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企業(yè)法人的股權也遇到了繼承和更迭等一些列問題,當老股東死亡,其繼承人在繼承股權的時候,往往會暴露出其所要繼承的股權份額出資不實等一系列問題,那么繼承虛假出資股份是否可行呢?下面律霸小編簡單論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股權的性質
所謂股權,是指作為公司成員的股東以集體意志、根據團體內部組織規(guī)則和程序行使的內部成員權。股權的權能主要表現為:(1)股東會的出席權和表決權;(2)選舉權;(3)公司章程及帳冊的查閱權;(4)要求法院宣告股東會決議無效的請求權,以及對公司董事、監(jiān)事提起訴訟權;(5)股利分派請求權;(6)凈資產分配請求權;(7)股份轉讓權。 其中前四項屬于社員權即身份性權能,后三項為股權的財產性權能。商人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為目的,其成立公司并成為股東當然以獲取財產上的利益為根本,但因公司具有社團性,為“人的結合體”,股東需從公司獲取財產利益,自得保持其股東的身份,所以股權的身份性權能又是其財產性權能的實現保障。如果缺乏身份性權能的保護,股東的財產性權能的體現也就大打折扣。
現代各國公司法規(guī)定的公司類型主要有一人公司、無限公司、兩合公司、股份公司、有限公司等。此種公司類型的劃分,主要是基于公司中人的因素與資本的因素的輕重關系而確立,即所謂的人合性與資合性。
純粹的人合公司的實質是個人商人的復合體,是只由人合信賴關系的成員所組成的企業(yè)形態(tài)。而資合公司則是各社員單純以其出資為媒介而結合的資本集合企業(yè)的法律形態(tài),公司的實質與其說是社員的結合體,還不如說是被提供的資本的集合體。人合公司基于各股東間的信賴關系而建立,作為公司的內部關系,不僅有公司和社員之間的關系,而且社員相互間的法律關系也可以成立,企業(yè)的控制形式采取的是人數主義,其典型形態(tài)為無限公司。資合公司內部關系僅為公司和社員之間的關系,并不存在社員之間的相互法律關系,企業(yè)的控制形式采用的是資本主義,以持有企業(yè)股份的多寡來確定,其典型形態(tài)為股份公司。而兩合公司與有限公司則兼有人合與資合的因素,前者是在人合公司的基礎上加上資合公司因素,而后者是在資合公司中加入人合因素而建立的。
我國現行公司法僅認可了股份有限公司及有限責任公司的地位,其余公司類型未予確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可以繼承這在理論上已無爭議,所以本文僅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能否繼承進行考察。
二、有限責任公司股份繼承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屬民事權利的一種,故其得喪變更仍應適用民事權利的各種原理。所謂權利的取得,指權利歸屬于主體,可分為原始取得及繼受取得。原始取得,指非基于他人既存的權利,而獨立取得新權利。繼受取得,指就他人既存的權利取得權利。在有限責任公司中,股權的原始取得主要源自公司的設立,而繼受取得則會因公司合并、股權轉讓等原因而發(fā)生。
繼承亦為權利繼受取得方式的一種,故其性質應與轉讓相似。而經考察各國公司法有關股權繼承與股權轉讓的規(guī)定亦可證實這一點。承認公司股權得以繼承取得的國家均沒有對股權轉讓加以過多的限制。如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股份轉讓時,受讓人將其受讓的事實通知公司并向公司出示其轉讓證明書后,其轉讓對公司始能生效。香港公司條例及其附件對股份轉讓的規(guī)定均未有須經股東會或公司同意之限制。
而我國臺灣地區(qū)公司法沒有股權得以繼承的規(guī)定同時亦對股權的轉讓加以限制,其無限公司部分第55條規(guī)定股東非經其它股東全體之同意,不得以自己出資之全部或一部,轉讓于他人。有限責任公司部分第111條規(guī)定股東非得其它全體股東過半數之同意,不得以其出資之全部或一部,轉讓于他人。前項轉讓,不同意之股東有優(yōu)先受讓權;如不承受,視為同意轉讓,并同意修改章程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事項。有的學者認為該法第123條第二款規(guī)定“有限責任股東死亡時,其出資歸其繼承人”是有關股權繼承的規(guī)定,但仔細研究,該條規(guī)定出現在兩合公司部分,而且股東死亡時繼承人繼承的是其“出資”而非股權。
由上觀之,因有限責任公司兼有人合因素與資合因素,其內部除公司與股東間關系外尚有各股東之間的法律關系,股東之間的信賴關系不容忽視。股權繼承的發(fā)生會導致股東的變化,因而對股東間的信賴關系產生影響,股權繼承的準許與否,在于一國立法者對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的強調與否。
考察我國公司法立法現狀及趨勢,現行公司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出資或者部分出資。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出資,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出資,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對該出資有優(yōu)先購買權。”股東間可以轉讓出資而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則須全體股東人數的過半數而非股份過半數的同意,這體現了我國公司法立法對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重視。上述修改草案第三十六條規(guī)定對此作了修改,但同樣未減弱對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的強調,該條規(guī)定為“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股權或者部分股權。轉讓股權的,其他股東應當認可該次轉讓并同意根據該次轉讓修改公司章程。股東按照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股權。公司章程沒有規(guī)定的,必須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股權,視為同意轉讓并同意根據該次轉讓修改公司章程。但是,法律對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股權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按照出資比例對該股權有優(yōu)先購買權,但公司章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人民法院以強制執(zhí)行程序轉讓股東的股權時,應當通知公司及全體股東,其他股東有權在20日內對該股東的股權行使同等條件下的優(yōu)先購買權;其他股東逾期不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的,視為放棄優(yōu)先購買權并同意根據該次轉讓修改公司章程。
由此可見,我國公司法立法一直未忽視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存在,在此情況下,從統一立法思想的角度出發(fā),筆者認為在我國不應允許股權可以繼承。繼承人可以繼承的僅為股權中的財產性權利而不能當然取得股東資格。既然是財產性權利,那么這部分權利究竟是什么呢?有的學者認為是死亡股東對公司的原始出資額,也有的認為繼承人應繼承的股權中的財產權利不是一個固定的財產數額,它主要是一種取得收益的權利,因此應為以公司資產乘以原始出資額所得的數額,公司章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筆者認為,股東向公司投入資本后,其注資已成為公司資產,與股東個人財產相分離,股東取得的僅是其享有的股份。因繼承是權利繼受的方式之一,其權利的范疇限定于原被繼承人享有的權利而不得有所超越,所以其所能繼承的亦只能是死亡股東原享有的公司股權的財產性權益,即股份。當然,亦正是基于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所以在公司章程的預先確認或股東會的同意的情況下,繼承人可取得股東資格。參考股權轉讓的條件,股東會決議同意人數可以限定為過半數。
如前文所言,股權中的財產性權能有股利分派請求權、凈資產分配請求權及股份轉讓權,繼承人取得這些權能后可否一直保留呢?筆者認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確認有賴于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及公司登記的記載,而公司分紅及消滅時分配凈資產均得根據上述文件的記載進行,因繼承人不能當然取得股東資格,即不可能變更上述文件的登記,所以此兩種權均不能實現。而第三種權能雖然亦得基于股東身份,但為了繼承人實現股權的財產利益,應得保留。
三、繼承人權利的實現方式
針對繼承人取得股權中的財產部分后權利如何實現,有著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在繼承事由發(fā)生后,首先賦予公司的其他股東在一定期限內對死亡股東所持股份的優(yōu)先購買權,在公司股東逾期不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時,可推定股東放棄優(yōu)先購買權,并同意接受死亡股東的繼承人為公司股東。 也有的認為繼承人需成為公司股東,需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其他股東不同意的,繼承人因此獲得股份的退還請求權,得到不同意的股東支付的對價,取得財產利益。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均有失偏頗,首先,繼承人取得的股權轉讓權源自原死亡股東的同一權能而不應有所限制,所以自得將股份轉讓與公司股東及股東以外的其他人,只要符合公司法的規(guī)定即有過半數股東同意便可。其次,當繼承人沒有成為公司股東意向,但又未能將股份轉讓予股東及第三人的情況下,將繼承人“強迫”成為公司股東似有悖其意愿。所以筆者認為此時應規(guī)定繼承人可以請求將股份變現,由公司通過減資程序予以收購。至于減資可能導致公司資本不能達到公司法規(guī)定的最低標準的問題,可以由股東會決議以增資或解散公司等方法來解決。而當繼承人未取得股東資格使股東人數減少至不符合公司法規(guī)定的標準時,即只有一人時,則公司成為一人公司,因一人公司問題已有甚多文章論述,本文不再予以贅述。
前文所說的均是死亡股東現實出資的情況,那么假如死亡股東在公司成立時虛假出資或公司后抽逃出資,繼承人又能否取得股份呢?出資不實或抽逃出資的股東資格問題在學術及實務界均未能統一認識,但通說認為,股東出資不實或抽逃出資,并不影響其股東資格,筆者同意這一觀點。根據公司法的規(guī)定,出資不實的股東應對其他股東承擔違約責任,所以假如死亡股東尚有其他財產可供執(zhí)行的,股東會自得請求將該部分財產予以執(zhí)行以充實公司資本。但在死亡股東沒有其他財產可供執(zhí)行的情況下,如繼承人希望取得股份,因其在繼承財產的同時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仍得承受被繼承人的債務,而不實或抽逃的出資當然為被繼承人的債務,而又因股份是股東向公司投資的結果,所以本債務又是股份的基礎,若基礎不存在則其衍生利益自不存在,故筆者認為繼承人此時須補足原股東出資才能取得股權財產性權益。如果繼承人不愿補足出資,則股東會可決議由其他股東補齊注冊資本或進行減資以達到法定條件。
綜上所述,雖然對于繼承虛假出資股份的效力問題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為了在繼承這一關鍵時間點遇到不必要的麻煩,對于即將發(fā)生或可能即將發(fā)生的股權,小編建議還是盡早完善出資,并在章程中作出明確的說明,以防不必要的麻煩。更多相關知識您可以咨詢律霸河北律師!
虛假出資罪量刑標準是什么
虛假出資的舉證責任是怎樣的
虛假出資罪構成要件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買賣二手房自己簽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02質權成立的要件是什么
2021-01-17行政復議被申請人有哪些分類
2021-03-13國家對未成年工勞動保護有哪些
2020-12-03關于孩子姓氏的約定有效嗎
2021-03-07公司法人變更的費用要多少錢
2020-11-23能否對道路交通事故證明提起訴訟
2021-03-01公司破產欠了一千萬怎么辦
2021-01-15現在房產抵押都有他項權證嗎
2021-01-05銀行卡被司法凍結了,公安局會聯系嗎
2021-03-08離退休不滿5年能解除合同嗎
2021-01-31競業(yè)限制糾紛屬于勞動爭議嗎
2020-11-28裁員的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14意外險車禍賠付多少錢
2020-11-15旅游意外險怎么賠付
2021-02-18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人代位求償權案例評析
2020-11-26保險人責任免除條款如何認定
2021-01-25保險代位權和保險合同格式條款
2020-12-26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管轄問題探析
2020-11-15保險公司追償沒財產執(zhí)行怎么辦
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