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食品什么情形下可要求10倍賠償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生命健康,為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我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食品安全法的這一規定大大超出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于欺詐行為所確定的雙倍賠償原則,體現了對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懲罰的嚴厲性,但正是由于10倍賠償的懲罰較為嚴格,基于利益平衡的考慮,食品安全法為銷售者進行10倍賠償規定了一個主觀要件“明知”,即只有在銷售者明知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仍然進行銷售的情形下,消費者才有權要求銷售者進行10倍賠償。然而,在實踐中,如何認定銷售者是否具有“明知”的主觀過錯呢?結合司法實踐,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認定:
一是銷售者在進貨過程中是否依法建立進貨查驗記錄,履行進貨查驗義務。為規范銷售者在進貨環節的查驗行為,督促銷售者履行查驗義務,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經營者應當建立食品進貨查驗記錄,銷售者采購食品,應當“如實記錄食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批號、保質期、供貨者名稱及聯系方式、進貨日期等內容”。銷售者在進貨時,對于食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運輸、倉儲環節負有查驗義務,當出現食品“被包裝材料、容器、運輸工具等污染”時,銷售者不得進貨,已進貨的不得進入銷售。在糾紛發生后,銷售者為表明自己并不知曉其所銷售的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首先必須向法院提供按照食品安全法規定制作的進貨查驗記錄,證明已經履行了進貨的查驗義務。
二是銷售者在銷售過程中是否盡到注意義務。銷售者在銷售的過程中,還“應當按照保證食品安全的要求貯存食品,定期檢查庫存食品,及時清理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因此,如果銷售者能夠提供進貨查驗記錄并同時提供證據證明自身已經在銷售環節也盡到了注意義務,則可以推定銷售者已經盡到謹慎義務,反之則可以推定銷售者對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存在“明知”的過錯。
綜合上面的介紹,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時,可以要求10倍賠償。相信大家看了上面介紹后,對于購買食品要求10倍賠償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還有關于這方面的法律問題,請咨詢律霸網律師,他們會為你進行專業的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沒有衛生許可證處罰多少罰款
2020-11-09村里的房子能買嗎
2020-12-15公司股權轉讓怎么交稅
2020-12-14貸款融資可以置換股權嗎
2020-11-09實現抵押權的要求是什么
2021-03-11私自接自來水如何處罰
2020-11-25哪些民事案件由基層法院管轄
2021-02-15不安抗辯權在什么時候使用
2021-02-20贍養人的贍養義務有哪些
2021-03-10產假期被裁員賠償標準
2020-12-24勞務派遣行政許可提交的材料有哪些
2021-01-18勞務合同根據什么法律
2021-01-25工會成立需要什么條件
2020-12-11公司倒閉簽約新公司員工怎么賠償
2020-12-30能登報聲明斷絕親子關系嗎
2021-03-20煤火費勞動仲裁可追溯幾年
2021-02-11人身意外險可以抵扣嗎
2021-01-05投保人駕駛無證車輛身亡 保險公司拒絕賠償
2021-03-03汽車必交的保險有哪些
2020-11-15什么情況下汽車淹水可以理賠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