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預備中止與犯罪未遂的區別有哪些?
1、概念不同
《刑法》第十四條,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犯罪預備: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三條,犯罪未遂: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二十四條,犯罪中止: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2、責任不同
犯罪預備,犯罪未遂,能減輕處罰;犯罪中止一般會免于刑事處罰;故意犯罪,應負刑事責任。
3、階段不同
犯罪預備屬于前期準備階段,犯罪中止還沒有形成后果,犯罪未遂是因為特殊原因沒有達成預期后果,故意犯罪是以完成犯罪。
二、犯罪預備形態的主觀特征
1、行為人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和目的,是為了順利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可見,預備犯的主觀方面既有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又具有進而著手實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圖。
但是后者尚未實際展開而只是在犯罪預備活動中間接地得到反映;而前者,即為了順利地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而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與目的,才是預備犯主觀方面主要的內容和特征所在。
犯罪預備行為的發動、進行與完成,都是受此種目的的支配的。
2、犯罪在實行行為尚未著手時停止下來,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即是被迫而非自愿在著手實行行為前停止犯罪。這是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中止的關鍵區別所在。
所謂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足以阻礙行為人著手實行和完成犯罪的因素,如果該因素不足以阻礙行為人繼續著手實行犯罪的,行為人也認識到這一點的(排除行為人存在認識錯誤而構成犯罪預備的情形),應認定為犯罪預備階段中止。
犯罪預備、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都是犯罪過程中相關犯罪形態,但法律上對每一種犯罪形態的適用情況都是不同的,最后的量刑處罰也都是不一樣的,具體情況下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情況來進行處理,避免出現法律適用錯誤的情況。
犯罪預備的特征包括哪些
怎樣認定犯罪預備行為?
哪些行為屬于犯罪預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環評評審費誰來承擔
2021-01-14律師事務所異地提供法律服務,收費如何確定
2021-03-09常年法律顧問辦案是否另收代理費
2021-03-12注冊商標續展是什么意思
2021-03-03關于行政處罰管轄原則
2021-01-23黨員不能炒股了是真的嗎
2021-03-09故意傷害罪的民事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1-27因公殉職認定標準是什么
2020-12-29員工涉嫌刑事責任怎么處理,單位是否解除勞動合同
2021-02-27員工擅自離崗怎么處理
2020-12-04交通事故理賠有哪些事項
2021-01-24人壽意外保險險種的內容有哪些
2020-11-18交強險投保情況包含哪些類型
2021-02-08保險經紀人具有哪幾種組織方式
2021-02-28保險合同到期按什么條款退款
2021-02-10保險合同無責不賠屬霸王條款
2021-03-05被保險人死亡后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3胡某訴某起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0-11-29人身保險事故獲雙賠的正當性依據
2021-01-26責任交叉,保險公司逐鹿定損權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