事建設準備工作的機構。生產準備人員是指自籌建開始,未投產前準備的全部人員,包括正在熟悉生產過程的人員及為了準備開工投產、新建鐵路交付運營前進行培訓的人員,鐵路局不辦理直通運輸的臨管人員以及工程局辦理臨時運輸的人員。
四、商業和物資供銷業:
1、商業人員。是指鐵路局、鐵路工程總公司、鐵道建筑總公司的生活供應部門在沿線設置的為職工生活服務的商店、供應站(車)的全部工作人員。
2、物資供銷業人員。物資總公司及物資辦事處(分公司)的全部工作人員。
3、多種經營人員。是指在主業以外舉辦的多種經營企業的全部人員。
五、科學研究事業:
是指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各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勞動衛生研究所、工程機械研究所、規劃院;各鐵路局、鐵路工程總公司、鐵道建筑總公司等由事業費開支的科學研究所等。
六、衛生、體育事業:
1、衛生事業。是指鐵路總醫院,各鐵路局、工程局、鐵路工程總公司、鐵道建筑總公司的總醫院、中心醫院、醫院、衛生所、療養院(所)、衛生防疫站等獨立的衛生機構的全部工作人員。
2、體育事業。是指鐵道部火車頭體育協會。
七、教育、文化藝術事業:
1、教育事業。是指由國家事業費開支的高等院校、中等專業學校,以及由營業外列支的中等專業學校、技術學校、技工學校、公安學校、普通中小學。但不包括工業、建筑業由成本直接列支的附屬的普通中小學校,以及職工學校和干校。
2、文化藝術事業。是指由事業費開支的中國鐵道出版社、中國鐵路文工團、鐵道建筑總公司文工團。
八、國家機關:
是指鐵道部機關及其直屬單位。
第四節 職工人數按省、直轄市、自治區分組
第12條 職工人數按省、直轄市、自治區分組
為滿足國家統計局及省、直轄市、自治區統計局的需要,鐵路局、各公司將所屬單位按所在地進行省、直轄市、自治區分組。
一、向鐵道部報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鐵路職工人數與工資統計表應與報送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統計局有關數字完全一致。
二、鐵路統計綜合單位在向省、直轄市、自治區統計局報送勞動工資統計報表時,有三種辦法:
1、由基層單位向所在地統計局報送勞動工資統計報表,鐵路局、工程局、鐵路分局、工程處不進行綜合匯總。
2、由鐵路分局和工程處向所在地統計局報送匯總后的勞動工資統計表,基層單位不向所在地統計局報送基層勞動工資統計報表。
3、由鐵路局、工程局按省、直轄市、自治區綜合匯總向省、直轄市、自治區統計局報送勞動工資統計綜合報表,鐵路分局、基層單位、工程處不再向當地統計局報送勞動工資統計報表。
以上原則由鐵路局、工程局與省、直轄市、自治區統計局因地制宜協商解決。但地方統計局應考慮鐵路勞動工資統計力量,不宜過多的加重專業勞動工資統計人員的匯總工作量。
三、鐵路職工人數與工資按省、直轄市、自治區分組應按以下辦法綜合:
1、按基層單位所在地進行分組綜合。
2、工程局所屬工程處跨越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按工程處所在地進行分組綜合。
3、派駐單位一律按其派出單位所在地進行分組綜合。
第五節 職工人數按崗位分組
第13條 職工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