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市、縣人民政府,各先導區管委會,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機構,各有關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
大連市融資性擔保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一○年八月十三日
大連市融資性擔保機構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對融資性擔保機構的監督和管理,規范融資性擔保機構行為,促進融資性擔保行業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明確融資性擔保業務監管職責的通知》(國辦發[2009]7號)、中國銀監會等七部委下發的《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2010年第3號)、《
遼寧省融資性擔保機構管理暫行辦法》(遼政辦發[2010]15號文件印發)及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融資性擔保是指擔保人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等
債權人約定,當被擔保人不履行對債權人負有的融資性債務時,由擔保人依法承擔合同約定的擔保責任的行為。
本辦法所稱融資性擔保機構(以下簡稱擔保機構)是指由政府或自然人、
企業法人、其他社會組織出資依法設立的,經營融資性擔保業務的擔保機構。
凡在市內注冊并從事融資性擔保業務的擔保機構的設立、變更、經營活動和監督管理均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擔保機構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在政府監管部門的管理下開展業務,以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為經營原則,建立市場化運作的可持續審慎經營模式。
第四條 市金融發展局是全市擔保機構的監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全市融資性擔保業務發展的政策措施,開展擔保機構日常監督管理工作,對擔保機構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資產質量、準備金提取等情況實施持續動態監管。
第二章 設立、變更和終止
第五條 申請設立企業性質的擔保機構,須向市金融發展局提交申請,經市金融發展局出具初審意見后,報省政府金融辦審批;申請設立事業性質的擔保機構,除履行上述審批程序外,還須報同級機構編制部門審批。
第六條 經批準設立的擔保機構,以企業性質運作的,持省政府金融辦批準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注冊手續,并按照規定到所在地稅務機關辦理稅務登記手續;以事業單位性質運作的,持省政府金融辦批準文件和機構編制部門批準文件到同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注冊手續。
第七條 未經省政府金融辦批準的擔保機構,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事業單位登記管理部門不得為其辦理登記注冊手續。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省政府金融辦批準不得經營融資性擔保業務,不得在名稱中使用融資性擔保字樣,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八條 企業性質擔保機構的設立必須具備最低限額的注冊資本:
(一)跨省區開展擔保業務的注冊資本不得低于人民幣3億元;
(二)在省內開展擔保業務的注冊資本不得低于1億元;
(三)在我市范圍內開展擔保業務的注冊資本不得低于5000萬元;
注冊資本為實繳貨幣資本,其來源應真實合法,由出資人或發起人一次足額繳納。
第九條 除滿足最低注冊資本限額外,企業性質擔保機構的設立還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符合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的章程;
(二)有具備持續出資能力的股東;
(三)有符合任職資格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合格的從業人員;
(四)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制度;
(五)有符合要求的營業場所;
(六)監管部門規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資格管理辦法參照省政府金融辦規定執行。
第十條 企業性質擔保機構的設立,應報送下列材料:
(一)
申請書,應當載明擬設立擔保機構的名稱、注冊地、注冊資本和業務范圍等事項;
(二)可行性研究報告;
(三)章程草案;
(四)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發的《企業名稱預先核準通知書》;
(五)股東名冊及其出資額、股權結構;
(六)股東出資的驗資證明(外資除外)以及持有注冊資本5%以上股東的資信證明和有關材料;
(七)擬任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證明;
(八)經營發展戰略和規劃;
(九)營業場所證明材料;
(十)監管部門要求的其他相關材料。
第十一條 外商投資擔保機構的設立須向市金融發展局提交申請,經市金融發展局出具初審意見后,由市金融發展局上報省政府金融辦。經省政府金融辦批復后,投資者持省政府金融辦批復和相關材料報送擬設立擔保機構所在地外經貿主管部門初審,初審后報送市外經貿局審批并核發《外商投資企業批準證書》。設立審批條件按照本辦法關于企業性質擔保機構的設立審批條件執行。
第十二條 外商投資設立擔保機構應按照外經貿部門相關要求提交審批材料。
第十三條 經批準設立的外商投資擔保機構應當自市外經貿局批準文件印發之日起1個月內,持省政府金融辦和市外經貿局的批準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注冊手續。逾期未完成的,原批準文件自動失效。經籌建人申請,籌建期可延長3個月。
外商投資擔保機構完成工商注冊之日起6個月內,注冊資本金應全部到位,并提交法定驗資機構出具的驗資報告到市金融發展局審核后,報省政府金融辦和市外經貿局備案。
第十四條 事業單位性質的擔保機構,設立條件和所需材料參照企業性質擔保機構設立的相關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 市金融發展局應自收到設立擔保機構完整申請材料之日起15天內完成初審意見。
第十六條 經批準的擔保機構應自省政府金融辦批準文件印發之日起3個月內完成籌建及辦理注冊登記手續。擔保機構在籌建期內不得從事任何擔保業務活動。
第十七條 注冊資本3億元以上的擔保機構可在省外設立分支機構,申請設立時,須向市金融發展局提交申請,經市金融發展局出具初審意見后,報省政府金融辦審批。
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擔保機構可在省內設立分支機構,須持市金融發展局出具的同意函,向擬設分支機構注冊地的市政府監管部門提交申請。
我市擔保機構可在市內設立分支機構,申請設立時,須報市金融發展局審批。
省外設立分支機構的擔保機構應自完成省外分支機構工商注冊后1個月內,持分支機構
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報市金融發展局和省政府金融辦備案。
省(市)內設立分支機構的擔保機構應自完成省(市)內分支機構工商注冊后1個月內,持分支機構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報市金融發展局備案。
第十八條 注冊資本3億元以上的外省擔保機構可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申請設立時,須持原所在地省級監管部門出具的同意函,向市金融發展局提交申請,經市金融發展局出具初審意見后,報省政府金融辦審批。
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省內擔保機構可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申請設立時,須持原所在地監管部門出具的同意函,向市金融發展局提交申請,經市金融發展局出具初審意見后,報省政府金融辦審批。
省外(內)擔保機構設立分支機構應符合以下要求:
(一)擔保機構必須連續兩年盈利;
(二)擔保機構符合管理辦法中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相關要求;
(三)監管部門頒發經營許可證;
(四)監管部門年檢合格;
(五)在人民銀行備案評級機構出具有效期內的信用評級結果達到AA級以上;
(六)經營資金不低于2000萬元;
(七)監管部門其他要求;
第十九條 外資擔保機構設立分支機構,除符合企業性質擔保機構設立分支機構相關要求外,還應按照現行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分公司的相關規定辦理。
擔保機構分支機構的設立,應報送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應當載明擬設立擔保機構分支機構的名稱、業務范圍等事項;
(二)法人所在地監管部門出具的同意函;
(三)可行性研究報告;
(四)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發的《企業名稱預先核準通知書》;
(五)擔保機構近2年經審計財務報告、經營情況及風險管理相關文件;
(六)
法人授權書及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
(七)擬設分支機構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證明;
(八)營業場所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證明材料;
(九)所在地監管部門年檢合格證復印件;
(十)在人民銀行備案信用評級機構出具有效期內的信用評級報告復印件;
(十一)法人授權資金證明;
(十二)省級監管部門行政許可證復印件;
(十三)監管部門要求的其他相關材料。
第二十條 市金融發展局應自收到擔保機構新設分支機構完整申請材料之日起15天內完成初審意見。
第二十一條 經批準的擔保機構分支機構,應在3個月內完成籌建及辦理注冊登記手續,逾期未完成的,原批準文件自動失效。經籌建人申請,籌建期可延長3個月。擔保機構分支機構在籌建期內不得從事任何擔保業務活動。
第二十二條 非融資性的擔保機構申請從事融資性擔保業務,須符合企業性質擔保機構的設立審批條件,向市金融發展局提交申請,經市金融發展局出具初審意見后,報省政府金融辦審批。
第二十三條 非融資性的擔保機構申請從事融資性擔保業務,應報送下列材料:
(一)從事融資性擔保業務申請書;
(二)公司章程、內部管理制度及風險控制制度等文件;
(三)法定驗資機構出具的驗資報告;
(四)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簡歷;
(五)營業場所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證明材料;
(六)公司營業執照復印件、近2年財務會計報告和信用記錄報告;
(七)監管部門要求的其他相關材料。
第二十四條 市金融發展局應自收到從事融資性擔保業務完整申請材料之日起15天內完成初審意見。
第二十五條 經批準的從事融資性擔保業務的非融資性擔保機構,應在1個月內完成工商登記變更手續,逾期未完成的,原批準文件自動失效。非融資性擔保機構在工商登記變更前不得從事任何融資性擔保業務活動。
第二十六條 擔保機構有下列變更事項之一的,在工商登記變更前須經市金融發展局審核通過后報省政府金融辦審批。
(一)變更名稱;
(二)變更組織形式;
(三)變更注冊資本;
(四)變更注冊地;
(五)調整業務經營范圍;
(六)變更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七)變更股權或股東;
(八)分立或合并;
(九)修改章程;
(十)監管部門規定的其他變更事項。
第二十七條 擔保機構分支機構有下列變更事項之一的,在工商登記變更前須經市金融發展局審核通過后報省金融辦審批。
(一)變更名稱;
(二)調整業務經營范圍;
(三)注冊地變更;
(四)高級管理人員變更;
(五)機構注銷、合并;
(六)監管部門規定的其他變更事項。
第二十八條 擔保機構或分支機構向市金融發展局提出變更申請,應提交申請報告及相關申請材料。市金融發展局在15天內完成變更申請審核,報省政府金融辦審批。經批準后,擔保機構或分支機構應在1個月內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第二十九條 擔保機構因分立、合并或出現章程規定的解散事由需要解散的,應向市金融發展局提出申請,申請時須提交以下材料:
(一)解散申請報告;
(二)
股東會議決議或出資人決定;
(三)清算程序;
(四)
債權債務安排方案;
(五)資產分配方案;
(六)監管部門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三十條 市金融發展局自收到擔保機構完整的解散申請材料后1個月內完成初審意見,上報省政府金融辦。擔保機構被批準解散的,應當依法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按照債務清償計劃及時償還有關債務,并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注銷登記。
第三十一條 擔保機構解散或被撤銷的,市金融發展局監督其清算過程。擔保責任解除前,擔保機構出資人不得分配財產或從擔保機構取得任何利益。
第三十二條 擔保機構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應當依法實施破產。
第三章 經營管理
第三十三條 擔保機構應當依法建立健全
法人治理結構,完善議事規則、決策程序和內審制度,在其經營范圍內開展經營活動。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分支機構的擔保機構,應當設2名以上的獨立董事。
第三十四條 擔保機構可以經營下列部分或全部融資性擔保業務:
(一)
貸款擔保;
(二)票據承兌擔保;
(三)貿易融資擔保;
(四)項目融資擔保;
(五)信用證擔保;
(六)監管部門規定的其他融資性擔保業務。
第三十五條 擔保機構可以兼營下列部分或全部業務:
(一)
訴訟保全擔保;
(二)投標擔保、預付款擔保、工程履約擔保、尾付款如約償付擔保等履約擔保業務;
(三)與擔保業務有關的融資咨詢、財務顧問等中介服務;
(四)以自有資金進行投資;
(五)監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業務。
第三十六條 擔保機構可以辦理再擔保和債券發行擔保業務,但應同時符合下列條件:
(一)近2年無違法、違規不良記錄;
(二)監管部門規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
第三十七條 擔保機構不得從事下列活動:
(一)吸收存款;
(二)
發放貸款;
(三)受托發放貸款;
(四)受托投資;
(五)監管部門規定不得從事的其他活動。
擔保機構從事非法集資活動的,由有關部門依法予以查處。
第三十八條 擔保機構應當配備或聘請具有相關資格的經濟、金融、法律、技術等方面專業人才。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分支機構的擔保機構應當設立首席合規官和首席風險官。首席合規官、首席風險官應當由取得律師或注冊會計師等相關資格,并具有融資性擔保或金融從業經驗的人員擔任。
第三十九條 擔保機構收取的擔保費,可根據擔保項目的風險程度,由擔保機構與被擔保人自主協商確定,但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對于擔保費率明顯低于或高于市場一般水平的,擔保機構應向市金融發展局說明。
第四章 風險控制
第四十條 擔保機構應當建立符合審慎經營原則的擔保評估制度、決策程序、事后追償和處置制度、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并制定嚴格規范的業務操作規程,加強對擔保項目的風險評估和管理。
第四十一條 擔保機構對單個被擔保人提供的融資性擔保責任余額不得超過凈資產的10%,對單個被擔保人及其關聯方提供的融資性擔保責任余額不得超過凈資產的15%,對單個被擔保人債券發行提供的擔保責任余額不得超過凈資產的30%。
第四十二條 擔保機構的融資性擔保責任余額不得超過凈資產的10倍。
第四十三條 擔保機構以自有資金進行投資,限于國債、金融債券及大型企業
債務融資工具等信用等級較高的固定收益類金融產品,以及不存在利益沖突且總額不高于凈資產20%的其他投資。
第四十四條 擔保機構應當按照當年擔保費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并按不低于當年年末擔保責任余額1%的比例提取擔保賠償準備金。擔保賠償準備金累計達到當年擔保責任余額10%的,實行差額提取。
第四十五條 擔保機構應當按照金融企業財務規則和擔保企業會計核算辦法等要求,建立健全財務會計制度,真實地記錄和反映自身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第四十六條 擔保機構不得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資性擔保。
第四十七條 擔保機構辦理融資性擔保業務,應當與被擔保人約定在擔保期間可持續獲得相關信息,并有權對相關情況進行核實。
第四十八條 擔保機構與債權人應當按照協商一致的原則建立業務關系,并在合同中明確約定承擔擔保責任的方式。
第四十九條 擔保機構與債權人應當建立擔保期間與被擔保人相關的信息交換機制,加強對被擔保人的信用輔導和監督,共同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
第五十條 擔保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將公司治理情況、財務會計報告、風險管理狀況、資本金構成及運用情況、擔保業務總體情況等信息告知相關債權人。
第五十一條 征信管理部門應當將擔保機構的有關信息納入征信管理體系,并為擔保機構查詢相關信息提供服務。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五十二條 市金融發展局依據本辦法第二章的規定認真履行擔保機構設立的審核職責,在規定的時限內做出審核,對不具備從事融資性擔保業務條件的不予審核。
第五十三條 市金融發展局建立健全擔保機構信息資料收集、整理、統計分析制度和監管記分制度,對經營及風險狀況進行持續監測。
各擔保機構于每年年末全面分析評估本公司擔保業務年度發展情況,并上報市金融發展局。
第五十四條 擔保機構應當每半年向市金融發展局報送經營報告、財務會計報告、合法合規報告等文件和資料。擔保機構報送的各類文件和資料應真實、準確、完整。
第五十五條 擔保機構應按季度向市金融發展局報告資本金運用、財務狀況、中介服務、投資業務的開展情況。
市金融發展局根據審慎監管的需要,適時提出擔保機構的資本質量和資本充足率要求。
第五十六條 市金融發展局根據監管需要,有權要求擔保機構提供專項資料,或約見其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進行監管談話,要求就有關情況進行說明或進行必要的整改。
市金融發展局認為必要時,可向銀監局和銀行業金融機構等債權人通報所監管有關擔保機構的違規或風險情況。
第五十七條 市金融發展局根據監管需要,可對擔保機構進行現場檢查,也可指定中介機構進行審計。擔保機構應當予以配合,并按照要求提供有關文件、資料。現場檢查時,檢查人員不得少于2人,并向擔保機構出示檢查通知書和相關證件或是
委托書。
第五十八條 擔保機構發生擔保
詐騙、金額可能達到其凈資產5%以上的擔保代償或投資損失,以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涉及嚴重違法、違規等重大事件時,應立即采取應急措施并向市金融發展局報告。
第五十九條 擔保機構應及時向市金融發展局報告
股東大會或股東會、董事會等會議的重要決議。
第六十條 市金融發展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融資性擔保行業突發事件的發現、報告和處置制度,制定融資性擔保行業突發事件處置預案,明確處置機構及其職責、處置措施和處置程序,及時、有效地處置融資性擔保行業突發事件。
第六十一條 市金融發展局在每年2月1日至3月31日期間對本市擔保機構進行年檢登記。對符合本辦法規定且年檢合格的擔保機構予以公開公示;對年檢不合格或連續2年未開展融資擔保業務的擔保機構提出警告、限期整改,情節嚴重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規定的,取消其經營融資性擔保業務資格。
第六十二條 建立擔保機構管理人員的培訓和資質認定制度。
第六十三條 加強對擔保機構從業人員的培訓,新進入擔保行業的從業人員必須進行崗前培訓。
第六十四條 建立監管部門聯系機制,將融資性擔保機構市場準入情況、非現場檢查、現場檢查監測的有關信息通報大連銀監局,便于金融監管部門的協調與配合。
第六章 行業自律
第六十五條 大連市信用擔保協會(以下簡稱“擔保協會”)為
社會團體法人,作為行業自律性組織,履行自律、維權、服務等職責。擔保機構、協作銀行、中介機構可自愿申請加入擔保協會。
第六十六條 市金融發展局是擔保協會的主管部門。擔保協會在市金融發展局的指導下,開展擔保業務及人員培訓、服務標準制定、情況統計、融資咨詢、理論研究和對外交流,組織會員業務合作、協調會員與銀行間相關事務活動。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六十七條 市金融發展局從事擔保機構監督管理工作的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規定審批擔保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以及業務范圍的;
(二)違反規定對擔保機構進行現場檢查的;
(三)其他違反法律法規及本辦法規定的行為。
第六十八條 擔保機構違反法律、法規及本辦法規定,有關法律、法規有處罰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給予處罰;有關法律、法規未作出處罰規定的,由市金融發展局責令改正,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警告、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六十九條 事業性質擔保機構的設立、變更、經營和監管比照企業性質擔保機構執行。鼓勵事業性質擔保機構轉為企業性質擔保機構。
第七十條 本辦法施行前已經設立的擔保機構(包括信用擔保公司、投資擔保公司等)從事融資性擔保業務的,應當予以規范,在2010年12月31日前達到本辦法要求的擔保機構,方可獲得融資性擔保機構資格的核準確認。
第七十一條 本辦法施行前已經設立的擔保機構(包括信用擔保公司、投資擔保公司等)不從事融資性擔保業務的,應當在辦理2010年度工商年檢時,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其經營范圍中注明“融資性擔保業務除外”。
第七十二條 本辦法自頒布之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