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單位沒有處罰權,不論是罰款還是體罰。
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權不受侵犯。罰款,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剝奪公民的財產權。因此,罰款屬于財產罰的范疇。依照《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對財產的處罰只能由法律、法規和規章設定。公司和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當然無權在規章制度中設定罰款條款,除非有相關法律法規的明確授權。
那么,用人單位在規章制度中設定罰款條款是否有法律授權呢?1982年國務院頒布施行的《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十一條、第十二條規定了企業的罰款權,這是我國勞動法律關系中對企業職工罰款的直接法律淵源。然而,《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已經在2008年1月15日廢止。也就是說,2008年1月15日以后,用人單位已經不能再根據該條例的規定在規章制度中設立罰款條款了??涩F實中很多用人單位仍然在規章制度中賦予自己對員工罰款的權利,且這種做法還被一些法律理論和實踐所接受。
勞動者的財產權受法律保護,用人單位對員工罰款應當有法律的授權。按照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用人單位對員工罰款是沒有法律依據的,用人單位在規章制度規定或員工手冊中約定,對于員工的違章行為采取罰款措施是沒有法律授權的。對員工的違規違紀行為,用人單位不享有罰款權,如無特別規定,只能按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行使解除勞動合同,或者要求員工支付違約金和賠償損失的權利。因此,筆者建議勞動者,面對沒有法律依據的處罰、違反法律的責任承擔方式,要敢于說“不”,維護自己的權益。
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沒有了罰款權,并不意味著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就沒有經濟管理權了。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直接罰款雖然沒有法律依據,但是用人單位可以在規章制度或員工手冊中設立“月考核獎或年考核獎”等類型的綜合考核獎項,范圍可包括出勤、安全、質量、勞動紀律等方面,來行使管理權和規范員工行為。如果勞動者達到規章制度規定的考核要求,則全額享受獎勵,否則就按比例或不能享受獎勵。當然,用人單位要注意這些獎金的額度,要確保員工獲得的工資符合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要求。否則,這些制度就有可能因違法而形同虛設。
用人單位擅自處罰勞動者會遭受哪些法律責任,可以找律霸網律師來幫助你了解。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申請法律援助的一般條件與特殊條件
2020-11-19著作權商標權同時主張怎么判
2020-12-16違反交通法63條扣分嗎
2021-03-09投標保證金比例
2021-03-13參與眾籌能不能作為消費者投訴
2020-12-24改裝車輛上路是否合法
2021-03-20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權?
2020-12-25兒子沒能力贍養老人怎么辦
2021-01-15單位支付員工工資的時間
2021-01-03法院可以凍結失業人員經濟補償金嗎
2021-02-25新勞動法被辭退怎么賠償
2020-12-14勞動糾紛處理程序怎么進行
2021-01-08單位的工傷意外險能賠多少錢
2021-01-23汽車投保的技巧
2021-02-14人身保險合同常見糾紛剖析(三)
2021-01-02被車撞了出院再入院保險公司會報嗎
2020-12-29購買保險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2020-12-08土地管理是否近三十不會做出變動有何原因以及案例
2020-12-08土地轉讓稅費有哪些
2020-11-15土地流轉后農民怎么辦
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