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經過】
家住福清的葉先生表示,30年前他的伯父在福州的一家銀行存了3000萬美元(約1.9億元人民幣),可是如今要去取的時候卻被告知只有三千美元(約1.9萬元人民幣)。法庭表示,這個也不能證明葉先生的伯父沒有其他的合法繼承人,只有根據印度尼西亞法律確認了合法繼承人之后,該繼承人才具有本案原告的訴訟主體資格。
【法律解讀】
伴隨著網絡的興起和發展,網絡詐騙和網絡金融犯罪日漸增多,我上網查找多個類似案例,各個法院的判決結果稍有差別,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金融機構在銀行卡內存款被盜刷這一行為中,多是因為儲戶私人密碼泄露,金融機構不存在違約行為不應承擔責任;按民事侵權來看,侵權人為盜取卡內存款的第三人,并非金融機構所為,金融機構不承擔責任。這樣的判決結果相信大多數人都不能接受,老百姓把錢放到金融機構保管,金融機構給付的利息是其使用這筆錢應該給的使用費,現在錢弄丟了,責任全由儲戶承擔,這種判決結果顯然有失公平。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判決的結果呢?我們去銀行辦理存款時,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真閱讀銀行給儲戶的合同文本,只是在上面簽字確認了事。大多數合同中都會有“非銀行方面的過錯造成損失,銀行無需承擔任何責任”這一格式條款,這將歸責原則認定為過錯責任原則,也就是說儲戶必須舉證金融機構存在過錯,而且即使按照合同法的嚴格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前提必須是金融機構存在違約行為,證明其存在違約行為對一般公民而言也是個難題;金融機構在辦理公民儲蓄時,都讓儲戶設置一個私人密碼,在電子商務中這個密碼的作用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私人密碼的使用表明對交易者身份的鑒別以及對交易內容的確認,從而起到電子簽名的功能。二是私人密碼的使用表明本人進行了交易行為,在交易中,信息發送和接收者都不能對此予以否認,這就是電子商務行為的“不可抵賴性”。三是私人密碼的使用表明交易是在保密狀態下進行的。基于這三項功能,產生了私人密碼的使用效力規則,即本人行為原則,其涵義就是:只要客觀上在交易中使用和私人密碼,如無免責事由,則視為交易者本人使用私人密碼從事了交易行為,本人對此交易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金融機構辯稱自己沒有違約行為,儲戶的損失是因基于自己個人行為造成的,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個人認為,儲蓄合同在合同法上無明文規定屬無名合同,儲蓄存款合同糾紛的歸責原則在歸責原則上,應當適用嚴格責任原則,嚴格責任是《合同法》第107條所明確的違約責任歸責原則,在嚴格責任的歸責體系下,違約行為的構成要件是單一的,即客觀上的違約行為,而無需違約方是否具有過錯這一要件。儲戶作為一般公民,相對于金融機構處于弱勢地位,且儲蓄合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拖欠工資多久算違法
2020-12-06辦理監察事項的監察人員是否適用回避
2021-01-18與精神病人結婚,其婚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021-01-16銀行可以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嗎
2021-03-01個人可以債務重組嗎
2021-02-19事實勞動關系主要包括哪幾種情形
2021-01-15被脅迫結婚者如何進行救濟
2020-12-28工資發兩張卡工傷賠償怎么認定工資
2021-01-12業主委員會的概念以及職責是什么
2021-03-20地役權合同模板舉例
2020-12-27什么是哺乳期?女職工在哺乳期享受哪些特殊勞動保護?
2021-02-202020年被隔離算工資嗎
2021-01-09深圳補交社保勞動仲裁能補幾年
2021-02-04航空意外險有效期是多久
2021-02-22貨物運輸險投保應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4代位追償權的實現影不影響保險公司理賠
2021-03-04保了車上(貨物)責任險后,貨物掉落導致他人受損是否因該賠償?
2021-01-10疾病保險是否可以包含生存保險責任
2020-11-09單方交通肇事為什么理賠難
2021-01-11退商業車險過程是怎么樣的,退保需要什么材料
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