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省農貿市場工作會議精神,推進全市農貿市場實施“標準化、信息化”改造,促進全市農貿市場提升發展,結合
溫州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
以“保供應,保安全,穩物價”為導向,以改變農貿市場“臟、亂、差、濕”的現狀,解決市場無主、規范無章、經營無序、管理無為的弊端問題為目標,以“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為抓手,以文明示范農貿市場和星級文明規范市場等創建活動為載體,進一步推進農貿市場的投資運營體制改革、硬件升級、業態和管理方式創新,逐步實現農貿市場由盈利性商業業態向非盈利性的社會公益基礎設施轉變。力爭通過3年(2011年至2013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市全面推進新一輪農貿市場的改造提升,規范農貿市場的規劃布局,有序建立農貿市場信息公示系統、交易追溯系統和聯網監測系統,努力提高農貿市場登記率、達標率和誠信率,實現農貿市場價格公示化、監管信息化、經營誠信化和創建標準化。3年內爭取基本完成全市農貿市場改造提升任務,再創四星級農貿市場5個,三星級農貿市場10個。
二、主要任務
(一)合理規劃布局。各縣(市、區)政府要科學編制農貿市場布局專項規劃,將其納入城鄉規劃體系,并合理設置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形成批發集散和分銷零售的良性互動機制。要以方便群眾生活為出發點,完善新建或改建居民生活區的農貿市場配套,并根據市場周邊服務人口、服務半徑以及消費需求調整布局,實現農貿市場社區化。杜絕重復建設、無序建設。
(二)創新運營體制。要逐步建立與農貿市場公益性地位相適應的投資、經營和管理體制。今后農貿市場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的確定,應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其公共服務的作用,鼓勵和支持國有、集體資本參與投資經營,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農貿市場的日常管理可以
委托給市場開發服務中心或具有管理經驗和管理能力的專業團隊,實行統一規范管理。
(三)推進設施改造。要按照高標準設計,嚴要求施工,快節奏推進的原則,注重數量和質量并重,在計劃時間內,全面實施農貿市場硬件設施的改造。要在遵循農貿市場建設技術規范基礎上,以“地不濕、無異味、菜安全、價公道、計量準、可休息”為標準,注重科學設計,優化功能配套,全面改善農貿市場購物環境。同時,還要考慮設置相應的停車場、公廁、垃圾塢等公共設施。
(四)健全管理制度。落實主體規范制度,對未經工商登記的農貿市場,應通過行政指導,逐步幫助其整改完善,使其通過工商登記,統一納入監管;對無法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必備條件的,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堅持打疏結合,由政府統一組織取締。落實市場準入制度,對農貿市場經營者資格進行嚴格審核,督促經營戶建立和落實進貨查驗、購銷臺賬、質量承諾等制度。落實快速定性檢測制度,提升檢測能力,增配檢測儀器,公開檢測結果,規范數據錄入和不合格食品的后續處理。
(五)確保食品安全。要督促市場舉辦者和市場經營戶全面落實食品安全管理責任,積極推行和逐步健全食品準入、定性檢測、信用分類和電子監管等制度,建立和完善食品追溯和市場退出機制。同時,要發揮農業、工商、城管與執法、衛生、質監和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的職能作用,依法強化食品安全的執法監管,實現市場內外的聯合共管。
(六)強化社會責任。市場舉辦者作為市場經營管理的第一責任人,要主動承擔起保障供給、確保安全和平抑物價等社會責任。同時,明確市場經營者和監管者的責任。國有控股的農貿市場,要通過降低或減免攤位費,在與經營戶
簽訂租賃合同中明確提出平價條款。農貿市場規劃用地不得改變用途。除企業開發建設的土地性質為出讓、不屬于公配項目、未約定不能轉讓出售的農貿市場,其他農貿市場攤位的產權不得出售,市場舉辦者不再舉辦市場時,只能按股權或整體轉讓,不得將市場攤位和營業房分割轉讓。要預留市場維修發展資金和市場物業管理基金,以保證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七)引入新型業態。積極引入農貿市場和基地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直銷對接、連鎖配送、“訂單提貨式”、“菜單配菜式”、設立直供直銷點等新型業態,完善“菜園子”與“菜籃子”產銷對接機制。鼓勵引進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和品牌農產品。主動引導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實現市場品種的多元化配置。
(八)推行價格公示。以“價公示,可追溯、聯成網”為基本要求,普遍建立農貿市場信息公告系統、交易追溯系統、聯網檢測系統。大型的中心農貿市場必須建立主要商品的供求和價格監測體系,實時監控農產品的供需狀況和價格水平,實行價格公示。要逐步建立價格預警和應急機制,通過設立價格調節基金等方式應對價格異常波動和實施價格臨時干預措施。嚴厲打擊惡意哄抬物價、串通漲價、囤積居奇等不良經營行為,確保農產品的供應,穩定農產品價格水平。
(九)保證計量公平。推行電子計價秤統一配置、統一管理、統一檢定、統一輪換的“四統一”管理模式,有效遏制利用作弊計價秤坑害消費者的違法行為。質監、工商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加大執法力度,依法查處短斤少兩等計量違法行為,營造公平交易的市場計量環境。
(十)打造商業文明。要以“六城聯創”活動為契機和動力,借助星級文明規范市場、文明示范農貿市場、誠信市場和文明集市等創建活動有效載體,全面提升農貿市場整體素質和管理水平。積極推進農貿市場經營戶信用評價和分類監管體系建設,打造一批合法經營、誠信經商和文明示范的經營戶,構建以品牌市場、品格商戶、品質商品為核心的農貿市場商業文明。
三、實施步驟
(一)試點示范階段(2011年)。除城區要按計劃做好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外,各縣(市)政府都要確定1至2家中心農貿市場作為示范試點,按標準全面完成改造提升任務。通過改造提升,全面建立食品安全責任和信息化管理制度、食品快速定性檢測制度、進貨查驗和準入臺帳制度、經營戶信用分類監管制度、農產品價格公示制度,產銷對接直供制度。全市擬新改造14家農貿市場,創建10個食品安全管理示范農貿市場,打造10個文明示范農貿市場。
(二)深入推進階段(2012年)。城區除客觀原因暫緩改造的農貿市場外,要全面完成改造任務。各縣(市)政府要全面完成中心鎮農貿市場的硬件改造,并按標準全面建立市場日常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的各項制度。全市擬新改造25家農貿市場,創建20個“文明示范”農貿市場。
(三)基本完成階段(2013年)。基本完成全市農貿市場改造任務,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將各縣(市、區)農貿市場的食品安全管理的信息實現全面聯網,建立和完善統一的電子監管平臺。全市擬再創建30個“文明示范”農貿市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建立由分管副市長為組長, 市發改、經信、財政、國土資源、規劃、住建、農業、衛生、環保、城管與執法、國資、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工商、質監、工務、交警、消防和文明辦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 對全市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工作實行統一領導。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工商局,具體負責宣傳發動、組織協調、統計分析、督查考核等日常事務。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各司其責,相互配合,合力推進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工作。各縣(市、區)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貿市場工作的領導,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做好農貿市場改造提升的具體落實工作。
(二)出臺扶持政策。各級政府要出臺鼓勵農貿市場提升發展的配套政策,落實具體的規劃、土地、稅收、建設、用水用電等扶持措施,簡化辦事程序,開通綠色通道,對規費收取要不同于商業項目,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各縣(市、區)財政要統籌安排和落實年度的專項補助資金,重點用于市場硬件設施提升改造、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引入發展新型業態、星級市場創建獎勵及市場管理信息化建設方面。
(三)完善督查考核。各縣(市、區)政府要在8月25日前出臺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工作實施方案和制定2011年至2013年的“三年工作計劃”,有序推進農貿市場的提升改造。各級政府要把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工作列入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作為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加大對該項工作的指導、督導和檢查,并建立相應的獎懲措施,確保及時有效完成各項計劃任務。
(四)注重輿論引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宣傳欄等多種渠道和形式,廣泛宣傳加快推進農貿市場提升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各項政策舉措,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農貿市場的良好氛圍。要建立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工作信息專報制度,及時總結推廣各地的成功經驗,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把市場提升發展工作不斷引向深入。
二○一一年八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