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離婚后孩子撫養費怎么計算
父母離婚時,離婚孩子的撫養費標準需要考慮什么因素呢?一般而言主要從三個方面綜合進行考慮:一是子女的實際需要;二是結合撫養地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三是父母雙方的給付能力(收入及財產情況)。
對于離婚孩子撫養費標準的確定,雙方可以根據上述三個原則進行協商,不能協商一致的,由法院判決。法院判決的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七條的規定。
(1)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月總收入的20~30%的比例判決,對于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具體數額原則掌握在800~2000元/月。負擔兩個以上子女撫養費的,比例可以適當提高,但一般不得超過月總收入的50%。
(2)對于高收入的。按照上述比例計算高于上述幅度的,可突破上述幅度,如無特殊情況,一般不超過3000元/月。
(3)對于低收入的。按照上述比例計算低于上述的幅度的,如有較多其他財產的,可不按上述比例而按上述幅度判決,以維護子女的合法權益;如財產不多或無財產的,結合撫養人的撫養能力,可不按上述比例而低于上述幅度判決,以保障子女的最低生活水平。
(4)對于無收入的。可用其財物折抵子女撫養費。如具有勞動能力的,原則上應支付子女撫養費,因撫養子女是父母的義務,不能因暫時無收入而免除其義務,應保障子女的最低生活水平。
(5)對于子女患重病、出國讀書(須經雙方同意)等特殊情況,可超過上述幅度判決。
在搞清楚離婚孩子撫養費標準后,離婚孩子撫養費怎么給呢?通常,無論是協議離婚,還是通過法院訴訟離婚,在孩子撫養費這樣一方面,大概有兩種給付方式:
1.有條件的,可以一次性給付;
2.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可以按月或定期給付,也可按季度或年度給付。
如果協商一致,一方可以承擔全部撫養費的,如果一方撫養能力明顯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費用,影響子女健康成長的,則不可以。 即使達成上述孩子撫養協議,如果過一段時間后,雙方經濟情況確有變化,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確有增加或者給付的必要,一方仍可訴至法院,要求另一方承擔撫養費。
撫養費的給付期限,一般應至子女十八周歲為止;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以其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并能維持當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給付撫養費;在孩子成年后,尚未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生活困難的,父母又有給付能力的,仍應負擔必要的撫養費。
二、離婚孩子撫養費標準是什么?
在離婚案件中,撫養費不單指生活費,《婚姻法》解釋(一)第21條明確規定,“撫養費”包括三項,即生活費、教育費和醫療費。
離婚孩子撫養費標準是:子女撫育費的數額,可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和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確定。有固定收入的,撫育費一般可按其總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給付。負擔兩個以上子女撫育費的,比例可適當提高,但一般不得超過月總收入的50%。無固定收入的,撫育費的數額可依據當年總收入或行業平均收入,參照上述比例確定。有特殊情況的,可適當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因此,社會上很多人認為,撫養費標準就是另一方收入的20~30%,這種觀點不完全正確。除了參照工資收入比例的標準外,孩子的實際需要以及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參照因素,如果教條地僅以工資收入的比例來計算孩子的撫養費是不妥的。
撫養費一般都是在處理好了撫養權問題之后需要同時處理的,其中雙方協商一致的,那么可以自由約定沒有獲得撫養權的一方應該支付多少的撫養費。若又產生了爭議的話,那還是可以向法院起訴,由法官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來作出判決。另外,隨著客觀情形的變化,離婚之后也是可以要求增加或減少孩子撫養費數額的。
法院強制執行撫養費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離婚后孩子的撫養費對方不給怎么辦
什么情況下可以不給撫養費,撫養費必須給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立案就沒有回執嗎
2021-01-20公司法關于分紅的規定是什么
2021-01-17隱瞞房屋已經抵押事實出售房屋構成犯罪嗎
2020-12-05車禍造成人身受傷要怎么進行傷殘鑒定
2021-01-19交通事故傷殘鑒定委托書由哪一方開
2021-02-17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有哪些
2020-11-26保密協議與競業限制協議的區別
2021-01-30被判緩刑會影響子女嗎
2020-12-09商業銀行可以不經營辦理國內外結算業務嗎
2021-03-16買房定金是否能退回
2020-12-24假學歷入職國企十年如何處理
2020-11-15如何認定事實勞動關系?
2021-03-05勞動仲裁申請書格式是怎樣的
2021-01-03什么叫做追償
2020-12-04貨車超重出事故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0-12-20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有哪些權利
2020-11-29保險代理人的行為是如何調整的
2020-12-04侵權糾紛能否列保險公司為被告
2021-02-11一個自然人也可設保險代理公司保險公估
2021-03-25土地出讓金是收益金嗎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