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違約
合同違約是指違反合同債務的行為,亦稱為合同債務不履行。這里的合同債務,既包括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義務,又包括法律直接規定的義務,還包括根據法律原則和精神的要求,當事人所必須遵守的義務。僅指違反合同債務這一客觀事實,不包括當事人及有關第三人的主觀過錯。各個國家合同法對違約行為形態的劃分都是不一樣的。
二.違約處理
單方違約的處理
(一)預期違約
依《合同法》第108條的規定,所謂預期違約,以稱先期違約,是指一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表示其將不履行合同的行為。預期違約的實質是種毀約行為,分為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兩種。所謂明示毀約,是指一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到來之前,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表示其將不履行合同義務。違約廣播這種毀約心思表示既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所謂默示毀約,是指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根據對方當事人的行為表現而預示其將不履行合同義務。其構成條件為:1、債務人的行為符合《合同法》第68條所規定的情形;2、守約方具有確鑿證據證明對方具有上述情形;3、違約方不愿提供適當的履行擔保。對于預期違約,守約當事人依法選擇下列救濟方式來追究對方當事人的法律責任:
1、采取自救手段,維護自身利益。依《合同法》第94條的規定,對于預期違約,守約方依此享有合同解除權,可單方解際合同,并可請求對方賠償損失。此規定比較適合明示毀約。但對于默示毀約而言,因恐難以掌握對方違約的確切證據,故守約方不宜而采取解除合同措施,可參照合同法第68條規定,中止合同履行或中止合同履行或履行準備,以避免擴大自己的經濟損失;立即通知對方當事人在預期間內提供適當的履行擔保。若對方當事人在處理期間內不能提供適當擔保,應視為對方明示毀約,此時可依法解除合同,并請求賠償損失。此種自助措施與行使不安履行抗辯相似。
2、尋求司法救濟,追究對方違約責任。依《合同法》第10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違約,對方可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此種措施,對于明示毀約易于操作;但對于默示毀約,守約方須掌握對方預期違約的確切的證據后方可訴諸法律,否則,將因證據不力反而于己不利。
3、持合同的效力,等待對方履行。當一方預期違約,對方可堅持合同的效力,要求或等待對方到期履行合同,以靜觀對方的態度是否有所變化,然后決定是否采取相應措施。對于明示毀約,守約方應明確要求對方撤回毀約的思表示,而不能一味地坐等對方履行,以免擴大損失。對于默示毀約,守約方一時無確切證據證實對方毀約,可等待對方到期是否履行;若對方到期不履行,可依實際違約中的不履行情形追究其違約責任,或者依法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
(二)不履行
不履行,又稱完全不履行,是指債務人對自己所負義務根本未履行。具體來講,是指債務人可歸責于自己的事由而致合同履行不能,或債務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后能夠履行而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的行為。前者指履行不能,后者稱拒絕履行。[5]二者的區別,主要反映在債務人于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表現不同。前者不履行是因為客觀上無履行能力,而不是主觀上不愿履行;后者不履行是由于主觀上不愿履行,而不是客觀上無履行能力。
1、履行不能。即給付不能,指債務的內容因可歸責于債務人的事由而導致客觀上根本不可能實現。
2、拒絕履行。即指履行期限到來后,一方當事人有履行能力而無正當理由拒絕履行合同全部義務的行為。(1)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2)債務人拒絕履行的意思表示做出后,非經債權人同意原則上不得隨意撤回,否則,債權人有權以對方違約致債務履行已成為不必要為由而拒絕受領,并可請求支付違約金或賠償損失;(3)在雙務合同中,債務人因此而喪失同時履行抗辯權,債權人有生履行義務的據此可拒絕履行;(4)債務履行有擔保的,債權人可請求擔保人履行擔保義務。在物權擔保中,債權人可依法行使擔使物權,以滿足債權的實現;(5)債權人認為需要履行的,可依法請求強制履行,但不得違反《合同法》第110條的規定,并可請求債務人支付違約金或賠償損失。
(三)遲延履行
1、給付遲延。限債務人在履行期限到來后,能夠履行而無正當理由未能按期履行的行為。其構成要件為:(1)須有合法債務存在;(2)履行須可能;(3)未按期履行;(4)遲延履行無正當理由。給付遲延依法應承擔如下法律后果:1)支付違約金或賠償因遲延償付而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失,若遲延給付造成債權人喪失履行利益的,債權人可依《合同法》第94條規定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2)對在遲延期間因不可抗力造成標的物毀損丟失的,債務人依法承擔履行不能的責任,并不得以不可抗力為由主張負責。但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若債務人能夠證明即使其不遲延給付也會發生標的物毀損丟失的,則可免責;3)符合《合同法》第63條規定的情況,承擔交易價格風險責任。
2、受領遲延。即債權人在債務人于履行期內履行時無正當理由未能及時接受債務履行的行為。其構成要件為:1)須有合法債權存在;2)債務人已按期做出實際履行,且履行適當;3)債權人未按期接受履行;4)債權人遲延受領無正當理由。債權人遲延受領,依法應向債務人支付違約金或賠償因遲延受領而給債務人造成的損失,如保險費.提存費.運輸費等;若為金錢給付義務,債務人可停止支付受領遲延期間的債務利息;符合《合同法》第63條規定的情況,債權人還應承擔交易價格風險責任。
(四)不適當履行
1、瑕-庇給付。即債務人雖履行了債務,但履行標的有缺陷,以致減少或喪失該履行標的價值或效用,致使債權人的履行利益未能得以充分的實現的行為。瑕-庇給付的法律后果為:1)債權人有權拒絕受領,標的瑕-庇能夠補正的,債權人可依《合同法》第111條的規定根據標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合理要求對方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并因此而不負遲延受領的責任;2)因瑕-庇補正而致債務人遲延履行的債務,應承擔遲延給付的責任;3)依《合同法》第112條的規定,債務人采取補救措施后,債權人還有其他損失的,債務人應承擔賠償責任;4)標的瑕-庇不能補正或雖能補正,但對債權人已無實際利益的,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即退貨,并要求賠償損失;⑤經債權人催告債務不為補正的,債權人可請求法院判令了強制執行。
2、加害給付。即因債務人的不正當履行造成債權人履行利益以外的其他損失的行為。如債務人交付有傳染病的家畜,致使債權人其他家畜感染死亡等。《合同法》對加害給付未做具體規定,但《產品質量法》等法律對此有明確規定。加害給付的法律后果為: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并要求賠償損失。其損失無論是人身損害還是財產損失,無論是實際利益還是可得利益,債務人均應賠償。此外,加害給付,一般易形成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重合,當事人可依其實際情況選擇對方當事人承擔相應責任。
(五)其他不完全履行行為
不完全履行,除遲延履行,不適當履行外,還包括部份履行、履行方法不當、履行地點錯誤等其他違約行為。對于部分履行,債務人可分別按部分履行不能、拒絕履行或遲延履行的規定承擔違約責任;若因部分履行致債權人喪失實際履行利益的,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并請求賠償;對履行方法不當或履行地點錯誤的,債務人可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但應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履行不符合合同規定的行為均構成為違約。如《合同法》第72條規定的,提前履行行為,只要不損害債權人利益,不能按違約處理,判斷當事人的履行行為是否構成違約,主要履行行為是否違反了合同規定的主要義務,是否損害了債權人的履行利益,不能一概而論的。
雙方違約的處理
依《合同法》第120條的規定,違約各方分別按各自具體違約形態的法律后果分別向對方承擔相應責任,亦即不適用過失相抵原則。所謂過失相抵,是指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權利人亦有過失時,法官可按過失比例將損害在權利與義務人之間進行分攤,以減輕或免除義務人賠償責任的一種制度,過失相抵最先適用于侵權法領域,而近現代大陸法系及美英法系國家的民法大都將該制度擴展到合同法領域。《合同法》之所以未規定雙方違約實行過失相抵原則,主要考慮到雙方違約情況的復雜性,加之過失相抵與雙方違約在適用方面存在三大區別:第一、過失相抵適用于法律規定所發生的損害賠償領域,而雙方違約適用于債務不履行領域;第二、過失相抵是互負損害賠償責任時的責任抵銷,而雙方違約的責任承擔并不限于賠償損失,還包括實際履行、強行補正及支付違約金等其他責任方式,不同責任方式之間有時并不能抵銷;第三、在過失相抵場合,雙方過錯是導致受害一方損害的共同原因,而在雙方違約場合,雙方各自違約通常是致對方損害的單獨原因。因此,對於雙方違約的處理,應首先分清雙方各自違約的具體形態,然后據以確定各方所應負的責任,并分別由各自向對方承擔。但參照<合同法>第99條、第100條的規定,若雙方所負責任為同種責任,依其性質可抵銷的,雙方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將各自承提的責任抵銷;若雙方所負責任為不同責任,但經雙方協商一致,只要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并可抵觸。此外,若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兩個以上的多數,在雙方違約情形下,會發生更為復雜的連帶責任或按份責任,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和處理。
三.不履行
完全未履行
不履行,又稱完全不履行,是指債務人對自己所負義務根本未履行。具體來講,是指債務人可歸責于自己的事由而致合同履行不能,或債務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后能夠履行而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的行為。前者指履行不能,后者稱拒絕履行。[5]二者的區別,主要反映在債務人于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表現不同。前者不履行是因為客觀上無履行能力,而不是主觀上不愿履行;后者不履行是由于主觀上不愿履行,而不是客觀上無履行能力。
履行不能
指債務的內容因可歸責于債務人的事由而導致客觀上根本不可能實現。
拒絕履行
即指履行期限到來后,一方當事人有履行能力而無正當理由拒絕履行合同全部義務的行為。
(1)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
(2)債務人拒絕履行的意思表示做出后,非經債權人同意原則上不得隨意撤回,否則,債權人有權以對方違約致債務履行已成為不必要為由而拒絕受領,并可請求支付違約金或賠償損失;
(3)在雙務合同中,債務人因此而喪失同時履行抗辯權,債權人有生履行義務的據此可拒絕履行;
(4)債務履行有擔保的,債權人可請求擔保人履行擔保義務。在物權擔保中,債權人可依法行使擔使物權,以滿足債權的實現;
(5)債權人認為需要履行的,可依法請求強制履行,但不得違反《合同法》第110條的規定,并可請求債務人支付違約金或賠償損失。
四.法律后果
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如下:第一、自始履行不能的有效合同,不能是否可歸責于債務的事由,債務人均應承擔違約責任,但應免除債務人的實際履行責任;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此外,若違約人的行為構成犯罪,違約人依法還應承擔刑事責任。第二、因可歸責于債務人的事由致使合同全部不能履行,債務人應免除實際履行責任,但應承擔違約責任;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并請求賠償損失。第三、因可歸責于債務人的事由而致一時履行不能,待不能原因清除以后,債務人應履行原債務,并承擔違約責任,但此時履行不得違反《合同法》第110條規定。第四、因可歸責于債務人的事由而致合同履行不能,債務人可解除不能履行部分的實際履行責任,對能履行的部分仍應繼續履行,但不得違反《合同法》第110條的規定,并同時承擔違約責任;若部分履行不能致使債權人訂約目的不能實現,債權人可解除合同,并請求賠償損失。第五、若因不可歸責于債務人的事由而致合同履行不能,債務人的法律后果分別表現為:(1)解除原債務的實行履行責任。因一時履行不能,債務人在不能障礙消除前不負履行遲延責任;(2)遇有履行不能情形時,債務人有及時通知對方的義務,并有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的義務,如《合同法》第118條的規定;(3)除承擔違約責任,如《合同法》第117條的規定。
再者,如果您還有其他疑問,都可以到律霸網咨詢,我們專業的律師團隊都會詳細為您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訴訟流程是怎樣的呢
2020-12-10氫氣球失控母子墜亡游樂園是否有責任
2020-12-09承兌匯票丟失如何掛失
2021-01-13夫妻離婚后因為共同債務發生糾紛怎么處理
2021-02-20被家暴后自殺定罪嗎
2021-01-11舉行婚禮沒有結婚手續怎么辦
2021-02-03在執行協議上確實還不上債怎么辦
2020-12-09勞動合同的續訂的程序
2020-12-06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如何區別
2021-01-11如何確定競業禁止協議的競業限制范圍
2021-01-09工會如何發揮作用
2021-02-02哪些勞動爭議可由調解委員會調解
2020-12-03保險條款是如何分類的
2021-03-04人身保險理賠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03保險合同有哪些基本分類
2020-11-22交通事故保險公司理賠時間有限制嗎
2021-02-19保險法司法解釋一有什么內容
2021-02-05如何挑選合適的保險代理人
2020-12-09裝寬帶 個人信息遭遇“代理傷”
2021-01-19被保險人的權力和義務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