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的意見》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安徽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安徽省財政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的意見
農民工是我省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已經成為產業工人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穩定和擴大就業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把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擺上突出位置,落實責任,完善政策,強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和皖北地區發展步伐的加快,省內企業對技能優良、素質較高的產業工人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為適應我省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結構調整、承接產業轉移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進一步擴大農民工省內轉移就業規模,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大力促進農民工縣域內轉移就業
(一)制定農民工轉移就業計劃。各級發展改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結合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產業發展規劃、承接產業轉移計劃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以及對人力資源數量、結構、素質等需求情況,制定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的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做好人力資源儲備。同時,根據農民工轉移就業規模擴大的需要,加快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各類服務平臺、信息網絡。
(二)大力開發工業園(區)就業崗位。各地要緊密結合縣域經濟發展,依托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工業集中區)等,引導農民工向城鎮轉移、進入園區企業就業。各級發展改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建立工業園(區)就業影響評估和跟蹤制度,以招工數量大、用工規范的產業轉移企業、招商引資企業、返鄉創業企業為重點,根據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開展職業介紹、就業培訓等跟蹤服務,制定職業技能開發計劃,優先推薦和滿足用工需求。
(三)加快傳統農民向工人的轉變。引導農民從事賓館餐飲、批發零售、家政服務等第三產業,支持農民開辦“農家樂”等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項目。通過“企業+農戶”等形式,發展來料生產、來樣定做、來件裝配,引導農民工居家就業。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發展規模化、產業化種植和養殖業,鼓勵農民從事農產品加工、銷售、流通、儲運等行業,挖掘農業內部就業空間。
二、切實推進省內流動就業和勞務合作
(四)加快完善皖江示范區與皖北地區勞務結對合作機制。按照“資源共享、互利互惠、合作雙贏”的原則,鞏固和擴大皖江示范區與皖北地區勞務結對合作的規模,完善對接機制,深化合作內容。定期組織皖江示范區企業到皖北舉辦現場勞務招聘會,探索建設縣級對口交流視頻招聘系統,把單向勞務交流拓展為培訓、社保、維權等雙向協作。積極探索“鄉企對接”新模式,引導皖江示范區大型用工企業和皖北鄉鎮對口掛鉤,通過企業直接進村入戶招聘或組織農民工參觀企業等形式,幫助農民工與企業實現供需見面。
(五)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省內勞務對接。建立全省聯動、多方參與、雙向對接的協作機制,落實輸出輸入兩地政府、部門和工作機構之間的對接內容和工作職責,健全勞務合作、維權聯動、轉移社保、走訪慰問、獎勵扶持等協作制度,推廣“校企對接”、“培訓機構和勞務組織對接”等合作模式,全面推動省內勞務區域協作的開展。
三、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工自主創業
(六)落實扶持農民工創業的優惠政策。鼓勵掌握一定技能、積累一定資金的農民工自主創業,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對符合條件、有創業意愿和創業條件的農民工,提供一次免費SYB創業培訓,完善創業培訓和
小額擔保貸款聯動機制。全面推行“你貸款,我貼息”
小額貸款新模式,不斷擴大農民工自主創業的貸款發放和貼息規模。
(七)提供優質高效的創業服務。加快建立市、縣、鄉三級聯動的創業服務體系,突出加強縣級創業服務指導中心和創業輔導隊伍建設,建立創業信息、政策發布平臺,完善創業項目庫建設,為有志創業的農民工提供政策咨詢、專家服務、開業指導、小額貸款、跟蹤服務等一整套創業服務。有關部門應開設農民工創業“綠色通道”,提供工商登記、稅務登記、小額貸款、勞動用工、社會保險等“一站式”服務。深入開展農民工創業先進評選表彰活動,樹立一批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引導作用。
(八)進一步加快農民工創業園建設。到2010年底,實現建成300個農民工創業園的目標。各地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提升農民工創業園整體水平,吸引更多農民工入園創業,帶動就地就近就業。組織開展農民工創業示范園評選活動,樹立和推廣一批示范園。
四、不斷完善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工作機制
(九)完善和落實農民工就業政策。建立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登記和統計制度,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發放《就業失業登記證》,全面落實就業扶持政策。對省內企業招用農村享受低保的零轉移就業農戶成員就業,并與其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按照1000元/人的標準給予企業一次性崗位補貼。
(十)發展城鄉一體的人力資源市場。大力推進就業服務制度化、專業化和社會化建設,建設面向城鄉全體
勞動者的人力資源市場。大力扶持民辦職業中介機構發展,探索建立公共和民辦職業中介機構集中經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機制。開展民辦職業中介機構“星級評定”和“誠信推介”活動。加快推進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建設,加強信息聯網和數據錄入工作,盡快形成聯通全省、覆蓋城鄉、供求對接、反應靈敏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體系。
(十一)大力開展技能培訓工作。認真落實國家和省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要求,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培訓效果。積極引導農村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鼓勵企業對新招收的農民工開展崗前培訓或技能提升培訓,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由勞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充分發揮技工學校、職業技術學校培訓的主渠道作用,健全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制,通過“定向、委托、聯合”等多種形式,讓更多的農民工有一技之長,提高就業創業的能力。
(十二)切實維護農民工
勞動保障權益。擴大農民工參加
工傷保險覆蓋面,積極解決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障問題。繼續開展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春暖行動”,全面推廣實施“簡易
勞動合同文本”。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為重點,及時制定和發布工資指導價位,合理提高農民工的工資待遇水平。健全企業工資保證金制度,組織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活動,依法嚴厲查處欠薪行為。督促企業改善工作和食宿環境,豐富農民工業余文體生活。加強勞動保障監察日常巡查和重點檢查,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健全舉報投訴處理制度,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完善
勞動爭議快速處理機制,加快案件調解、仲裁速度,妥善化解
勞務糾紛。
五、切實加強對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工作的組織領導
(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順應農民工就業的新形勢、新變化、新特點,在統籌抓好就業工作的同時,把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擺上議事日程,建立共同參與、分工負責、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研究制定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和相關政策,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實行目標考核制度,將農民工就業的各項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工作部門和人員,定期開展跟蹤督查,建立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
(十四)健全農村基層服務平臺。繼續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和社會保障一體化工程,加大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建設試點力度。進一步完善鄉鎮和行政村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實現所有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工作、制度“六到位”。依托基層工作平臺,建立農村勞動力就業信息調查統計制度,做到基礎臺賬明、動態數據清、創業就業狀況準。
(十五)開展創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活動。指導和推動工作基礎較好、條件相對成熟的縣(市、區),全面實施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政策,在組織領導、資金投入、技能培訓、市場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進行探索,率先完善農民工轉移就業的政策、服務和工作體系,創建9個國家級和一批省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進一步提升我省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工作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