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體育局,總參軍訓部、部政宣傳部,各行業體協,各直屬單位:
為做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第二期工程(2001-2010年)實施計劃》的實施工作,提高可操作性,明確階段工作目標,我總局制定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階段(2001-2005年)實施計劃》,現印發給你們。請按照本計劃的要求,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行業的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二○○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階段(2001-2005年)實施計劃》
為全面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階段(2001-2010年)實施計劃》,現制定第一階段(2001-2005年)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在總結第一期工程經驗的基礎上,按照第二期工程規劃的總體要求,堅持活動與建設并舉、重在建設的工作原則,積極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的各項工作,扎扎實實地加強基礎建設和制度建設,努力為第二階段(2006-2010年)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創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圍,進一步提高國民身體素質。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體育服務體系。經過5年努力,初步建成面向群眾性的多元化的體育服務體系。
(二)增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到2005年,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總人口的37%以上,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及格標準的學生數占學生總數的95%以上。
(三)增加公益性體育健身設施。到2005年,直轄市及經濟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100%的社區、其他城市80%的社區和25%的農村鄉鎮建有公益性體育健身設施;西部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80%的社區、其他城市60%的社區和15%的農村鄉鎮建有公益性體育健身設施。在省會城市和有條件的大城市建設一批市民體育健身中心。加大機關、企業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的力度。
(四)壯大社會體育骨干隊伍。到2005年,全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35萬。
(五)完善群眾體育組織網絡。到2005年,全國70%以上的市區街道,70%以上的縣和50%以上的鄉鎮建有體育指導中心或體育指導站;體育彩票公益金資助建設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達到3000個左右。
(六)抓好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到2005年,按照《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完成第二次全國性國民體質監測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公益性體育場地設施建設。
1.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積極配合各級政府落實國家"十五"計劃綱要關于"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要求,落實國家關于城市公共體育設施用地定額指標的規定。
2.體育總局繼續將本級體育彩票公益金作為引導資金,支持各地建設群眾身邊的場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便利、功能更齊全的公益性體育健身場地設施。每年建設10個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經濟實用的示范性市民健身中心。
3.體育總局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實施"雪炭工程",爭取五年內幫助150個貧困地區(其中包括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修建公益性體育設施。
4.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加強與園林、市政等部門合作,進一步推進體育園林化和園林體育化的進程。在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2個單位進行試點。
5.進一步加大公共體育設施開放力度,為廣大群眾健身服務。認真總結并推廣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的試點經驗,提高學校體育設施向群眾的開放程度和服務質量。
(二)加強國民體質監測體系建設。
1.健全自下而上的國民體質監測系統。省級體育行政部門要設立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地(市)級要設立監測站,有條件的社區、鄉鎮設立監測點,配備專兼職人員和必要的設備,定期開展體質監測,指導群眾科學健身。
2.在實施國民體質測定標準的同時,完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修訂青少年體育鍛煉標準,制定普通人群鍛煉標準,促使人們根據自己體質狀況進行科學鍛煉,推動不同人群廣泛參與體育健身活動。
3.全社會都要重視和加強體質監測。選擇條件成熟的行業和地區開展試點工作,爭取將《國民體質測定標準》作為招工、征兵、保險等的參考標準。
4.做好2000年國民體質監測成果開發利用工作。
(三)加強青少年體育建設。
1.抓好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建設。體育總局每年繼續使用體育彩票公益金在全國創建500所左右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與教育部門密切合作,加大學校創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力度。
2.抓好全國中小學課外文體活動。全面實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廣泛開展適合青少年特點、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鼓勵和引導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切實發揮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抓好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和更新體育設施。恢復和拓展活動內容,重視體育和教育的結合,強化管理和指導,提高辦學質量,為社會培養體育骨干,為落實奧運爭光計劃發現和培養后備人才。
(四)加強社會體育骨干隊伍建設。
1.加快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繼續實行并不斷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穩步推行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標準,對在營利性體育場所從事組織和指導的人員逐步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必須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嚴格培訓、嚴格審批、嚴格管理。不斷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質量。
2.普遍提高群眾體育干部隊伍素質。到2005年,對西部縣級以上體育行政部門的群眾體育干部普遍進行一次培訓。
3.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重視發揮軍隊、大專院校在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并給予積極支持。
(五)加強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建設。
1.健全各級政府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協調機構,進一步加強對當地全民健身工作的領導。
2.廣泛建立多種類型的體育協會,發揮各級各類體育協會在群眾體育活動中的橋梁、紐帶和組織作用。體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體育協會的指導,并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各地公共體育場館要為體育協會開展活動提供便利。
3.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積極扶持基層體育健身隊伍的發展,引導其開展健康、文明、科學的健身活動。
(六)加強社會體育法規制度建設。
1.制定并完善農村體育、社區體育、青少年體育、公民體育健身、國民體質監測量與測定、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各方面的法規制度。
2.做好地方全民健身立法工作。體育行政部門要主動配合當地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加強地方社會體育法規建設。
(七)加強群眾體育健身站(點)建設。
1.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依托公共體育設施廣泛建立體育指導中心,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基層單位建立多種形式的體育指導站和體育健身站,并加強監督與指導,使其發揮陣地作用。要積極與文化部門配合共建文體活動站。
2.進一步加強城鄉群眾晨練、晚練站(點)的建設和管理。對群眾健身站(點)的組織者要定期進行培訓。對科學健身、管理有效、長期堅持的健身站(點)給予表彰和一定的物質獎勵。
(八)加強群眾體育健身活動建設。
1.組織和指導開展以青少年為重點的"五個億萬人群"的健身活動和全民健身周活動,不斷創新活動內容,提高活動水平。對廣場體育、公園體育和節假日體育的特點和規律進行積極探索,總結經驗,加強領導。
2.努力做到群眾體育健身活動經常化、普遍化;活動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活動內容形式多樣化、趣味化。
3.積極探索推廣易于開展、小型實用、健康文明的體育健身方法,不斷推出適應群眾健身需要的活動組織形式。
4.組織開展好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做好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和中華傳統養生健身項目的挖掘、整理和推陳出新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在當地政府領導下,主動做好與有關部門的協調工作,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各行業和社會各界辦體育的積極性,共同推進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
(二)多渠道籌集資金,逐步增加全民健身事業的投入。體育總局繼續將本級體育彩票公益金的60%用于全民健身事業,地方也要參照執行。鼓勵單位和個人捐贈和贊助全民健身事業,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
(三)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群眾體育管理運行機制和全民健身理論的研究,抓好體育健身設施、器材、方法、手段的開發應用,普及健身知識,加強群眾健身的科學指導。
(四)加強宣傳工作。借助各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深入持久地開展宣傳工作,充分利用每年舉辦的各種大型群眾體育健身活動,加強全民健身知識和法規制度的宣傳,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輿論氛圍。通過廣泛宣傳取得全社會對全民健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調動人民群眾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熱情,促使更多的組織和個人支持和參與全民健身事業。
(五)突出重點,分類指導。青少年體育以學校為重點,城市體育以社區為重點,農村體育以鄉鎮為重點,軍隊體育以連隊為重點。同時要兼顧各項工作的協調發展,針對不同地區、人群進行分類指導。
(六)重視開展殘疾人、弱智人體育工作,配合有關部門積極做好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殘奧會的各項組織、參賽準備工作,爭取在殘奧會上取得優異成績。
(七)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本地區的計劃和實施方案。各部門、各系統也應制定相應的計劃和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