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證在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或重大突發性事件等特殊情況時糧食(含食油)的有效供給,確保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根據《國家糧食應急預案》及《
山西省糧食應急預案》,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預案。
第二條 應急原則
一、根據國務院及省人民政府實行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要求,糧食應急工作實行市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分級、分部門負責制,縣(市、區)政府要建立相應預案,承擔本地區的糧食應急責任,各有關部門要按本預案明確的職責制定相應的工作措施。縣(市、區)人民政府在本區域出現糧食供應緊張時,要采取應急措施,穩定市場,穩定社會,同時立即上報市政府。
二、糧食應急工作應當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反映及時,措施果斷,密切合作的原則。
三、糧食應急按動用當地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購銷企業商品周轉庫存,縣級儲備糧、市級儲備糧、省級儲備糧,申請動用中央儲備糧次序進行。
四、糧食應急以經濟調節手段為主,特殊情況下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第二章 應急保障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根據糧食應急需要,建立健全保障機制,主要包括:
第三條 應急糧源儲備
一、根據宏觀調控需要,按照市、縣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糧食生產和流通全面負責的原則,各縣(市、區)有關單位要按照《
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落實糧食儲備計劃,完善儲備糧制度。
二、城市人口數量、農村種植結構調整缺糧人口及常駐流動人口數額較大的縣(市、區)應建立商品糧最低周轉庫存、成品糧應急供應庫存。
三、糧食周轉庫存不足或品種矛盾突出的地區,要建立與縣(市、區)及省內外主要產糧區長期穩定的購銷協作關系,以保證在糧食市場緊張狀況下的糧源供給。
第四條 應急糧食加工
由市、縣政府委托糧食部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生產條件好,生產能力強的糧油加工企業通過公平競爭確定應急供應加工企業。
第五條 應急糧食供應
各縣(市、區)要根據當地駐軍、城鎮居民及城鄉救濟需要,選擇認定現有的國有或國有控股糧食購銷網點和軍糧供應網點,所確定的網點要嚴格執行政府委托的政策性業務相關政策,在平抑糧食市場、穩定市場價格中發揮價格主導作用,切實做好糧食應急供應工作。
第六條 應急糧食儲運
各縣(市、區)要根據糧食儲備、加工設施供應網點布局以及調入中轉流向,提前確定好糧食運輸線路、運輸工具、臨時存放地點,確保在應急條件下的糧食運輸。
第三章 應急預警
第七條 市場監控
以市糧食局為核心,建立覆蓋全市30個左右網點的糧油市場信息監測網絡。監測網點包括:各縣(市、區)糧食行政主管部門,有代表性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主要糧食供應網點或超市,大型民營糧食加工龍頭企業。
建立糧食信息收集發布制度。正常情況下,由市糧食局定期發布《糧油綜合信息》,舉辦糧油市場形勢分析會。特殊時期,加大監測力度,建立信息日報制度,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依據。
第八條 糧食不安全的確定
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糧食供應緊張,糧價波動較大,全市糧食庫存急劇下降且得不到及時補充,確定為糧食不安全。糧食不安全依勢態輕重可分為預警、緊張、緊急三種狀態。
一、預警狀態:兩個以上縣(市、區)或市府所在地鹽湖區市場糧價突然或持續上漲,糧食市場面粉日銷量異常增大,市場供應出現緊張,且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購銷企業商品周轉庫存降至3億公斤以下。
二、緊張狀態: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購銷企業商品周轉糧庫存下降至2億公斤以下,或糧食價格波動較大,糧食主要消費品種價格一周內持續上漲30-50%,部分供應品種出現脫銷等。
三、緊急狀態:糧食價格緊張狀態沒有緩解,而且日趨嚴重。糧食市場急劇動蕩,市民出現恐慌,且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購銷企業商品周轉庫存降至1.5億公斤以下。
第四章 應急組織
第九條 市政府成立
運城市糧食應急工作指揮部,負責全市糧食應急工作。
運城市糧食應急工作指揮部由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總指揮,成員由市發改委、經委、糧食局、宣傳部、財政局、民政局、農業局、公安局、交通局、衛生局、商務局、物價局、工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統計局、農業發展銀行運城市分行有關負責人組成。
第十條 指揮部職責
一、根據糧食市場形勢,判斷糧食緊急狀態,提請市政府決定實施或終止應急行為。
二、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糧食應急工作進行督查和指導。
三、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及市有關部門報告或通報事態變化情況,以及向社會公布。
四、根據需要,向市政府以及當地駐軍和武警部隊請求支持和幫助。
五、完成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第十一條 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指揮部下設運城市糧食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由市糧食局主要負責人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成員由指揮部組成單位指定人員組成,負責日常工作,辦公地點設在市糧食局。
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一、掌握全市糧食市場動態,向指揮部指出應急行動建議。
二、根據市糧食應急指揮部指示,聯系指揮部成員單位開展應急工作。
三、綜合有關情況,草擬有關文件和簡報。
四、向市政府提出對實施單位和個人的獎懲意見。
五、協同有關部門核定實施本預案應急行動的各項費用開支。
六、完成市政府和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第十二條 市糧食應急工作指揮部成員單位職責
一、市發改委、市糧食局、市商務局按照各自職能分工,負責糧食市場應急供應工作,完善應急商品投放網絡建設,組織協調應急糧食調入、進口工作。
二、市糧食局負責應急工作的綜合協調,做好糧食市場調控和供應工作,完善市級儲備糧的管理和運用機制,及時提出動用市級儲備糧的建議,并負責動用計劃的執行;同物價等有關部門對糧情監測預測,收集掌握全市、全省及國內外有關糧食供求信息,分析預測市場行情,并及時向市政府和指揮部提出預警意見;負責組織實施應急糧食采購、加工、調運和銷售,負責對糧食經營者在應急工作中,應承擔的相應義務,執行的相關規定進行監督檢查。
三、市物價局負責糧食市場價格的監督檢查,依法查處價格違法行為,必要時依法實施價格干預措施。
四、市民政局負責及時通報災情,確定救濟對象,組織應急救濟物資發放工作。
五、市公安局負責維護糧食供應場所的治安秩序,配合有關部門積極預防,妥善處置因糧食供應緊張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和社會騷亂。
六、市財政局負責安排、審核實施啟動本預案所需日常公用經費,專款專用,并及時足額到位。
七、相關鐵路局和市交通局負責做好運力調度,優先保障糧食加工和調運的需要。
八、市工商局負責加強對糧食市場以及流通環節糧油食品安全的監管,依法打擊囤積居奇,欺行霸市、違法倒賣陳化糧等違法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九、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對糧食加工環節進行監管,防止假冒偽劣、以次充好、摻雜使假、有毒有害糧油產品流入市場。
十、市農業局負責根據糧食生產及市場供求情況,采取有力措施,增加糧食產量;促進產需的基本平穩,防止生產大起大落。
十一、市農業發展銀行負責落實部分省外采購、加工等應急糧食所需
貸款。
十二、市統計局負責統計監測與應急工作相關的糧食生產和消費。
十三、市委宣傳部負責組織及時、準確、客觀、全面、統一發布相關新聞,正確引導糧食生產、供求和消費,緩解社會緊張心理,要加強網絡管理和對有害信息的封堵、刪除工作,正確引導輿論。
十四、其他有關部門在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做好相關配合工作。
第十三條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應根據需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成立相應的應急工作指揮部,負責領導、組織和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糧食應急工作,建立完善糧食市場監測預警系統和糧食應急防范處理責任制,及時如實上報信息,安排必要的經費,保證糧食應急處理工作的正常進行。在本區域內出現糧食應急狀態時,首先要啟動縣級糧食應急預案。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調控效果,或應急狀態升級,由縣級糧食應急工作指揮部提請市級糧食應急工作指揮部進行調控。市級糧食應急預案啟動后,要按照市應急工作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完成各項應急任務。
第五章 應急措施
第十四條 根據糧食市場出現不同程度的緊急情況,相應采取不同范圍、不同力度的應急措施。
第十五條 當出現預警狀態時,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采取如下措施:
一、啟動應急系統,加大市場監測力度。各涉糧部門應密切關注、分析糧食市場糧價、銷量及庫存情況,及時向市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反饋信息。有關縣(市、區)每天定時向市政府糧食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報告糧食市場供應及價格情況、當地商品周轉糧和本地儲備糧庫存情況,不得遲報、漏報、瞞報。
二、搞好輿論宣傳引導。以各級政府、應急指揮部或有關部門名義,召開新聞發布會,或以電視廣播講話等形式,及時向社會公布有關政策措施及市場監測情況,防止信息誤傳、謠言誤導。
三、增加供應糧食數量。啟動應急加工、供應系統,增加加工數量,并組織糧食經營企業積極外采糧食,增加市場投放量。同時要停止各級儲備糧輪換出庫,適當增加臨時成品糧儲備,以保證應急糧源。
四、加強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購銷企業的庫存監管。適時組織進行糧食庫存清查,澄清家底,確保庫存帳實相符。同時,由領導組負責召開各縣(市、區)糧食供應緊急會議,落實相應責任,明確各縣(市、區)商品周轉糧最低庫存量。
第十六條 當出現緊張狀態時,除采取預警狀態應急措施外,還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實行部分地區重點監控。將鹽湖、河津、永濟、垣曲4縣(市、區)和平陸、萬榮災荒頻繁縣列為糧食應急供應重點區域,實行重點監控。縣級應急指揮聯系電話全天24小時開通,隨時通報糧食庫存、銷售價格等變化情況,以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二、運用市級儲備糧平抑市場糧價。按應急供應原則,運用市級儲備糧時由市級人民政府決定,由市應急指揮部向有關縣(市、區)下達調撥命令書,需動用省級儲備糧時,由市報經省應急指揮部批準后再向有關縣(市、區)下達調撥命令書。各地及有關單位要根據市調撥建議和指令組織好糧食調運與加工,及時增設供應網點,敞開供應。
三、對糧食市場進行全面督查。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根據職責分工,責成專人及時掌握相關情況。對重點地區應急行動要進行現場檢查、監督、指導。接到各地緊急報告和求援,有關部門要按指揮部下達的指令,按本部門的職責迅速落實應急措施。
第十七條 當出現緊急狀態時,除采取緊張狀態應急措施外,可視情況采取以下措施一項或多項:
一、控制糧源外流。
二、組織外采糧源。對庫存急劇下降,難以保證供應的糧食品種,責成有關部門或有關縣(市、區)組成專門采購小組,前往產地采購發運。
三、申請動用中央儲備。通過省政府申請運用承儲在我市境內的中央儲備糧。
四、實行價格干預。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由應急指揮部決定,責成物價部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實行進銷差制度管理和最高限價。
五、定點限量供應。根據供需狀況,確定居民定量供應的范圍和標準,由各級人民政府指定的應急銷售點憑證按同級政府規定價格定量供應。
六、臨時管制市場。遇突發事件或供求危機時,由應急指揮部報請省政府批準,臨時關閉糧食市場,停止批發交易,責令有關部門強行征購征用社會現有糧食資源,統一調配供應。
第六章 應急響應
第十八條 應急響應程序
當出現糧食市場異常波動時,市指揮部辦公室在接到有關縣(市、區)糧食緊急情況報告后,立即組織有關人員迅速掌握有關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做出評估和判斷,確認出現糧食預警狀態時,要指導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本縣(市、區)糧食應急預案,立即做出應急反應,對應急工作進行安排部署,采取措施穩定市場,并向市指揮部報告。確認全市出現預警狀態時,要按照本預案迅速做出應急響應,并向省糧食應急工作指揮部辦公室報告。
第十九條 應急終止
糧食應急狀態消除后,市或縣級指揮部(機構)都要向市、縣人民政府提出終止實施兩級糧食應急預案的建議,經批準后,及時終止實施應急措施,恢復正常秩序。
第七章 事后處理
第二十條 在糧食安全應急預案實施過程中,市應急指揮部及有關部門要及時進行分析和總結,對實施應急預案中存在的問題,研究部署改進措施,進一步完善糧食安全應急機制。
第二十一條 在半年時間內,按原計劃規模,及時補充已動用的市級儲備糧。
第二十二條 對經審計核定的支出及時兌付和結算。
第二十三條 對有突出表現的單位或個人,由市政府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十四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要根據情節輕重,對當事人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對有關單位予以通報批評。違反國家
行政法律法規的,有關行政管理部門要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按照本預案規定要求實施糧食應急措施的。
二、違抗市糧食應急指揮部命令,拒不承擔應急任務的。
三、貪污、挪用、盜竊應急工作經費或物資的。
四、有特定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在應急期內不堅守崗位,玩忽職守的。
五、囤積居奇、哄抬糧油價格、制造謠言煽動群眾哄搶糧油以及擾亂社會秩序的。
六、對糧食應急工作造成危害的其它行為。
第八章 附則
第二十五條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應根據本預案和本地區實際情況,制訂和完善本縣(市、區)糧食應急預案。
第二十六條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二00七年十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