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訴訟法應當回避的情形有哪些
我國民事訴訟中,回避的適用情形主要有:
1、審判人員或其他人員是本案當事人或當事人的近親屬,所以,與本案訴訟代理人有近親屬關系的,也應當回避;
2、審判人員或其他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3、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四條 回避理由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回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回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于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二、民事訴訟中怎么申請回避
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三、回避的后果和復議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并通知復議申請人。
民事訴訟中的回避制度,分為了自行回避與申請回避。民事案件的當事人,如果發現審判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具有《民事訴訟法》第44條中規定的情形之一,那么可以通過口頭或者書面的方式,申請這些人員回避,不參與自己案件的審理,以免影響案件最終的結果的公平。當然,在這些人員自己發現存在上述情形之一的,自己也是可以提出要求回避。
提出民事訴訟法回避決定后多久做出決定?
在民事訴訟中如何申請回避?
民事訴訟程序中的回避方式有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員工試用期管理有哪些誤區
2021-01-16股權轉讓怎么合法轉讓
2021-03-03所有權人是否有權向留置權人取回質物
2020-11-20取保候審多年后是否追訴
2021-01-06監護過失是否要承擔侵權責任
2020-12-31法院是否可以提前刪除失信人信息
2020-11-12交通事故受害人可否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
2020-12-27個人征信失信會影響子女嗎
2020-11-09離婚協議中有遺囑有效嗎
2021-02-07沒拿房子抵押可以強制執行嗎
2021-03-25擔保合同和擔保函有區別嗎
2021-03-08勞動合同可以代簽嗎
2020-11-17工作3年未簽訂勞動合同后辭職可以申請補償金嗎
2020-12-20身份證過期了簽勞動合同有效嗎
2021-01-28提前終止勞動合同
2021-02-21產假期間員工裁員補償標準
2020-12-17員工主動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2-282020勞動力外包出現意外傷亡誰負責,賠償多少
2020-12-20怎樣解決保險公司實際償付能力低于規定標準的問題
2021-03-14保險合同的爭議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