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非法集資行為,與正常的商事行為一樣,都是為了賺取經濟權益而實施的行為,但是根據我國現行法的規定,非法集資的錢受不受法律保護,因他人實施非法集資行為,導致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的主體,可以請求得到司法救濟。
一、非法集資的錢受不受法律保護是什么意思?
參與非法集資上當受騙的群眾,眼看著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血汗錢“打了水漂”,情緒難免激動,有的甚至失去理智到政府部門集體上訪,要求政府代償。這種訴求是站不住腳的,依據國務院第247號令規定,“因參與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受到的損失,由參與者自行承擔”。簡單說,就是參與非法集資“責任自負、風險自擔、法律不保護、政府不代償”。
法律領域有行政法、刑法等國家強制力調整的公法范圍,也有私法范圍。公法范圍里,當事人雙方關系不平等,往往體現在管理與被管理;而私法領域內,講究的是當事人是地位平等的民事主體,講究的是在相應范圍內高度自治、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實施完全自主的行為。群眾參與非法集資被騙,就屬于私法調整的空間。
在非法集資被騙案中,參與人沒有受到行政機關的強迫,集資雙方當事人均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參與非法集資者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應該有自己的判斷與了解,想一想自己要集資的經濟主體是否有實力來實現高于承諾利息的高利潤;也應該意識到,天上不會掉餡餅,當一個經濟主體走到高利吸收資金的地步,往往已經面臨著資金鏈隨時可能斷裂的危機。參與非法集資者作為完全行為能力人,自然應當明白,自己行為導致的后果與政府沒有關聯,如今完全應該由自己與對方當事人按相關規定承擔。
法律領域還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權利與義務對待原則,就是獲得多大的利益,就承擔多大的義務。群眾參與的非法集資案中,政府機關并沒有從中取得任何利益、權利,所以政府機關也沒有代償義務。簡而言之,因參與非法集資活動所形成的債務和風險,由參與者自行承擔。
參與非法集資受騙的群眾,要通過正常渠道,依法表達自己的訴求,維護自身的權益。反之,若上訪者不能依法、逐級、有序上訪,不僅給解決問題造成障礙,還可能觸犯法律受到處罰。
新的《信訪條例》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第二十條規定,信訪人在信訪過程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信訪秩序,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在國家機關辦公場所周圍、公共場所非法聚集,圍堵、沖擊國家機關,攔截公務車輛,或者堵塞、阻斷交通的;(二)攜帶危險物品、管制器具的;(三)侮辱、毆打、威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四)在信訪接待場所滯留、滋事,或者將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棄留在信訪接待場所的;(五)煽動、串聯、脅迫、以財物誘使、幕后操縱他人信訪或者以信訪為名借機斂財的;(六)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國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為。
目前,我市有關部門正依法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類案件,最大限度挽回群眾損失。希望參與非法集資的受騙群眾,保持理智、平和,通過正規渠道合法反應訴求,勿因沖動采取過激行為而承擔法律后果。
二、非法集資受害人怎么辦
根據《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第十八條規定:因參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活動而受到的損失,由參與者自行承擔,所形成的債務和風險,不得轉嫁給未參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活動的國有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以及其它任何單位。
債權債務清退后,有剩余非法財物的,予以沒收,就地上繳中央金庫。在取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活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只負責組織協調工作,而不能采取財政撥款的方式彌補非法集資造成的損失。
這意味著一旦社會公眾參與非法集資,參與者的利益不受法律保護,經人民法院執行、集資者仍不能清退集資款的,應由參與人自行承擔損失,而不能要求有關部門代償。
這些錢財在被追回后,首先要按照一定規定規則沒償還給被害主體,然后若還有剩余,則需要上交國庫,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非法集資的錢即使被追回來,也不能保證被害人的權益能得到保障,故而對于公民個人而言,罪需要做的是防止受騙。
非法集資罪的數額怎么確定
非法集資罪的量刑標準是什么
非法集資罪立案標準是怎么規定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執業十余年,為1000 當事人提供了專業的法律服務。對于各類離婚、繼承案件均有豐富的辦案經驗,尤其擅長涉外婚姻家事案件。能夠抓住各方當事人的核心訴求,運用“訴訟 談判”雙管齊下的策略,推動問題的快速解決。性格平易爽朗、堅毅執著,辦案干脆利落、靈活機變,深受當事人青睞,結案后經常收到當事人的錦旗和感謝信。 重視婚姻家事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探討,加入中國法學研究會,擔任第十一屆北京市律師協會民法專業委員會委員。參加相關的法律論壇,致力于婚姻家事領域的理論發展和實務操作。參與主編發布《婚姻家事法律服務行業白皮書》,為業內外人士提供專業數據和經驗參考。 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法律援助中心特聘講師,赴老年大學開展為老普法服務,深入社區開展普法講座,積極參與關愛自閉癥兒童公益活動。積極投身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普法節目錄制,為社會民眾普及法律。
借款合同與抵押合同誰是主合同
2021-01-31立房產遺囑公證多少錢
2021-01-10離婚兩年能要回孩子扶養權嗎
2021-03-03公司法 注冊資金 抽資
2021-03-03合伙企業成立要具備哪些條件
2021-02-07輕微撞車逃逸扣12分后多久能重考駕照
2021-01-07無子女的離婚起訴書范文
2021-03-24超市摔倒超市負什么責任
2021-02-24室內設計和施工哪個更好
2021-02-25在什么情況下可簽勞務合同
2020-12-27用人單位如何應對職場性騷擾
2021-01-13中外投資類保險產品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08人身保險投保書什么意思
2021-01-24造成損失,保險公司不負責賠償的原因有哪些
2021-01-10關于土地流轉政策
2021-01-10想了解棚戶區改造信息去哪里查詢
2021-01-11企業如何建賬
2021-02-17農村房屋拆遷補償有哪些方式
2021-02-04城中村改造拆遷有哪些基本流程
2021-03-24商業拆遷補償怎么與征收方談判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