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據相關法律保護合法權益,由區縣人民政府決定,補償方案也由區縣人民政府制定,但這并不意味著被征收人只能被動接受、無所作為。根據《國務院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國務院令第590號)和《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實施細則》(人民政府令第71號)的規定可以對征收的合法性、必要性(是否需要征收)以及征收補償方案的合理性提出自己的意見,對征收房屋時征收補償方案的合理性提出建議,被征收人甚至可以投反對票決策與補償方案。實質上是對被征收人的權利救濟。據我們觀察,被征收人能否積極行使知情權和建議權,甚至在必要時訴諸法律,將極大地影響征收方案的最終確定。當然,這對于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無疑非常重要。根據《國有土地征收與補償劃分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規定,區(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征收補償方案(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方案)進行論證并在房屋征收范圍內予以公布,征求被征收人、所有人和公有房屋承租人的意見。征求意見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其中,因舊城區改造需要取得房屋的,區(縣)人民政府還應當組織聽證,聽證對象、公房承租人、律師等社會公眾代表參加。
拆遷律師認為,在這個節點上,被征收人的意見非常重要,因為此時,征收補償方案只是“草案”,尚未最終確定。細則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規定,是為了“試探”被征收人的反應,傾聽被征收人的意見,因此被征收人的意見最容易被接受和吸收。二是積極參與舊城改造“兩輪協商”,用“投票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新拆遷條例”對舊城改造設立了專門的程序,即“兩輪協商制”。《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二條規定:“舊城區房屋重建征收范圍確定后,房屋征收部門應當組織征詢當事人的意愿承租人和公房承租人對舊城區進行改造;90%以上的承租人和公房承租人同意的,可以進行舊城區改造,“同意征收的比例低于90%的,不能進行舊城區改造。《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一條還規定:“因舊城區改建需要征收房屋的,房屋征收部門作出征收決定后,根據征收補償方案,組織被征收人與公房承租人簽訂具有有效條件的補償協議。補償協議在簽訂期限內達到規定的簽訂比例的,補償協議生效;在簽訂期限內未達到規定的簽訂比例的,征收決定終止。簽約比例由區(縣)人民政府規定,但不得低于80%。”這一規定充分保障了被征收人在征收過程中的表達權。
需要強調的是,“兩輪征求意見制”剛剛被試點后的“新拆遷條例”所接受。因此,在舊城改造中實施“兩輪會商”是一個熟悉的操作程序。三是慎重選擇評價機構,積極行使對評價結果的“異議權”。
在《新拆遷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前,房屋拆遷中仍實行評估機構“投票制”,“新拆遷條例”延續了這一做法。《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四條規定:“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由被征收人與公有住房承租人協商選定;協商不成的,由國務院決定房屋征收部門通過組織被征收人和公共房屋承租人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進行投票。也可以由房屋征收部門或者被征收人、公房承租人通過抽簽或者其他隨機方式確定。房屋征收部門應當公告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鑒于評估結果對被征收人的重要性,拆遷律師團建議,被征收人必須積極、慎重地參與評估機構的“投票”過程,選擇管理規范、資質優良的評估機構。同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五條第三款規定:“被征收人、公共房屋承租人或者房屋征收部門對評估結果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評估報告之日起10日內向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申請復核評估。被征收人、公有住房承租人或者房屋征收部門對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復核結果有異議的,應當在10日內向市房地產估價師協會組織的房地產評估專家委員會申請鑒定自收到復檢結果之日起日。這些規定賦予了被征收人對評估報告提出異議的權利。據拆遷律師團隊觀察,這樣的異議通常是有效的,也是有利可圖的。第四,被征收人有權提起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二條規定:“被征收人或者公有住房承租人對區(縣)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征收決定不服的,他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我們的理解是,這項權利屬于被征收人個人,無論是基于房屋征收(房屋拆遷)的公共利益,還是基于舊城改造的公共利益,被征收人都可以在法定時間內提出。根據《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的有關規定,提起行政復議的期限為知道行政行為之日起2個月內,提起行政訴訟的期限為知道行政行為之日起3個月內。至于是提起行政復議還是提起行政訴訟,一般來說,被征收人有選擇權。當然,區縣政府在作出房屋征收公告時,應當告知被征收人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的權利和期限。被拆遷人如何獲得補償權?
拆遷安置補償是行政補償。在拆遷過程中,由于執法(適用法律)行為,被拆遷人會對給被拆遷人造成或將要造成的經濟損失給予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償,屬于行政補償。拆遷人不存在主觀過錯和違法行為,可以先行賠償。為了滿足公共利益的需要,拆遷人進行拆遷。拆遷人的行為是履行義務的行為,必須承擔無過錯的賠償責任。一般僅限于實際的直接損失,并不完全適用民法的公平與對等原則。尤其是為了市政道路的拆遷,為了公共利益,為了公共利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河北省評殘怎么賠
2020-12-10個稅匯算清繳過了期限,還能匯算嗎
2021-01-04第三方網絡平臺主要涉及的法律
2021-02-11小企業怎樣增加注冊資本
2021-01-27反擔保合同無效有哪些情況
2020-11-07高速打電話被拍怎么處罰
2021-03-17正規借條范本該怎么寫
2021-01-31事實收養如何認定
2021-02-07以前的贍養費能主張嗎
2021-03-21民事訴訟主管的標準及范圍是什么
2021-02-25把銀行卡借給別人走賬犯法嗎
2020-12-07離婚房產糾紛如何解決
2020-12-18拘留期間能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08煤礦井下用工最長不超過多少年
2020-11-10員工上班玩手機公司可以辭退嗎
2021-01-06勞動爭議仲裁調解程序的三個階段
2020-12-14交通意外責任如何劃分
2020-12-18飛機延誤多久有賠償
2020-12-11飛機延誤后起飛前還可以購買航班延誤險嗎
2021-01-15淺談對保險合同中重大事項的理解
2020-12-06