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公布《關于修改〈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的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二○一○年五月十四日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修改《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的決定
現決定對《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證監會公告[2009]12號)作如下修改:
一、第四條增加一款為第二款:“中國證監會在分類復核中建立專家評審機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研究處理證券公司分類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專家評審委員會的成員由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證券行業自律組織、證券公司有關人員組成。”
二、第九條第一款第六項修改為:“公司被采取警告行政處罰措施,或者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采取警告行政處罰措施的,每次扣4分”。
三、第九條第一款第七項修改為:“公司被采取罰款行政處罰措施,或者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采取罰款行政處罰措施的,每次扣5分”。
四、第九條第一款增加三項為第八項、第九項、第十項:“(八)公司被采取沒收違法所得行政處罰措施,或者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采取沒收違法所得行政處罰措施的,每次扣6分;(九)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采取一定期限內市場禁入,每次扣7分;(十)公司被采取暫停業務許可行政處罰措施,或者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采取永久性市場禁入的,每次扣8分”。同時,將第九條第一款第八項改為第十一項。
五、第九條第二款修改為:“證券公司分公司、營業部等分支機構被直接采取上述措施的,按以上原則減半扣分,累計最高扣5分;證券公司分支機構負責人等管理人員、保薦代表人等主要業務人員因對公司及分支機構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直接采取上述措施的,按以上原則減半扣分,累計最高扣5分;證券公司控股子公司納入母公司合并評價的,子公司被采取的監管措施,按以上原則減半扣分。”
六、第十一條增加一款為第二款:“證券公司因同一事項在不同評價期被分別采取行政處罰措施、監管措施、紀律處分的,按最高分值扣分;同一事項在以前評價期已被扣分但未達到最高分值扣分的,按最高分值與已扣分值的差額扣分。”
七、第十三條、第十四條中的“本規定第九條第(六)至第(八)項措施”修改為“本規定第九條第(六)至第(十一)項措施”。
八、第三十二條修改為:“證券公司分類結果主要供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使用,證券公司不得將分類結果用于廣告、宣傳、營銷等商業目的。”
九、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根據本決定作相應的修改,重新公布。
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2010年修訂)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有效實施證券公司常規監管,合理配置監管資源,提高監管效率,促進證券公司持續規范發展,根據《證券法》、《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證券公司分類是指以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為基礎,結合公司市場競爭力和持續合規狀況,按照本規定評價和確定證券公司的類別。
中國證監會根據市場發展情況和審慎監管原則,在征求行業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并適時調整證券公司分類的評價指標與標準。
第三條 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根據證券公司分類結果對不同類別的證券公司實施區別對待的監管政策。
第四條 證券公司的分類由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組織實施。
中國證監會在分類復核中建立專家評審機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研究處理證券公司分類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專家評審委員會的成員由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證券行業自律組織、證券公司有關人員組成。
證券公司分類工作必須堅持依法合規、客觀公正的原則。參與證券公司分類工作的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素質、業務能力和監管經驗,在工作中堅持原則、廉潔奉公、勤勉盡責。
第二章 評價指標
第五條 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主要根據資本充足、公司治理與合規管理、動態風險監控、信息系統安全、客戶權益保護、信息披露等6類評價指標,按照《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評價指標與標準》(見附件)進行評價,體現證券公司對流動性風險、合規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技術風險及操作風險等管理能力。
(一)資本充足。主要反映證券公司凈資本以及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險控制指標情況,體現其資本實力及流動性狀況。
(二)公司治理與合規管理。主要反映證券公司治理和規范運作情況,體現其合規風險管理能力。
(三)動態風險監控。主要反映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及各項業務風險的動態識別、度量、監測、預警、報告及處理機制情況,體現其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的管理能力。
(四)信息系統安全。主要反映證券公司IT治理及信息技術系統運行情況,體現其技術風險管理能力。
(五)客戶權益保護。主要反映證券公司客戶資產安全性、客戶服務及客戶管理水平,體現其操作風險管理能力。
(六)信息披露。主要反映證券公司報送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體現其會計風險及誠信風險管理能力。
第六條 證券公司市場競爭力主要根據證券公司經紀業務、承銷與保薦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成本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評價。
第七條 證券公司持續合規狀況主要根據司法機關采取的刑事處罰措施,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采取的行政處罰措施、監管措施及證券行業自律組織紀律處分的情況進行評價。
第三章 評價方法
第八條 設定正常經營的證券公司基準分為100分。在基準分的基礎上,根據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評價指標與標準、市場競爭力、持續合規狀況等方面情況,進行相應加分或扣分以確定證券公司的評價計分。
第九條 評價期內證券公司因違法違規行為被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采取行政處罰措施、監管措施或者被司法機關刑事處罰的,按以下原則給予相應扣分:
(一)公司被采取出具警示函,責令公開說明,責令參加培訓,責令定期報告,責令增加內部合規檢查次數的,每次扣1分;
(二)公司被采取出具警示函并在轄區內通報,責令改正,責令處分有關人員,或者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監管談話的,每次扣1.5分;
(三)公司被采取出具警示函并在全行業通報,責令停止職權或解除職務,責令更換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限制其權利,限制
股東權利或責令轉讓股權的,每次扣2分;
(四)公司被采取公開譴責,限制業務活動,暫不受理與行政許可有關文件,暫停核準新業務或增設、收購營業性分支機構申請的,每次扣2.5分;
(五)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認定為不適當人選或被撤銷任職資格的,每次扣3分;
(六)公司被采取警告行政處罰措施,或者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采取警告行政處罰措施的,每次扣4分;
(七)公司被采取罰款行政處罰措施,或者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采取罰款行政處罰措施的,每次扣5分;
(八)公司被采取沒收違法所得行政處罰措施,或者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采取沒收違法所得行政處罰措施的,每次扣6分;
(九)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采取一定期限內市場禁入,每次扣7分;
(十)公司被采取暫停業務許可行政處罰措施,或者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因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采取永久性市場禁入的,每次扣8分;
(十一)公司被采取撤銷部分業務許可行政處罰措施或被刑事處罰的,每次扣10分。
證券公司分公司、營業部等分支機構被直接采取上述措施的,按以上原則減半扣分,累計最高扣5分;證券公司分支機構負責人等管理人員、保薦代表人等主要業務人員因對公司及分支機構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直接采取上述措施的,按以上原則減半扣分,累計最高扣5分;證券公司控股子公司納入母公司合并評價的,子公司被采取的監管措施,按以上原則減半扣分。
第十條 證券公司被證券行業自律組織紀律處分的,每次扣0.5分。
第十一條 就同一事項對證券公司采取多項行政處罰措施、監管措施、紀律處分的,按最高分值扣分,不重復扣分,但因限期整改不到位再次被采取行政處罰措施、監管措施、紀律處分的除外;就不同事項采取同一行政處罰措施、監管措施、紀律處分的,應當分別計算、合計扣分。
證券公司因同一事項在不同評價期被分別采取行政處罰措施、監管措施、紀律處分的,按最高分值扣分;同一事項在以前評價期已被扣分但未達到最高分值扣分的,按最高分值與已扣分值的差額扣分。
第十二條 證券公司資本充足、公司治理與合規管理、動態風險監控、信息系統安全、客戶權益保護和信息披露等6類評價指標存在一定問題,按具體評價標準每項扣0.5分。如已被采取監管措施的,按本規定第九條執行,不重復扣分。
第十三條 證券公司市場競爭力符合以下條件的,按以下原則給予相應加分:
(一)證券公司上一年度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或營業部平均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位于行業前5名、前10名、前20名的,分別加2分、1分、0.5分;
(二)證券公司上一年度承銷與保薦業務、并購重組等財務顧問業務凈收入或股票主承銷家數或債券主承銷家數位于行業前5名、前10名的,分別加2分、1分;
(三)證券公司上一年度資產管理業務凈收入位于行業前5名、前10名、前20名的,分別加2分、1分、0.5分;
(四)證券公司上一年度凈利潤為正且成本管理能力位于行業前5名、前10名、前20名的,分別加2分、1分、0.5分;
(五)證券公司創新成果評價期內在行業推廣的,單項或累計最高可加5分。
證券公司在評價期內如因違法違規行為被采取本規定第九條第(六)至第(十一)項措施的,不適用本條第(一)至第(三)項加分。
證券公司在評價期內發生未履行上市保薦和持續保薦法定職責與義務情形的,不適用本條第(二)項加分。
第十四條 證券公司符合以下條件的,按以下原則給予相應加分:
(一)公司最近2個、3個評價期內主要風險控制指標持續達標的,分別加2分、3分;
(二)公司最近2個、3個評價期內未被采取過本規定第九條第(六)至第(十一)項措施的,分別加2分、3分;
(三)公司凈資本達到規定標準5倍及以上的,每一倍數加0.1分,最高可加3分;
(四)公司凈資本與負債的比例、凈資本與各項風險資本準備之和的比例達到規定標準2倍及以上的,分別加0.5分;
(五)凈資本收益率位于行業前5名、前10名、中位數以上的,分別加2分、1分、0.5分。
第十五條 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可以根據證券公司在評價期內落實專項監管工作情況,對證券公司的評價計分進行調整,每項最高可加或扣3分。
第十六條 證券公司可以申請中國證監會認可的機構(以下簡稱專業評價機構)組織專家對其專業管理能力、信息技術系統的穩定與安全、客戶服務與管理水平、投資者教育等方面進行專業評價;專業評價機構可針對證券行業內發生的
重大事故、技術故障、業務糾紛與客戶投訴等情況,對涉及的證券公司進行專業評價。證券公司專業評價的標準和辦法另行制定。
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可以根據證券公司專業評價結果,對證券公司評價計分進行調整,每項專業評價最高可加3分。
經專業評價機構評定,證券公司發生的重大事故、技術故障、業務糾紛、客戶投訴是由于證券公司管理不善引起的,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應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進行扣分。
第四章 類別劃分
第十七條 中國證監會根據證券公司評價計分的高低,將證券公司分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5大類11個級別。
被依法采取責令停業整頓、指定其他機構托管、接管、行政重組等風險處置措施的證券公司,評價計分為0分,定為E類公司。評價計分低于60分的證券公司,定為D類公司。
中國證監會每年根據行業發展情況,結合以前年度分類結果,事先確定A、B、C三大類別公司的相對比例,并根據評價計分的分布情況,具體確定各類別、各級別公司的數量,其中B類BB級及以上公司的評價計分應高于基準分100分。
(一)A類公司風險管理能力在行業內最高,能較好地控制新業務、新產品方面的風險;
(二)B類公司風險管理能力在行業內較高,在市場變化中能較好地控制業務擴張的風險;
(三)C類公司風險管理能力與其現有業務相匹配;
(四)D類公司風險管理能力低,潛在風險可能超過公司可承受范圍;
(五)E類公司潛在風險已經變為現實風險,已被采取風險處置措施。
第十八條 證券公司在評價期內存在挪用客戶資產、違規
委托理財、財務信息虛假或股東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將公司類別下調3個級別;情節嚴重的,將公司類別直接認定為D類。
第十九條 證券公司在自評時,若不如實標注存在問題,存在遺漏、隱瞞等情況,將在應扣分事項上加倍扣分;自評時存在隱瞞重大事項或者報送、提供的信息和資料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的,將視情節輕重將公司類別下調1至3個級別。
證券公司未在規定日期之前上報自評結果的,將公司類別下調1個級別;未在確定分類結果期限之前上報自評結果的,將公司類別直接認定為D類。
第五章 組織實施
第二十條 證券公司分類每年進行一次,評價期為上一年度5月1日至本年度4月30日,涉及的財務數據、業務數據原則上以上一年度經審計報表及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信息為準。
第二十一條 證券公司分類按照證券公司自評、派出機構初審、中國證監會復核的程序進行。
第二十二條 證券公司應當按照本規定的要求進行自評。證券公司應結合自身情況,對照評價指標與標準,如實反映存在的問題及被采取的監管措施,經公司主要負責人和合規負責人簽署確認后,將自評結果上報公司住所地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
第二十三條 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在證券公司自評的基礎上,根據日常監管掌握的情況,對證券公司自評結果進行初審和評價計分,將初審結果上報中國證監會。
在初審過程中,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可以就有關問題進行核查,并與證券公司核對情況,確認事實。
第二十四條 中國證監會在派出機構初審的基礎上進行復核并確定證券公司的類別,于每年7月15日之前將分類結果書面告知證券公司。
證券公司對其分類結果有異議的,在收到分類結果書面通知之日起1個月內可向中國證監會提出書面申述。中國證監會在收到申述后1個月內予以答復。
第二十五條 對于在自評時隱瞞事項或者報送、提供的信息和資料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的證券公司,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應當對公司主要負責人視情節輕重采取監管談話等措施,并記入誠信檔案。
第二十六條 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在日常監管工作中,對證券公司發生的違規行為和異常情況應及時調查、迅速采取適當的監管措施并記入監管檔案,在此基礎上對證券公司進行客觀、公正的初審和評價計分。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對證券公司的違法違規行為是否及時、充分采取相應監管措施,以及證券公司分類初審的質量,是落實轄區監管責任制,考評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證券公司監管工作績效的重要依據。
第二十七條 證券公司狀況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出現異常且足以導致公司分類類別調整的,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應當根據有關情況及時對相關證券公司的分類進行動態調整;證券公司也可以向派出機構提出調整分類的申請,經派出機構初審后報中國證監會復核確定。
上述分類調整屬于調高證券公司類別的,證券公司評價指標應當持續6個月以上滿足與調高類別相應的標準。
第六章 分類結果使用
第二十八條 中國證監會按照分類監管原則,對不同類別證券公司規定不同的風險控制指標標準和風險資本準備計算比例,并在監管資源分配、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頻率等方面區別對待。
第二十九條 證券公司分類結果將作為證券公司申請增加業務種類、新設營業網點、發行上市等事項的審慎性條件。
第三十條 證券公司分類結果將作為確定新業務、新產品試點范圍和推廣順序的依據。
第三十一條 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根據證券公司分類結果,確定不同級別的證券公司繳納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的具體比例。
第三十二條 證券公司分類結果主要供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使用,證券公司不得將分類結果用于廣告、宣傳、營銷等商業目的。
第七章 附則
第三十三條 證券公司控股的證券子公司,可以合并納入母公司分類評價,母子公司合并評價的,母公司的分類結果適用于子公司。
第三十四條 本規定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主要風險控制指標,是指凈資本、凈資本/各項風險資本準備之和、凈資本/凈資產、凈資本/負債、凈資產/負債等5項指標。
(二)成本管理能力,是指營業收入與營業支出的比例,用(營業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營業支出進行衡量。
第三十五條 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評價指標與標準
附件:
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評價指標與標準
評價指標 序號 評價標準
1、資本充足 1.01 凈資本絕對數指標符合規定標準
. 1.02 凈資本相對數指標符合規定標準
. 1.03 各項業務風控指標符合規定標準
2、公司治理與合規管理 2.01 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有效運作,公司股東資格及行為、公司董事、監事、高管人員資質
及任免變更符合監管要求
. 2.02 內部組織架構和業務管控制度健全有效
. 2.03 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科學合理并有效執行
. 2.04 合規管理組織體系和保障措施健全有效
. 2.05 合規管理制度有效執行,合規考核納入員工績效考核、合規文化建設融入經營管理全過程
. 2.06 合規總監切實履行職責,并按要求及時向證券監管部門報告違法違規行為或合規風險隱患
3、動態風險監控 3.01 風控組織體系獨立有效運作
. 3.02 風控指標動態監控系統及各項業務風險控制機制健全,能動態識別、度量、預警、報告及處理各類風險
. 3.03 壓力測試及敏感性分析機制健全有效并能按要求報送分析測試報告
. 3.04 凈資本補足機制和業務規模調整機制健全并能有效實施
4、信息系統安全 4.01 IT治理完善,信息系統管理機制獨立有效
. 4.02 信息系統功能齊備,有效滿足客戶委托、交易、清算、開戶、查詢等需求,客戶電子資料等信息安全
. 4.03 信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能夠避免頻繁信息
安全事故或重大事故
. 4.04 信息系統應急預案有效,能夠及時應對信息安全事故
5、客戶權益保護 5.01 客戶資產存放管理制度完善,能夠有效保障客戶資產安全
. 5.02 客戶服務和管理制度健全,能夠了解客戶并提供適當性產品和服務
. 5.03 營銷人員管理制度健全,有效防止營銷人員損害客戶權益
. 5.04 客戶投訴處理機制有效,能夠穩妥處理各類上訪、投訴、糾紛,防止群體性事件、惡性個案發生
. 5.05 投資者教育融入各項業務流程和服務環節,在防范和打擊非法證券活動中積極發揮作用
6、信息披露 6.01 年度報告真實、準確、完整,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能按規定及時報告和披露
. 6.02 綜合監管報表真實、準確、完整,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能按規定及時報告
. 6.03 公開披露的信息以及向股東和監管部門報告的信息真實、準確、完整、及時,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
遺漏
. 6.04 重要事項報告和處理機制健全,發生信息安全事故、群體性事件、惡性個案、被其他政府部門采取行政處罰措施、
涉及刑事民事訴訟等重大事項能按規定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并及時處理,能及時應對涉及公司的輿論報道
. 6.05 按規定使用分類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