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就是犯罪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違反了刑法的規定,所以對于該行為,我國法律有明確規定,對于犯罪應該接受法律的制裁。 對應罪行適用對應的刑罰處罰。關于犯罪有個人犯罪也有單位犯罪。那么在單位犯罪案件的審理程序中由誰出庭作證?
一、 在單位犯罪案件的審理程序中誰出庭作證
在單位犯罪案件的審理程序中,如被告單位的訴訟代表人與被指控為單位犯罪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是同一人,應當由被告單位委托其他負責人或者職工作為訴訟代表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七十九條 被告單位的訴訟代表人,應當是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被指控為單位犯罪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因客觀原因無法出庭的,應當由被告單位委托其他負責人或者職工作為訴訟代表人。但是,有關人員被指控為單位犯罪的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或者知道案件情況、負有作證義務的除外。
單位犯罪
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單位犯罪自首是以單位犯罪為前提的,沒有單位犯罪,就不可能有自首問題的研究。
單位犯罪法律規范
單位犯罪立法
單位犯罪早在17世紀英國的《刑法》中就有規定,我國1987年1月22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在我國刑事立法史上首開了規定單位犯罪的先河。1997年《刑法》首次在我國的刑法典中規定了單位犯罪,主要集中在刑法總則的第三十條和第三十一條以及分則的相關部分。
研究單位犯罪自首,就必須正確界定單位犯罪的概念,并對其特征加以分析。
我國《刑法》[1] 對單位犯罪只是從犯罪主體范圍方面進行了描述,而從概念揭示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來看,這遠沒有揭示單位犯罪概念的深刻內涵,但同時它又為單位犯罪的理論研究及其實踐探討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正因為如此,學理界關于單位犯罪概念的學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單位犯罪界定
所謂單位犯罪就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所犯的罪,系個人犯罪的對稱。此種觀點認識到了單位犯罪與個人犯罪的區別,也揭示了單位犯罪的主體范圍,但它實際上是對刑法條文的一種片面理解,由此推之,單位犯罪即單位所犯的罪,這又犯了循環定義的邏輯錯誤。
單位犯罪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為本單位謀取非法利益,經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者由有關負責人員決定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與前一種觀點相比,該說區分了單位意志與個人意志,但它所說的單位犯罪只限于主觀上的故意,這與刑法中規定的少數過失的單位犯罪相背離。此外它強調的單位犯罪以非法利益為要件,無疑又縮小了概念的內涵。因此,在八屆大五次會議審議的時候,由于其局限性而被否決。
單位犯罪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法定單位,經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由有關負責人員代表單位決定,為本單位謀取利益而故意實施的,或不履行單位法律義務、過失實施的危害社會,而由法律規定為應負刑事責任的行為。此觀點克服了以上觀點的不足,明確地把過失犯罪納入其中,這與刑法之規定是一致的,同時也不限于以非法利益為要件,準確地揭示了單位犯罪的本質特征。
單位犯罪具有法定性,如果刑法沒有規定單位可以犯某種罪,即使公司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行為與法律規定犯罪行為相符,也不能給該公司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定這種罪。[2]
單位犯罪特征
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單位犯罪必須是在單位主體的意志支配下實施的;
單位犯罪必須由刑法分則或分則性條文明確規定。對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我國刑法對單位犯罪的處罰以雙罰制(即對單位和單位直接責任人員均處以刑罰)為主,以單罰制(即只處罰單位直接責任人員)為輔。
單位故意犯罪的集體意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決策主體體現出來的。判斷犯罪行為是否體現了單位的集體意志,需要看犯罪行為是否經單位負責人決定,否則,無法形成一個單位的犯意。但是,也不能簡單的認為,負責人做出了的決定,就可以認定為單位犯罪的意志,這是要具體分析的。例如: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3] 1999年6月25日
個人為進行犯罪違法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
單位犯罪罪名
主要是:刑法第120條資助恐怖活動罪;第125條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第126條違規制造、銷售槍支罪;第128條非法出租、出借槍支罪;第137條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40—148條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第151—153條走私罪;第159條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第161條違規披露、不披露信息罪;第162條虛假破產罪;第164條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第175條高利轉貸罪;第176條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第177條偽造、變造金融票據罪;第190條逃匯罪;第191條洗錢罪;第192條集資詐騙罪;第198條保險詐騙罪;第201條逃稅罪;第213—219條侵犯知識產權罪;第221—230條擾亂市場秩序罪;第244條強迫勞動罪;第261條遺棄罪;第327條非法出售、私贈文物藏品罪;第334條第2款采集、供應血液、制作、供應血液制品事故罪;第347條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第355條非法提供麻醉藥品、精神藥品罪;第363—365條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第387條單位受賄罪;第391條對單位行賄罪;第393條單位行賄罪;第396條私分國有資產罪、私分罰沒財物罪;第341條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罪[4] ;第342條非法占用農用地罪;第344條非法采伐、毀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非法收購、運輸、加工、出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制品罪罪
在單位犯罪案件的審理程序中,單位犯罪的對象是一個單位,所以一般會要求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是負責這一行為的負責人出庭作證,單位犯罪,是以單位的名義進行行為的,但是也會對主要的負責人進行處罰。
怎么計算刑事犯罪追訴時效
如何預防青少年性犯罪,怎樣防范青少年性犯罪
拒執罪單位犯罪主體的參考依據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復核和復議的區別是什么
2021-02-21律師可做哪些事情
2020-11-14沒續簽合同能賠償雙倍工資嗎
2020-12-23政治權利和自由包括哪些
2020-12-22行政處罰作出后未送達生效嗎
2020-12-26法定繼承人繼承遺產有期限嗎
2021-03-04拆遷賠償房產能否抵押貸款
2020-12-28簽訂投資擔保合同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23打人沒有證據能立案嗎
2021-02-15解除勞動合同證明
2020-12-02法律規定公司要為員工購買的保險有哪些
2020-12-31保險經營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1-02-07保單遺失,保險公司能拒賠嗎
2021-01-30保險公司聲譽風險管理指引
2021-01-01保險代理人的職能有什么
2021-01-03保險代理機構管理規定全文
2021-03-14對強制保險的思考
2020-12-17土地承包合同中委托人范圍是什么
2021-02-26拆遷補償決定有效期多長時間
2020-11-24被拆遷人如何確定合理的拆遷補償標準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