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已于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布實施,根據該《細則》第八十七條的規定,現對《細則》若干條款作如下解釋:
一、《細則》第八條規定:
“設立外資企業的申請,由對外經濟貿易部審查批準后,發給批準證書。
設立外資企業的申請屬于下列情形的,國務院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經濟特區人民政府審查批準后,發給批準證書:
(一)投資總額在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審批限額以內的;
(二)不需要國家調撥原材料,不影響能源、交通運輸、外貿出口配額等全國綜合平衡的。
省、直轄市、自治區和計劃單列市、經濟特區人民政府在國務院授權范圍內批準設立外資企業,應當在批準后15天內報對外經濟貿易部備案(對外經濟貿易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經濟特區人民政府,以下統稱審批機關)。”
解釋:本條第二款中(一)項是指外資企業設立時的投資總額在國務院規定的地方人民政府外資企業審批權限以內。若外資企業需要分期建設的,其投資總額應為各期建設需要投入的資金之和(即總金額),并以該總金額為準確定外資企業的審批權限。任何審批機關不得有意人為縮小投資總額,以規避法律關于審批權限的規定。
二、《細則》第十條第一款規定:“外國投資者在提出設立外資企業的申請前,應當就下列事項向擬設立外資企業所在地的縣級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提交報告。”
第二款規定“縣級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收到外國投資者提交的報告之日起三十天內以書面形式答復外國投資者”。
解釋:以上兩款中所述的報告,不是立項報告。有關政府的書面形式答復也不是立項審批。而是擬設立的外資企業的外國投資者向所在地的縣級或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提出擬設立外資企業所需要的條件,如土地、水、電、氣、通訊等是否具備,有關政府的書面形式答復是對外國投資者提出的條件能否滿足的答復。
三、《細則》第十一條第一款(五)規定的“外國投資者的法律證明文件和資信證明文件”,主要是指外國投資者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法人登記注冊證明文件,董事會組成人員名單,法定代表人資格證明文件,最近三年的資產負債表;若外國投資者是以自然人的名義投資,應提供其國籍、身份、履歷及財產狀況等材料。審批機關認為有必要時可要求外國投資者對上述證明文件及材料在所在國家或地區進行公證。
四、《細則》第十九條第一款規定:“外資企業的組織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經批準也可以為其他責任形式。”
解釋:凡是外商申請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形式的外資企業,按國務院規定的審批權限審批;凡外商申請設立其它責任形式的外資企業,由企業所在地的省、市、自治區、計劃單列市或經濟特區人民政府審核提出意見后報對外經濟貿易部審批。
五、《細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外資企業的注冊資本要與其經營規模相適應,注冊資本與投資總額的比例應當符合中國有關規定。”
解釋:外資企業的注冊資本與投資總額的比例應參照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注冊資本與投資總額比例的暫行規定》執行。
六、《細則》第二十三條規定:“外資企業注冊資本的增加、轉讓,須經審批機關批準,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解釋:本條“須經審批機關批準”,是指設立企業時的原審批機關;但若該外資企業的注冊資本的增加(不包括企業利潤再投資形式的注冊資本增加),致使其投資總額增加,超過了原審批機關的審批權限的,該增加資本的申請應由原審批機關審核后報有審批權的機關審批。該有審批權的機關也可根據具體情況,委托原審批機關審批。
七、《細則》第二十四條規定:“外資企業將其財產或者權益對外抵押、轉讓
,須經審批機關批準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備案。”
解釋:本條所說的“對外抵押”,是指外資企業將其財產或者權益向中國境外的金融機構、公司或企業及其他經濟組織進行抵押。
八、《細則》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經審批機關批準,外國投資者也可以用其從中國境內舉辦的其他外商投資企業獲得的人民幣利潤出資。”
解釋:外國投資者可以用這類人民幣利潤作為部分出資,也可以用這類人民幣利潤作為全部出資,外資企業的注冊資本全部由外國投資者用這類人民幣利潤出資構成的,不影響該企業的性質,即,該企業是外資企業。
九、《細則》第四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外資企業在中國購買物資,在同等條件下,享受與中國企業同等的待遇。”
解釋:該條款也適用于外資企業在中國所需的各種有償服務。
該款所指的“中國企業”目前主要是指中國的國營企業。
該款“同等條件”主要應考慮該外資企業的產品生產與銷售是否與國營企業一樣納入了國家指令性計劃。
十、《細則》第四十七條規定:“外國投資者作為出資的機器設備,依照中國規定需要領取進口許可證的,外資企業憑批準的該企業進口設備和物資清單直接或者委托代理機構向發證機關申領進口許可證。
外資企業在批準的經營范圍內,進口本企業自用并為生產所需的物資,依照中國規定需要領取進口許可證的,應當編制年度進口計劃,每半年向發證機關申領一次。
外資企業出口產品,依照中國規定需要領取出口許可證的,應當編制年度出口計劃,每半年向發證機關申領一次。”
解釋:外資企業進出口事宜,應依照法律法規及有關行政規章辦理,即凡有關外資企業的法規、規章規定某些物資需申領進口或出口許可證的,則按規定申領;凡中國有關法規規定某些物資無需申領進出口許可證的(或未作規定的)則可不必申領。
十一、《細則》第四十八條第三款規定:“前述價格應當報物價管理機關和稅務機關備案,并接受其監督。”
解釋:本款所說:“前述價格”是指本條第二款外資企業依照批準的銷售比例在中國市場銷售產品的價格。
十二、《細則》第七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外資企業研究決定有關職工獎懲、工資制度、生活福利、
勞動保護和保險問題時,工會代表有權列席會議。外資企業應當聽取工會的意見,取得工會的合作。”
解釋:該款中關于“有權”列席會議,一方面外資企業在研究決定第二款規定的與職工有切身利益的問題時,應該主動邀請工會代表參加。另一方面工會代表有權向外資企業方提出列席會議的要求,若外資企業方無理拒絕,應通過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向外資企業主管部門或經貿部門提出請求解決,或按勞動合同的規定解決。工會代表只有權列席會議,代表職工發表意見,但無權表決。有關事項的決定權是外資企業。外資企業應認真聽取工會的意見。若外資企業不能按工會代表的意見辦理,工會或外資企業認為有必要,外資企業應以某種方式作出說明。工會若認為外資企業的決定違犯了中國的有關法律或勞動合同的規定,可通過調解,仲裁或司法程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