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阿壩州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藏傳佛教事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阿府發〔2009〕20號
各縣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門,臥龍管理局: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藏傳佛教事務管理暫行辦法》已經州委、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請遵照執行。
二○○九年七月二十四日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藏傳佛教事務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加強藏傳佛教事務管理,建立藏傳佛教正常秩序,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務院《
宗教事務條例》、《四川省宗教事務條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條例》以及國家宗教局《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結合阿壩州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州行政區域內的藏傳佛教事務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藏傳佛教事務管理應當堅持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的原則;堅持屬地管理和按職能分級負責的原則。
第四條 州、縣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藏傳佛教事務的行政管理。州、縣公安、國土、規劃建設、發展改革、教育、民政、司法、環保、農業、畜牧、林業、衛生、工商、稅務、文化、廣播電視、旅游、民族、外事、交通、消防、新聞出版、審計、安監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本辦法。
鄉(鎮)人民政府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做好轄區內藏傳佛教事務管理。
第二章 活動場所
第五條 藏傳佛教寺廟(以下簡稱寺廟)是僧人從事宗教活動,為信教群眾提供宗教禮儀服務的社會公共活動場所。其籌備設立、改建和遷建等事項必須按照《宗教事務條例》的規定申請批準。寺廟必須符合管理規范、寺容整潔、寺風文明、服務社會的要求。
寺廟籌備設立、改建和遷建申請獲準后,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城鄉建設規劃,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國土、環保等部門提出申請,經批準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后,方可開工建設。
寺廟改建和遷建一律不得超出原寺廟占地及建構筑物總規模。
新建寺廟竣工驗收后,經縣宗教事務部門批準,頒發《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
改建和遷建的寺廟屬于文物保護單位的,應當按照相關規定報經文物主管部門同意。
第六條 寺廟在場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應當經村(居)委會、鄉(鎮)人民政府、縣宗教事務部門簽署意見,逐級依法審批。
佛教協會、寺廟以外的組織及個人不得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
第七條 宗教活動場所內宗教活動區與僧人居住區原則上實施分區域管理,宗教活動區按國家對宗教場所有關規定進行管理,寺管會是責任主體。寺廟屬地鄉(鎮)按照轄區居住人口管理辦法對僧人進行管理。
公安機關依法負責對本轄區內寺廟治安進行管理。
第八條 寺廟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開展教務活動,不得干預和妨礙國家行政、司法、教育制度,不得發生破壞民族團結、影響社會穩定、違反宗教禁忌、傷害信教群眾宗教感情的事件。
第九條 寺廟應當完善教務、財務、僧人管理、學習、安全、消防、文物保護、衛生防疫、佛事活動等管理制度。建立安全責任制,落實責任人,安全事件或者事故發生時,應當及時報告屬地鄉(鎮)人民政府。
第十條 寺廟應當實行僧人定員,接收僧人應當在定員基數內,經縣佛教協會同意,報縣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十一條 寺廟接收人員入寺為僧,不得妨礙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十二條 寺廟接收外來學經人員,須事先征求寺管會意見,由寺管會報鄉(鎮)人民政府備案。接收外來學經人員不得超過寺廟定員人數的7%。其中,州外學經人員不得超過寺廟定員人數的3%。
外來學經人員應當具備其僧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和縣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有效證明,持《居民身份證》和《宗教教職人員證》,經學經地鄉(鎮)人民政府、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宗教事務部門審查同意,并在公安機關辦理暫住證,寺廟方可接收。
第十三條 寺廟內未經批準不得設立診療服務機構,不得擅自開展任何形式的診斷、治療和藥品制售。
第十四條 寺廟不得保存、復制、銷售非法出版和非法入境的宗教出版物,嚴禁張掛、散發、傳播反動宣傳品。
第十五條 寺廟的道路、飲水、用電、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應當由鄉(鎮)、縣人民政府納入新農村建設或城鎮發展總體規劃,各級政府行政管理、部門行業服務應當覆蓋到寺廟,農牧民享受的社會保障和利民惠民政策應當覆蓋到僧人。
第三章 民主管理
第十六條 寺廟應當建立民主管理組織(即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寺管會”)。在屬地鄉(鎮)人民政府監督指導下,由縣佛教協會主持,經過全體僧人民主推薦提出候選人,報縣宗教事務部門審查后選舉產生。
寺管會任期一般為3年,寺管會主要負責人可連選連任。
寺管會每年可以從寺廟總收入中按2%—5%的比例提取管理費,用于寺廟民主管理。
第十七條 寺管會職責:全面正確地執行黨的宗教政策,自覺接受政府依法管理,積極引導寺廟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使寺廟成為和睦、文明的宗教活動場所;加強寺廟僧人愛國愛教、維護民族團結、執行黨的方針政策、遵紀守法的教育和管理,確保本寺不出現分裂破壞、危害公共安全等違法活動;團結和教育信教群眾,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維護民族團結與宗教和睦;維護本場所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防范和處理宗教突發事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安排處理宗教活動和日常事務;民主理財,執行國家有關財務、會計制度,健全帳目,定期公布收支情況;保護和維護本場所的建筑、文物、園林等,搞好安全消防、衛生等。
第十八條 寺管會應當接受各級佛教協會的指導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寺管會考核獎懲機制,根據考核結果,對愛國愛教、寺廟管理有序的寺管會成員給予獎勵或補貼,對管理混亂、寺廟穩定出現問題的寺管會,由宗教事務部門進行整頓,對寺管會成員進行改選,必要時,可由縣宗教事務管理部門指定或指派人員擔任寺管會成員。
第四章 僧 人
第十九條 僧人的教職身份應當由縣級以上佛教協會按有關辦法認定,報縣宗教事務部門備案,依法申請登記,領取《宗教教職人員證》。
第二十條 18周歲以上公民入寺為僧,應當具備個人申請、家庭意見、公安派出所戶籍證明,由本人申請村民委員會簽署意見,報鄉(鎮)人民政府審查后,再由本人向寺廟提出入寺申請,寺管會應根據寺廟定員情況簽署意見,經縣佛教協會按照《宗教教職人員認定辦法》進行審核認定,報縣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二十一條 僧人有接受黨的宗教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培訓的義務。
僧人應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接受鄉(鎮)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村(居)民委員會以及寺管會的管理。
第二十二條 已注銷僧人身份或者被寺管會除名的人員,寺管會、縣佛教協會負有制止其以僧人身份從事佛事活動的責任;鄉(鎮)人民政府和縣宗教事務部門負有監督檢查職責。
寺管會必須禁止非法出境回流人員入寺。公安派出所、鄉(鎮)人民政府、縣宗教部門負有監督職責。
第二十三條 僧人外出學經,應當持屬地鄉(鎮)人民政府批準函件和寺管會介紹信逐級申報。跨鄉(鎮)學經的,經縣佛教協會同意,報縣宗教事務部門備案;跨縣學經的,經州佛教協會同意,報州宗教事務部門備案;跨州學經的,按規定審批。
外出學經人員學經期滿,應當及時返回原寺向寺管會報到,寺管會應及時報告鄉(鎮)人民政府、原批準的佛教協會和宗教事務部門。
第二十四條 僧人應本寺廟服務區域范圍以外的信教公民邀請,須經寺管會同意,屬地鄉(鎮)人民政府備案,方可到該信教公民家中開展宗教禮儀服務活動,合理接受信教公民自愿布施,未經批準不得在寺廟以外講經、傳法、化緣、募捐。
第二十五條 僧人應邀到州外從事佛事活動,應當經寺管會向鄉(鎮)人民政府提出外出申請,并逐級經縣、州宗教事務部門審批。
邀請州外人員來州內參加或主持佛事活動,應當由縣佛教協會提出申請,經州或省佛教協會審核,報州或省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二十六條 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原則以及報批程序、轉世靈童尋訪、認定、坐床等事宜,應當嚴格按照《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的規定辦理。
第五章 佛事活動
第二十七條 集體佛事活動應當在依法登記的寺廟內舉行,由佛教協會或者寺管會主辦。舉辦集體佛事活動應堅持“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
寺廟佛事活動實行報告審批制。由寺管會在每年公歷12月15日前,擬定下一年本寺廟按照歷史慣例舉辦的佛事活動的具體時間、名稱和規模,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后,報縣宗教事務部門審查、相關部門進行風險評估,由縣人民政府批準。
寺廟佛事活動報告備案程序一經完成,寺廟必須認真按照擬定計劃開展佛事活動,不得擅自更改時間或擴大規模。
社區、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實施管理,保證佛事活動安全、有序。
第二十八條 寺廟舉辦跨行政區域佛事活動的,寺管會應當在舉辦前40天提出申請。
舉辦跨鄉(鎮)的佛事活動,應當征得兩地鄉(鎮)人民政府同意,縣宗教事務部門審批;舉辦跨縣的佛事活動,須經兩地縣佛教協會簽署意見,兩縣宗教事務部門審核,報州宗教事務部門審批;舉辦跨州的佛事活動,須經州佛教協會簽署意見,州宗教事務部門審核,報上級有關部門審批。
嚴禁寺廟恢復和變相恢復所謂的隸屬關系,一律不批準歷史上曾具有隸屬關系的寺廟之間聯合舉辦佛事活動。
第六章 宗教財產
第二十九條 寺廟的房產和使用的土地,應當由寺管會依法向縣人民政府房產、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登記,領取房屋所有權、土地使用權證書。發生變更時,應當按規定辦理變更手續。
第三十條 因城市建設和重點工程建設需
拆遷寺廟、征用寺廟合法使用的土地、草場等,應當事先與產權單位協商,按有關法律、法規辦理。
第三十一條 寺廟應當執行財務管理制度,定期向所在縣宗教事務部門報告財務收支、接收使用捐贈情況;定期以適當方式向信教公民公布、公示帳目,接受監督。
第七章 宗教出版物
第三十二條 寺廟編印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應當按照《出版管理條例》、《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管理辦法》、《
印刷業管理條例》和《宗教事務條例》的規定辦理,逐級報省宗教事務部門和省新聞出版局審批。
第三十三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出版、印刷、復制、發行、銷售、傳播、收藏非法宗教出版物。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利用宗教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妨礙社會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權益等違法活動構成犯罪的,依照相關法律規定追究刑事責任;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由所在地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
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 寺廟出現利用宗教進行滲透破壞、分裂國家和影響社會穩定活動的,在舉行宗教佛事活動中發生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情況的,寺廟內發生
重大事故、重大事件未及時報告,造成嚴重后果的,由縣宗教事務部門撤銷其登記,并終止寺管會權力。同時,組建工作組,對寺廟及寺管會進行整頓,直至產生新的寺管會班子。整頓期間,寺廟停止一切佛事活動。縣佛教協會取消組織、參與活動僧人的宗教教職人員資格,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寺管會未履行職責或履行職責不力,導致寺廟管理混亂和內部不穩定的,由縣宗教事務部門責成縣佛教協會對寺管會班子進行調整。
寺管會換屆中,未履行民主程序、有舞弊行為或者其候選成員未經縣宗教事務部門審查的,由縣佛教協會撤銷選舉結果。
第三十六條 對吸納18周歲以下青少年、非法出境回流人員、被寺廟除名人員入寺的寺廟,由縣級以上宗教事務部門撤銷其登記、責令其停止佛事活動,并對寺廟進行整頓、對僧人進行清理和重新登記。
第三十七條 未經批準擅自設立寺廟的,由縣宗教事務、規劃建設、國土等部門共同作出限期撤除決定,并追究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必要時申請人民
法院強制執行。
擅自改建、遷建寺廟的,由縣宗教事務、規劃建設、國土等部門依法責令其停止施工,限期拆除并追究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寺廟違規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由縣宗教事務、規劃建設、國土部門責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第三十八條 寺廟擅自設立診療機構的,由縣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執業活動,并依法予以取締。
第三十九條 擅自舉行大型、跨地區佛事活動的,由縣宗教事務部門責令停止活動;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由縣宗教事務部門責令該寺廟撤換寺管會負責人。
第四十條 僧人收藏、印制、傳播境外反動宣傳品的,由縣宗教事務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與相關部門配合,依法沒收;拒不改正的,責令僧人所在寺管會收回教職人員證,清除出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擅自出版、印刷、復制、發行、銷售、傳播、收藏非法出版物的,由新聞出版主管部門、工商行政主管部門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
第四十一條 僧人被
判刑或者非法出境回流的,由寺管會作除名處理,并報縣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由寺管會除名或者非法出境回流的僧人,由州宗教事務部門責成州佛教協會以適當方式通報全州寺廟;任何寺廟均不得接受被通報人員入寺。
第九章 附則
第四十二條 本辦法未作規定的,依照《宗教事務條例》、《四川省宗教事務條例》和《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等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三條 本辦法由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宗教事務局負責解釋。
第四十四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