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刑復核程序發展的幾個階段
有學者針對建國以來我國立法對死刑案件核準權的“反反復復”的情況,按照數次“收”和“放”的變化,將其分為幾個階段。這雖然略顯表面化,但對于我們了解該程序的歷史發展以及對現在出現的問題追本溯源未嘗不是一個簡便易行的辦法。故筆者姑且也將其分為幾個階段來逐一介紹。
第一階段:建國初到刑訴法頒布前。死刑核準權最早出現在54年《人民法院組織法》中。根據該法11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對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的死刑終審判決有核準權,高級人民法院對中級人民法院死刑總審判決和當事人未上訴的基層人民法院或中級人民法院的死刑判決有核準權。而1957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死刑核準權統一收歸最高人民法院行使。58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將死緩案件的核準權交由高級人民法院行使。顯然,立法者在這一階段的“收”和“放”的舉措都表明其在該程序所要達到的公正和效率兩大訴訟目標之間的抉擇和傾向。這一階段的死刑復核程序從總體上來看,監督層次關系明晰,合理且有度。
第二階段:刑訴法頒布到刑訴法修訂前。79年刑訴法和刑法中均對死刑案件的核準權進行了嚴格控制,規定有最鋯院統一行使。后來隨著社會治安的惡化,依法需判處死刑案件的增多,為及時高效地核準死刑案件,有力打擊惡性刑事犯罪。全國人大常委會分別于1980年和81年兩次作出決定,授權各地高級人民法院對部分嚴重暴力犯罪需判處死刑的案件行使核準權。最高人民法院依此決議進行了授權。1991年-97年為打擊日益猖狂的毒品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又先后授權云南,廣東等五省,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對部分毒品死刑案件行使核準權。這一時期死刑核準權的變化,體現了在同刑事犯罪作斗爭過程中,立法者對訴訟效率的“偏好”。但立法者的“放權”決定似乎只考慮了實體問題而未顧及程序上的協調,使得高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一審案件如被告人不上訴,檢察院不抗訴的,以及二審判處死刑案件均不在經高級人民法院死刑復核程序加以復核。即出現了二審程序吞并死刑復核程序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二合一”現象。
第三階段:新刑事訴訟法施行到現在。96年刑訴法和97年刑法中均未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必要時可以下放死刑核準權,依新法優于舊法的原理,可以視為死刑核準權又“重歸”最高人民法院。但97年最高人民法院再次將部分死刑案件的核準權授予各地高級人民法院。這樣,死刑核準的兩極格局仍未改變,該程序在上述案件中名存實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因為家庭冷暴力離婚法院會支持嗎
2021-02-08婚前隱瞞家族有精神病史能成為離婚理由嗎
2021-02-09限制婚后自由的婚姻協議有效嗎
2021-02-22終止合同需要約定還款期限嗎
2021-02-12簽了不平等合同怎么辦
2021-01-24在商場摔傷,商場不理怎么辦
2021-01-03已登記的地役權的可以單獨申請登記嗎
2021-02-15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0-12-10用人單位招工能否收押金
2021-01-19試用期離職領導不同意怎么辦
2021-03-16勞務外包的賬務處理如何進行
2020-11-29別人逗狗將我傷害,該怎么索賠
2020-12-10投資理財保險的定義
2021-03-03保險合同生效的三個要素是什么
2020-11-13預付款保函有效期一般是多久
2021-02-02避免保險合同糾紛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2021-03-17論保險合同格式條款的解釋原則有什么
2021-02-12承包期內,承包方流轉經營權的要辦理變更嗎
2020-12-01如何辦理土地承包證
2021-03-10林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條件是什么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