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舉證,就是指行政訴訟的當事人向法庭提供證據,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或事實損害行為、損害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是否存在、是否合法、應否承擔行政賠償責任、承擔何種賠償責任的訴訟活動。
(一)[舉證責任配置規則]
舉證責任,指當事人在訴訟中因舉證不能或不力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舉證責任制度最早起源于羅馬法時代。當時主要是指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理論研究中稱之為主觀舉證責任,即向法院提供證據證明自己主張的義務或負擔。后來法國學者提出了客觀舉證責任的概念,即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就是在待證事實真偽不明、而法院又不能拒絕裁判情況下,判決由誰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這就出現了舉證責任如何配置的問題。理論上有法律要件分類說、權利限制擴張區別說等觀點。
法律要件分類說是德國學者提出的一種觀點,與民事訴訟相同。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均采此說。該學說將民事法律規范分為權利產生規范、權利妨害規范、權利消滅規范和權利排除規范,前者為基礎規范,后三者為對立規范。主張權利存在者就權利規范中關于權利事實存在的構成要件承擔舉證責任;主張權利不存在者應就對立規范中,權利消滅(如債務已清償)、權利妨害(如沒有或限制行為能力)、或權利排除(如已超過時效)等負舉證責任。
權利限制、擴張區別說是日本學者提出的。他們認為,限制國民權利、課處義務的行政處理訴訟,由行政機關就行為的適法性負舉證責任;國民請求擴張權利或利益領域應就其請求權的基礎事實負舉證責任。
我國行政訴訟法和最高法院這次制定的行政訴訟證據規則沒有照搬前述理論,而是規定行政機關就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相對人申請授益,應就其請求符合法定條件負舉證責任,且對原告沒有適用舉證責任的概念。即:被告對行政行為合法性(1條)和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的(4條3款)負舉證責任。原告應負責提供三類證據材料:符合起訴條件的材料(4條1款);訴被告不作為,證明其在行政程序中曾提出過申請的材料(4條2款);賠償訴訟中,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5條)。同時規定了原告享有提供被告行為違法的證據的權利(6條)。
(二)[舉證失權規則]
舉證失權指無正當理由超出法定舉證期限,即喪失舉證權利的制度。我國行政訴訟法沒有舉證期限的規定,長期以來實行證據隨時提出主義,增加了訴訟成本,降低了訴訟效率,也不利于公正價值的實現。最高法院關于執行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只是對被告舉證的期限作了原則規定,不夠完整。這次證據規則作了如下調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民法典草案中婚姻家庭篇都有哪些新規定
2020-12-16不經本人同意私自錄音違法嗎
2021-01-18執行董事和董事長有什么不同之處是什么
2020-11-08防二次出軌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11勞務分包合同是否需要約定保證金
2020-11-14合同生效后有異議怎么辦
2020-12-042020年勞動合同法關于經濟補償金的法律規定
2020-12-14勞動合同變更的方式
2021-03-21工會會員享有哪些權利
2021-03-19純勞務分包給自然人合法嗎
2021-02-28人壽保險拒賠原因都有什么
2020-11-26意外險國家規定最高賠付多少
2021-01-01車上人員險賠償范圍多大
2021-02-07建筑工程保險的保險責任有哪些
2021-03-10關于拖拉機保險合同條款
2021-02-07保險責任怎么確定
2021-01-02人身保險不適用代位追償的原因是什么
2020-12-19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2021-03-04人身意外傷害綜合保險合同條款
2020-11-11互聯網保險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