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合同義務與締約過失都是怎樣的
先合同義務又稱“前合同義務”或“先契約義務”,是指在要約生效后合同生效前的締約過程中,締約雙方基于誠信原則而應負有的告知、協力、保護、保密等的合同附隨義務。先合同義務的理論基礎應是誠信原則。先合同義務的存續期間應為締約過程,而締約過程應界定為從要約生效至合同生效而非從要約發出至合同成立。先合同義務的完整概念應表述為:為促成合同最終訂立并生效,自要約生效時起至合同生效時止,締約雙方依法承擔的互守信用、謹慎注意以防對方遭受損害的合同附隨義務。締約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即締約過失,因締約過失給對方造成損失時須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因過失行為發生在締約過程中的不同階段而呈現兩種樣態,兩種責任樣態構成要件相同,但責任行為表現形式和法律效力不同。
近年來,學界對先合同義務與締約過失責任的討論頗多,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分歧較大。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契約型社會對先契約義務之空前重視以及對相應法律制度建構之期待,又迫切要求必須首先從理論上科學地解決這些問題。本文之立論,正是立足于對目前討論與分歧的審視。
先合同義務的理論淵源與法理基礎
先合同義務,顧名思義,乃先于合同而存在之義務。在羅馬法上,有法諺謂,意即“契約不能給付為標的者無效”。契約無效時,買主得基于買主訴權以誠意訴訟,向賣主請求因契約無效所受之損害。但“該訴權一般僅適用于不融通物及不存在物,于其他情形并無適用之余地”。可見,先合同義務的法意識可上溯至羅馬法時代,至少可以說,彼時法學家的思想中,先合同義務的法意識已開始發萌。但由于當時社會商品交易并不發達,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一般規律,彼時尚無提出先合同義務理論之可能。
后至德國普通法時代,法學**耶-林于1861年發表《締約上過失、契約無效與未臻完全時之損害賠償》一文,較為系統深刻地從締約過失角度探討了違反先合同義務的法律責任。盡管耶-林并未直接提出先合同義務這一法律概念,但其觀點“從事契約締結之人,是從契約交易外的消極義務范疇進入契約上的積極義務范疇,其因此要承擔的首要義務,系于締約時善盡必要的注意”,表明耶-氏率先在理論上關注這種義務。在此基礎上,后人進一步將這種義務明確為“先合同義務”。故而,學界一般認為,先合同義務理論的系統提出,自耶*始。耶-氏之觀點首先被普魯士一般州法采納,而后又進一步影響到大陸法系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立法。
雖然耶-林的理論被稱為“法學理論上的偉大發現”,但隨著后世對該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其不足之處也暴露出來。首先,耶-林認為締約過失僅適用于締約階段而忽視了其責任也可適用于合同被確認無效和被撤消以后;其次,耶-林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請求權基礎仍在于當事人后來所訂立的契約,抹殺了締約過失責任與契約責任的嚴格區別;再次,耶-林排除了要約人違反其有效要約應負締約過失責任的情況,人為地縮小了其理論適用范圍。鑒于這些不足,學者們在后來的研究中合理地擴大該理論的涵蓋范圍,認為它還可以適用于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之后,并且在要約人違反其有效要約時同樣適用。同時,理論界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請求權基礎也展開了激烈爭論。由于先合同義務在近現代法學理論中真正得到重視始于締約過失理論,先合同義務與締約過失責任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此,對先合同義務法理基礎的研究,不妨借鑒學界對締約過失責任法理基礎的討論。
上述就是小編對先合同義務與締約過失這方面的問題進行的解答,先合同義務的存續期間應為締約過程,而締約過程應界定為從要約生效至合同生效而非從要約發出至合同成立。如果讀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獲得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需要履行什么手續
2020-11-17欠條、借條和收條的法律效力
2020-11-08事實收養如何認定
2021-02-07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標準
2020-11-10已經離婚了還算婚姻糾紛嗎
2020-11-09祖父對未成年孫子恨鐵不成鋼,可以撤回贈與的房子嗎
2020-12-10單方解除合同的注意事項
2021-02-17勞動糾紛也是一裁終局嗎
2021-01-27保險公司是怎樣設立的
2020-12-06保險合同中或字引發了一場官司
2020-11-29購買車險的原則有哪些
2021-01-16如何進行保險理賠保險公司可以免責的情形
2020-11-23沒給員工交保險是民事糾紛嗎
2021-03-08交通事故保險不理賠怎么辦
2020-11-13自愿保險的定義是什么
2021-01-19交通事故訴訟是起訴司機還是保險公司呢
2020-11-20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2021-01-29保險代理合同樣本(三)
2020-12-07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是什么意思
2021-01-20高層建筑要交土地出讓金嗎
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