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些人在通過按揭的方式購買了二手房之后,由于經濟壓力太大,所以會想要轉讓其按揭購買的二手房。那么,在法律上,按揭買的二手房該如何轉讓呢?此外,在實踐中,對于按揭二手房的轉讓應該注意些什么呢?本文將針對這兩個問題一一解答。
一、按揭買的二手房該如何轉讓
1、按揭二手房轉讓的方式。
在與賣方就買賣該二手房達成意向后,由于該二手房上設有抵押,因此,還應當征得抵押權人,即銀行的同意。
購買按揭二手房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買方一次性付款,還清銀行的按揭貸款,終止原借款合同,辦理注銷抵押登記手續,使得房屋上不存在其他任何權利障礙,然后由二手房所有權人與二手房購買人辦理產權過戶手續。在一次性付清銀行按揭款的情況下,為了防范風險,買方最好與賣方約定直接將買房款支付到按揭貸款銀行的還款賬戶上。第二種方式,轉按揭貸款購買二手房。即買方也向銀行申請按揭貸款購買二手房,買方既可以向賣方原按揭貸款銀行申請轉按揭,也可以向其他銀行申請轉按揭。其基本程序如下:
(1)買賣雙方簽訂買賣合同;
(2)買方選擇申請同行轉按揭或者跨行轉按揭;
(3)買方向銀行申請轉按揭并提交相關材料,銀行對轉按揭申請進行審核;
(4)買賣雙方共同向原按揭銀行辦理還貸手續,賣方與原按揭銀行終止原按揭貸款協議,并辦理注銷抵押登記手續;
(5)買賣雙方辦理房屋過戶手續;
(6)買方到房管局辦理抵押權人為轉按揭銀行的抵押登記手續。
2、按揭二手房轉讓的費用。
按揭二手房轉讓除了要繳納一般二手房交易的契稅、印花稅、登記費、交易手續費等外,在“轉按揭”過程中,還涉及到銀行的按揭轉讓傭金、抵押擔保費、評估費、保險費、律師見證費等費用。
二、按揭二手房轉讓應注意什么
1、要弄清房屋產權是否辦理。
購房者要弄清楚自己的房子是產權按揭轉讓還是合同按揭,也就是說你的房子是已經辦下來產權了,還是產權沒有辦下來(即目前還是合同)。如果是產權按揭轉讓,房屋的業主只需要出示產權復印件。
2、要弄清需要繳納哪些費用。
貸款期限原則上不變更原借款合同約定的貸款期限、利率、還款方式和還款計劃。如果是有產權,就到房管局辦理注銷產權手續,重新辦理過戶,做新的再抵押;如果是合同按揭需到開發商那里去辦理更名,原則上銀行建議開發商不要收取購房者的費用;房管局會收取過戶稅費。
通過上文的介紹之后,大家應該清楚按揭買的二手房該如何轉讓了吧。此外,在二手房轉讓中,具體的收費除了要繳納一般二手房交易的契稅、印花稅、登記費、交易手續費等外,在“轉按揭”過程中,還涉及到銀行的按揭轉讓傭金、抵押擔保費、評估費、保險費、律師見證費等費用。
按揭買房注意事項有哪些
一手房按揭貸款合同中怎么寫?
2020年二手房按揭貸款首付幾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姜云章律師,法學學士,現為四川弘澤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本律師要求自己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工作態度、高度的工作責任感有效地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本人的執業理念。 在辦案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聽取當事人陳述耐心細致、法律分析全面精準、應訴策略高效專業的執業特點,成功代理了涉及民事、商事、行政、刑事等各類法律案件, 在職業過程中,本律師深刻的明白只有自身理論知識的不斷積累提高,才能更好地在不斷變化的社會情況和日趨復雜多變的社會關系中解決實際的案件,才能更好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才能給自己的當事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因此本律師一直致力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研究。 同時,本律師堅持“團隊合作贏未來”的信念,摒棄“單打獨斗、個人英雄主義”的陳舊觀念,努力探索團隊合作運營的最佳模式,以調動團隊成員的所有資源和才智,以期實現自愿的最佳配置從而實現在法律范圍內以最小的成本盡最大限度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自驅除所有不和諧和不公正現象。 本著“誠實守信、勤勉盡責,最大限度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執業宗旨在追求公平正義的法律道路上不斷探求。
土地劃撥協議怎么寫
2020-11-28相鄰關系與地役權有什么區別
2021-03-02辭退職工的條件需要哪些
2021-02-26專利初步審查包括哪些內容
2021-01-14承運人是否有法定留置權
2020-12-23政治權利和自由包括哪些
2020-12-22商業匯票有哪些特征
2021-01-26不可抗力及違約責任的免除
2020-11-14單身不想結婚,可以收養小孩嗎
2021-03-22繼子女在什么情況下對繼父母的沒有贍養義務
2021-01-11合同滯納金標準
2021-03-14無還款期限的擔保合同糾紛怎么處理
2021-01-19按揭房解押要多久
2020-12-24單方承諾是否構成連帶責任擔保
2021-03-01商場衛生間受傷怎么辦
2021-02-09校園體育運動中的侵權責任歸屬
2020-12-01和房產中介打交道要注意什么
2021-02-26過渡時期適用第三者險如何處理
2021-03-18論保險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
2020-12-26保險公司為何無需承擔雇主責任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