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004年2月15日,王小姐和李先生經過多日的驗房,看中了深圳市南山區某住宅小區二期22棟111平方米的房子,這套房子是中介機構出售的。中介公司隨后帶著王小姐夫婦實地查看了房地產。當他們看到小區環境優美,房屋的分布和裝修情況,再加上中介公司承諾房地產中介公司絕不吃差價,并提供房屋內的電視、空調、熱水器和家具時,他們非常滿意。
當我回到中介銷售點時,售樓小姐神秘地告訴他們,這個樓盤很受歡迎,正好有一位客戶想在附近的樓盤簽約。如果我不馬上簽合同,別人先簽合同后我就不買了。為此,王小姐沒有多想,迅速與中介公司簽訂了《房地產銷售預約中介合同》(以下簡稱《中介合同》)。根據合同約定,總銷售額為66萬元。中介機構辦理抵押、過戶等手續,王小姐支付中介傭金,并預付定金2萬元。押金由中介公司代收代付。如果簽訂正式合同,定金將自動轉為首付款,購房人在簽訂《深圳市房地產買賣合同(現售)》前一次性付清64萬元的購房款。
簽訂中介合同后,王女士和李先生當天先向中介公司交了5000元定金,并收回了一份中介合同。第二天,他們向中介公司支付了1.5萬元,中介公司還向王女士夫婦開具了定金收據。但是,交了定金拿到合同后,我們就等不及中捷公司的通知了。王小姐和妻子多次到中介公司,中介公司在2004年3月中旬告訴王小姐,由于賣方違約,他們不能簽訂房地產合同。但中介告訴他們,定金已經交給了原業主,中介無法退還定金。頂多是幫王小姐向失主討回押金。但王小姐,當他們詢問賣家的電話號碼等信息時,中介拒絕提供。
經過多方調查,王小姐終于找到了賣家的信息,并與店主陳某取得了聯系,希望能拿回自己交的定金。但房主陳先生表示,由于中介公司擅自提高了房價,他不會繼續委托中介公司賣房。陳某同意中介公司的說法,銷售價格為63.5萬元,但中介公司私自將其提高到66萬元,以賺取額外的2.5萬元差價。而且,他也沒有像中介公司說的那樣承諾用電器什么的送回家,之前中介公司一直找人假冒“李先生”和房地產公司的法律顧問和他進行了面談。業主陳某明確表示,由于對中介公司不信任,不能再委托中介公司買賣房產。至于王小姐,他們的定金應該由中介公司支付,他不應該負責。這時,王小姐才知道了房產不能買賣的真正原因,以為中介公司竟然用別人的伎倆來談判,真是又氣又恨。
為了討回公道,2005年1月13日,王小姐起訴中介公司和業主陳某。兩被告被要求雙倍交納保證金4萬元,并承擔交通費、誤工費、律師費等損失的連帶責任。南山法院審理后認為,中介公司隱瞞出賣人轉讓房地產價款等重要事實,未能促成合同成立,應根據約定和法律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原告要求被告的中介公司將定金翻倍的請求是合理的,并得到支持。決定中介公司將李先生和王小姐的押金翻倍,共計人民幣4萬元。本案訴訟費用1610元,由被告中的一家房地產公司承擔。
一審后,中介公司不服,上訴至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法院認為,原審事實不清,已完全履行了調解義務。與買賣雙方簽訂了《房地產銷售預約中介合同》。房地產合同之所以不能履行,是因為業主陳某將房地產賣給了他人,他沒有責任。其次,一審法院認為,上訴人隱瞞轉讓價款,嚴重失實。雖然與賣方約定的價格為66.35萬元,加上各種手續費、公證費、傭金等,但為25240元,并給出了應收賬款明細表。這個價格與中介合同的轉讓價格類似,這也符合房地產中介服務市場的慣例。三是一審法院認定返還存款的主體不當,法律適用錯誤。中介公司與買賣雙方簽訂了中介合同,因此建立了中介合同關系,只承擔中介的義務。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中介公司與李先生、王女士簽訂的中介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規定,是有效合同。原判決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上訴費1820元由上訴人的中介公司承擔。
[點評分析]
這是中介公司擅自提高銷售價格引發的中介合同糾紛。
本案涉及兩個問題,一是中介公司是否構成違約,二是中介公司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首先,中介公司構成違約。中介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守法律,遵守職業道德,利用自身的優勢,如消息靈通,熟悉政策法規、程序等,為買賣雙方提供必要的咨詢和專業意見,從而提醒買賣雙方注意交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風險,做好買賣雙方的“軍事顧問”。中介公司作為買賣雙方之間的橋梁,應在買賣過程中如實向買賣雙方介紹相關情況,為買賣雙方提出建議,提出最佳的賣(買)房方案。不得隱瞞或者誤導購房者,為交易提供便利,多收中介費,進而使違反職業道德、損害雙方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損害書記的名譽。本案中,因房地產公司未履行中介的法定義務,隱瞞了業主陳某轉讓房地產價款的重要事實,未促成本案房地產合同的簽訂,李先生和王小姐的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應承擔不履行中介合同的法律后果。根據《擔保法》第八十九條規定,房地產公司收取的定金應當雙倍返還被上訴人李先生、王小姐。其次,中介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根據合同法第415條的規定,居間人應當如實向委托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有關事項。居間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信息,損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報酬,并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合同法》明確列出了居間人承擔損害賠償的要件,即只有有證據證明居間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信息的,居間人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通常由委托人作為原告舉證。但事實上,在審判實踐中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年薪是勞動爭議糾紛范疇嗎
2021-01-20企業破產法的最新解釋
2020-12-30股東會的列席人有什么權利
2021-03-15解約定金可否有守約方提出
2021-01-23行使探望權有什么原則,如何行使探望權
2020-11-29繼承權可以放棄嗎
2021-02-28假離婚算離婚么
2020-12-07如何保障老年人婚姻自主
2020-11-30海事海商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嗎
2021-03-01股東變更前的債務與新股東有關系嗎
2021-02-14九歲在學校被同學砸成輕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03房地產業的發展商與投資商的區別
2020-12-08人壽保險合同履行地確定
2021-01-20怎樣選擇交通意外險
2020-12-17什么是保險合同主體變更
2021-03-08保險法的修改與保險合同格式條款的改造
2021-01-20一般保險合同糾紛案例
2020-11-17出現車禍怎么向保險公司索賠
2021-01-16保險的合同要注意哪些問題才能避免糾紛
2021-03-17保監會等發布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
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